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完整「春秋公羊傳」原文及解釋,隱公五年至十一年,四書五經必讀!

完整「春秋公羊傳」原文及解釋,隱公五年至十一年,四書五經必讀!

完整「春秋公羊傳」原文及參考解釋,隱公五年至十一年,四書五經必讀!(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上方關注我們哦!)

春秋公羊傳原文及參考解釋,隱公五年至十一年:

五年

【原文】

五年,春,公觀魚於棠①。何以書?譏。何譏爾?遠也②。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百金之魯,公張之③。登來之者何?美大之辭也④。棠者何?濟上之邑也。

夏,四月,葬衛桓公。

秋,衛師入盛⑥。曷為或言率師,或不言率師?將尊師眾岔,稱某率師;將尊師少⑧,稱將;將卑師眾⑧,稱師;將卑師少,稱人。君將不言率師,書其重者也。

【注釋】

①五年: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棠:魯國地名。在今山東魚台縣北。

②遠:案地距魯國國都曲阜很遠。

③張:張網捕魚。

④美大:都作動詞用。美,即讚美。大,誇張,誇招。

⑤濟:水名。古與江、淮、河並稱「四瀆」。《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濟水源出於河南濟源縣王屋山,其故道本過黃河而南,東流至山東,與黃河並行入海,後下游為黃河所奪,惟河北發源處尚存。

⑥盛:通「郕」。古國名。《左傳》作「郕」。在今山東汶上縣西北(一說在今山東濮陽廢縣治東南)。

⑦將:何休註:「將,尊者,謂大夫也:」師眾:何休註:「師眾者,滿二千五百人以上也。二千五百人稱師。……禮: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

⑧師少:何休註:「師少者,不滿二千五百人也。」

⑨將卑;何休注;"『將卑者,謂士也。衛師入盛是也。」

【譯文】

魯隱公五年,春天,隱公到棠這個地方去觀魚。《春秋》為什麼記載這件事呢?是為了譴責隱公。為什麼要譴責他呢?因為隱公去觀魚的地方距國都很遠。隱公為什麼到那麼遠的地方去觀魚呢?因為可以「登來之」。價值百金的魚,隱公都可以張網捕到,「登來之」是什麼意思?這是讚美誇耀的話。棠是什麼地方?是濟水上游的一座城邑。

夏天,四月,安葬了 衛國國君桓公。

秋天,衛國的軍隊入侵盛國。為什麼有時說率領軍隊,有時不說率領軍隊呢?如果領兵的人地位高,而且軍隊的人多,就說某某率領軍隊;如果領兵的人地位雖高,但軍隊的人不多,就說某某「將」;如果領兵的人地位低下,而軍隊眾多,就說某某「師」;要是領兵的人地位低,軍隊又少,那麼就說某某「人」。國君親自領兵不說率領軍隊,因為要記載他最重要的事情。

【原文】

九月,考仲子之宮①。考宮者何?考,猶入室也,始祭仲子也。桓未君,則曷為祭仲子?隱為桓立,故為桓祭其母也。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初獻六羽②,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初獻六羽,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⑧。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八佾④,諸公六⑤,諸侯四⑧。諸公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⑦;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⑥;一相處乎內。始僭諸公,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⑧。

【注釋】

①考:祭禮名。宮:即廟。何休註:「考,成也。成仲子之宮廟而祭之,所以居其鬼神,猶生人入宮室,必有飲食之事。不就惠公廟者,妾母卑,雖為夫人猶特廟而祭之。禮:妾廟,子死則廢矣。」

②獻:獻演。六羽:即六羽樂舞。

③僭(jian簡):越分。指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職權行事。公:春秋時爵位名。

④八佾(yi義):古代天子專用的樂舞。佾,是古代樂舞的行列,何休註:「佾者,列也。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法八風。」

⑤諸公六:公爵專用的樂舞。何休註:「六人為列,六六三十六人,法六律。」

⑥諸侯四:諸侯用的樂舞,何休註:「四人為列,四四十六人,法四時。」

⑦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輔助周武王滅封。建周王朝,封於魯。武王死,成王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挾殷的後代武庚作亂,周公東征,平武庚、管叔、蔡叔之亂。七年,建成周洛邑。周代的禮樂制度相傳都是周公所制訂。

⑧召公:姓姬,名奭(shi式),周的支族,周武王之臣。因封地在召,故稱召公。武王滅封后,封召公於北燕。成王時,與周公旦分陝而治。陝:即今河南陝縣。何休註:「陝縣,蓋今弘農陝縣是也。」

⑨僭天子,不可言:何休註:「前僭八佾於惠公廟,大惡,不可言也。還從僭六羽議,本所當托者。非但六也,故不得復傳上也。」

【譯文】

九月,隱公建成祭祀仲子的廟。建廟是什麼意思?建成廟就意味著請仲子的鬼神入室內,並開始祭祀她。桓公還不是國君,為什麼要祭祀他的母親仲子呢?隱公是為桓公當國君的,因此,建廟是隱公替桓公祭祀他的母親。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意。在仲子廟內,魯國「初」次獻演六羽樂舞。「初」是什麼意思?是第一次。六羽是什麼?是一種樂舞。第一次獻演六羽樂舞,《春秋》為什麼記載呢?這是譴責的意思。為什麼要譴責呢?譴責從魯隱公開始魯國僭越了三公之禮。用六羽樂舞為什麼僭越本分呢?因為天子可以享受八佾之舞,三公享受六佾之舞,諸侯只能享受四佾之舞,這是禮法規定的。諸公指什麼人?諸侯又指什麼人?天子的三公稱公,王的後代也稱公,其餘的大國國君稱侯,小國國君稱伯、稱子或稱男。天子的三公是什麼人?就是輔佐天子的宰相。周天子的宰相為什麼有三個呢?從河南陝縣以東的地方,由周公旦治理;從河南陝縣以西的地方,由召公奭治理;還有一名宰相留在朝廷中。開始僭越三公之禮,是從這次開始的嗎?這以前就有了。這以前就有了,那為什麼說從這次開始的呢?這次僭越三公之禮這件事還可以議議,以前僭越天子之禮是大惡,就不敢說了。

【原文】

邾婁人、鄭人伐宋。

螟①。何以書?記災也②。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驅卒。

宋人伐鄭,圍長葛③。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強也。

【注釋】

①螟(ming明):螟蟲,一般指水稻鑽心蟲,如二化螟、三化螟。廣義指各種鑽心的蛾類幼蟲。

②記災:古人迷信,往往把自然災害與人事聯繫起來,因此記災的目的是記人事。何休註:「災者,有害於人物隨事而至者。先是隱公張百金之魚,設苛令急治,以禁民之所致。」

③長葛:鄭國邑名。在今河南宛陵縣北。

【譯文】

邾婁國和鄭國軍隊攻打宋國。

魯國發生螟災。為什麼記載這件事?為了記載災害。冬天,十二月,辛巳這天,魯國公子驅死了。

宋國軍隊反攻鄭國,包圍了長葛邑。城邑是不說包圍的,這裡為什麼說包圍呢?因為長葛的兵力太強了。

六年

【原文】

六年,春,鄭人來輸平①。輸平者何?輸平,猶墮成也氣②何言乎墮成?敗其成也。曰:吾成敗矣。吾與鄭人未有成也。吾與鄭人,則曷為未有成?狐壤之戰③,隱公又獲焉。然則何以不言戰?諱獲也。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④。

秋,七月。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⑤。首時過,則何以書?《春秋》編年⑥,四時具⑦,然後為年。

冬,宋人取長葛。外取邑不仔,此何以書?久也。

【注釋】

①六年:魯隱公六年(公元前717年)。輸平:《左傳》作「渝平」。,即棄舊怨結新好之意。魯隱公曾與鄭國人在狐壤交戰,被鄭軍俘獲,後來逃歸,便與鄭國人結了仇怨。

②墮成:變更前惡而復為和好之意。《釋文》:「墮,許規反,布也。服(虔)云:輸也。」成,和解,講和。

③狐壤:古地名,今址不詳。

④齊:國名。周武王封太公望於齊。至桓公為五霸之一;田氏伐齊,為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齊侯即齊僖公。艾:地名,地處齊、魯兩國之間,在今山東新泰縣西北。

⑤首時過:四季的第一個月為首時。何休註:「首,始也時,四時也。過,歷也。春以正月為始,夏以四月為始,秋以七月為始,冬以十月為始。歷一時無事,則書其始月也。」

⑥編年:按年代順序編寫。

⑦具:完備,具備。

【譯文】

魯隱公六年,春天,鄭國人來魯國「輸平」。「輸平」是什麼意思?就是拋棄過去的怨恨重新和好。為什麼說要棄舊怨結新好呢?因魯國與鄭國的友好關係已被毀壞。魯國曾宣布過:我們之間的和約解除了。我們魯國與鄭國已經沒有和約了。我們魯國與鄭國為什麼會沒有和約呢?因為在狐壤之戰中魯隱公曾被鄭國人俘獲過。既然這樣,為什麼不說兩國打過仗呢?因為對魯隱公被俘這件事要避諱。

夏天,五月,辛酉這天,隱公在艾這個地方會見齊侯,並訂立盟約。

秋天,七月。這個月沒有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要記載時間呢?因為《春秋》即使沒有什麼值得記載的事件,但一年中四季的第一個月過去了就要記下時間。為什麼四季的第一個月過去了就應該記載呢?因為《春秋》是按年代順序編寫的,四季完備才算一年。

冬天,宋國人攻取了長葛邑。魯國以外的國家奪取城邑是不記載的,這裡為什麼記載呢?因為圍攻的時間太久了。

七年

【原文】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①。

滕侯卒②。何以不名?微國也。微國,則其稱侯何?不嫌也。《春秋》貴賤不嫌同號③,美惡不嫌同辭④。

夏,城中丘⑥。中丘者何?內之邑也。城中丘,何以書,以重書也⑥。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⑦。其稱弟何?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秋,公伐邾婁。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⑧。戎伐凡伯於楚丘⑨,以歸@。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⑾。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⑿。其地何?大之也。

【注釋】

①七年: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叔姬:隱公二年冬天,有「伯姬歸於紀」的記載,叔姬是伯姬陪嫁的女子。因當時年紀小,未從嫁,這時才出嫁。何休註:「叔姬者,伯姬之媵也。至是乃歸者,待年父母國也。」

②滕侯: 滕國國君。滕國在今山東滕縣。

③貴賤不嫌同號:何休註:「貴賤不嫌者,通同號稱也。若齊亦稱侯,滕亦稱侯。微者亦稱人,貶亦稱人,皆有起文,貴賤不嫌同號是也。」

④美惡不嫌同辭:何休註:「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弒君亦稱即位,皆有起文,美惡不嫌同辭是也。」

⑤城:作動詞用。築城。中丘:魯國地名。在今山東臨沂縣東北。

⑥重書:何休註:「以功重故書也」

⑦年:即夷仲年,齊國宗室。聘:古代諸侯之間通問修好。⑧凡伯:周天子大夫,周王室世卿

⑨楚丘:戎地。在今山東曹縣東南。

⑩歸:指俘獲凡伯而歸。

⑾大之:大,作動詞用。尊大他。

⑿中國:指春秋戰國時中原各諸侯國。後泛指中原地區。

【譯文】

魯隱公七年,春天。周曆三月,叔姬陪嫁到紀國。滕國國君死了。為什麼不寫他的名字呢?因為滕國是小國。滕國是小國,為什麼也稱它的國君為侯呢?因為不再加以區別。《春秋》書對尊貴的和卑賤的可以用同一個稱號,不加區別;對美好的和醜惡的也可以不加區別地用同一種文辭。

夏天。在中丘這裡築城。中丘是什麼地方?是魯國國內的一個邑。在中丘築城,《春秋》為什麼要寫下呢?因為這工程很大,所以記下了。

齊侯派遣他的弟弟夷仲手來魯國訪問。為什麼稱弟呢?同母的弟弟就稱第,同母的哥哥就稱兄。

秋天,魯隱公發兵攻打邾婁國

冬天,周天王派遣大夫凡伯來魯國訪問。戎人在楚丘這個地方攻打回京師的凡伯,並把他抓了回去。凡伯是什麼人?是周天子的大夫。這是外出訪問,為什麼說戎人攻打他呢?因為抓住了他。抓住了他為什麼說攻打他呢?這是尊敬凡伯的意思。為什麼要尊敬他呢?因為不允許夷狄人隨便抓走中原各國的官員。為什麼要記載凡伯被攻擊的地點呢?也是為了尊敬凡伯。

八年

【原文】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①。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②。宛者何?鄭之微者也。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③。天子有事於泰山④,諸侯皆從泰山之下,諸侯皆有湯沐之邑焉。庚寅,我入邴。其言入何?難也⑥。其日何了難也。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獨我也,齊亦欲之。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⑥。

辛亥,宿男卒⑦。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⑧。

八月,葬蔡宣公。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⑨,而葬從主人⑩。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⑾,而葬不告。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包來⑿。公曷為與微者盟?稱人則從⒀,不疑也。

螟。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此展無駭也。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

【注釋】

①八年: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垂:即犬丘。一地兩名,衛國地名,在今山東曹縣北(一說在今鄄城縣東南)。

②宛:鄭國大夫。邴(bing丙):古地名。鄭國的邑。《左傳》作「祊(beng崩)」。在今山東費縣境。

③湯沐;即沐浴。《禮王制》:「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注》:「給齋戒自潔清之用。浴用湯,沐用潘」

④有事於泰山:何休註:「有事者,巡守祭天告至之禮也。當沐浴潔齋以致其敬,故謂之湯沐邑也。所以尊待諸侯而共其費也。」

⑤難:很困難。按:邴是鄭國祭祀泰山的邑。鄭桓公是周宣王的母弟,所以將邴地賜給他,用作周天子祭祀泰山時助祭的湯沐之邑。傳到鄭莊公時,鄭莊公見周天子已經久廢對泰山的祭祀,助祭的湯沐邑已無用,並且距鄭國太遠,因此就想用邴地交換魯國的許田。這時,魯國還未把許田給鄭國,而鄭國先把邴地給了魯國,魯國如果接受邴地是有罪的,因此說「難也」。何休註:「此魯受邴,與鄭同罪,當誅」

⑥己亥:六月初二。蔡侯:即蔡宣公,名考父,蔡戴公之子,在位三十五年。

⑦辛亥:六月十四日。宿:古國名,男爵,風姓,故地在今江蘇宿遷縣。宿男, 宿國君。

⑧庚午:七月初四。瓦屋:周地名。在今河南溫縣西北。

⑨卒從正:死後要按照禮儀從事。何休註:「卒,當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從君臣之正義言也。」

⑩從主人:依照本國主持的安排。何休註:「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

⑾卒赴:何休註:「赴天子也。」

⑿辛卯:九月二十六日。包來:《左傳》作「浮來」。紀國邑名,在今山東莒縣西。

⒀稱人則從:何休註:「從者,隨從也。實莒子也。言莒子則嫌公行微,不肖諸侯,不肯隨從公盟,而公反隨從之,故使稱人,則隨從公不疑矣。」

【譯文】

魯隱公八年,春天,宋公與衛侯在衛國的垂這個地方相遇。

三月,鄭國國君派遣宛來魯國饋送邴地。宛是什麼人?是鄭國一個地位較低的官員。邴是什麼地方?是鄭國助周天子祭泰山的湯沐邑。周天子有到泰山來巡守祭天的大事時,各國諸侯都跟隨周天子來到泰山腳下,各國諸侯都有自己齋戒沐浴的湯沐邑在泰山下。庚寅這天,魯國進入邴地。這裡為什麼說「入」呢?因為很困難。什麼要記載進入邴地的日期呢?也是因為很困難。這裡為什麼說「我」呢?說「我」的原因,並非只有魯國,齊國也想得到邴地。

夏天,六月,己亥這天,蔡國國君考父死了。

辛亥這天,宿國國君死了。

秋天,七月,庚午這天,宋公、齊侯、衛侯在瓦屋這個地方盟會。

八月,安葬蔡宣公。蔡宣公死時為什麼寫上名字,而葬時又不寫他的名字呢?因為死時要遵照周朝的禮儀行事,必須寫上名字,而安葬時只要依照本國主持人的安排就行了。為什麼只記載死的日期,而葬禮不記載日期呢?因為死時要訃告周天子,而葬期是有明確規定的,不必報告。

九月,辛卯這天,魯隱公的與莒「人」在紀國的包來這個地方盟會。隱公為什麼要與地位卑微的「人」盟會呢?這裡稱人表示莒國隨從隱公而舉行盟會的意思,別人不會懷疑。

魯國發生螟災。

冬天,十二月,無駭死。這人就是展無駭。為什麼不稱他的姓呢?因為憎惡從他開始滅亡別的國家,所以到他死也不稱他的姓。

九年

【原文】

九年①,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②。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③。

庚辰,大雨雪④。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俶甚也⑥。俠卒。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夏,城郎⑥。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於邴。

【注釋】

①九年:魯隱公九年(公元前714年)。

②癸酉:三月初十。震:大雷。何休註:「震,雷電者,陽氣也。」

③不時:不符合季節。

④庚辰:三月十七日。雨:作動詞用。雨雪,下大雪。

⑤俶甚:何休註:「俶,始怒也。始怒甚,猶大甚也。」大甚,即太過分了。

⑥郎:魯國地名。故地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左傳》隱公元年有「費伯帥師城郎」的記載,這裡又言「城郎」,魯國可能有兩個叫「郎」的邑。

【譯文】

魯隱公九年,春天,周天王派遣南季來魯國訪問。

三月,癸酉這天,下大雨,伴隨有巨雷閃電。為什麼要記載這件事呢?是記載怪異的事件。有什麼怪異的呢?這時降大雨不合時令。

庚辰這天,降了很大的雪。為什麼要記載這件事呢?這也是記載怪異的事件。有什麼怪異的呢?雪下得太大了。這天,俠死了。俠是什麼人?是魯國還沒有正式任命的大夫。

夏天,魯國在郎邑築城。

秋天。七月。

冬天,魯隱公在邴這個地方會見齊侯。

十年

【原文】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①。

夏,翚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隱之罪人也。故終隱之篇貶也。

六月,壬戌②,公敗宋師於菅③。辛未④,取郜⑤。辛巳⑥,取防⑦。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⑧。內大惡諱,此其言甚之何?《春秋》錄內而略外,於外大惡書,小惡不書;於內大惡諱,小惡書。

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載⑨。鄭伯伐取之。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誰之刀?因宋人、蔡人、衛人之力也。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盛⑩。

【注釋】

①十年:魯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中丘:魯國地名。在今山東臨沂縣東北。

②壬戌:六月初七

③菅:宋國地名。在今山東金鄉縣、成武縣。

④辛未:六月十六日。

⑤郜(gao告):宋國邑名。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

⑥辛巳:六月二十六日。

⑦防:宋國邑名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南。

⑧甚之:太過分了。這裡指魯國仗仃得太多了

⑨載:《左傳》作「戴」古國名。子姓,故址在今河南蘭考縣一帶.

⑩壬午:十月二十九日。盛:「郕」。《左傳》作「郕」。古諸侯國名。周武王封弟叔武於此。故地在山東舊臨濮〔今范縣)。

【譯文】

魯隱公十年,春天,周曆二月,隱公在中丘這個地方會見齊侯和鄭伯。

夏天,翚率領軍隊會同齊國人、鄭國人攻打宋國。這人就是公子翚。為什麼不稱他公子呢?是為了貶低他。為什麼要貶低他呢?因為他是魯隱公的罪人。所以《春秋》在整個隱公這篇都貶低他。

六月,壬戌這天,魯隱公在宋國莒這個地方打敗了宋國的軍隊。辛未這天,佔領了宋國的郜邑。辛巳這天,佔領了宋國的防邑。奪取城邑,《春秋》一般是不記載日期的,這裡為什麼記載日期呢?這是為了表明在一個月內兩次攻佔別國的城邑。為什麼要表明在一個月內兩次攻佔別國的城邑呢?為了強調魯隱公的仗打得太多了。魯國國內的大惡事,《春秋》在記載時總是要避諱的,這裡為什麼要強調魯隱公的仗打得太多了呢?按照《春秋分的體例,主要是記載魯國的事,別國的事只是簡略記載。對於別的國家。有大惡事就記載,小惡行不記;對於魯國,大惡事就避諱,小惡行就記下來。

秋天,宋國人和衛國人一起入侵鄭國。

宋國人、蔡國人、衛國人一起攻打載國。 鄭國國君也趁機進攻載國並佔領了它。為什麼說攻打併奪取了它呢?因為太容易了。為什麼這麼容易呢?因為憑藉了別人的力量。憑藉誰的力量呢?憑藉了宋國軍隊、蔡國軍隊和衛國軍隊的力量。

冬天,十月,壬午這天,齊國人和鄭國人一起入侵盛國。

十一年

【原文】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①。其言朝何?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國也。

夏,五月,公會鄭伯於祁黎②。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③。

冬,十有一月,壬辰④,公薨。何以不書葬?隱之也⑤。何隱爾?就也。弒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就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子沈子曰⑥:「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不復讎,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隱何以無正月?隱將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注釋】

①十有一年: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薛:國名。任姓侯爵。

黃帝苗裔奚仲之後。夏代封奚仲於薛。故地在今山東滕縣東南。薛侯,指 薛國國君。此處的「薛侯」,名字和溢號都不詳。

②祁黎:《左傳》作「郲」,《春秋》經文作「時來」。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澤縣東。

③壬午:七月初三。許:古國名,姜姓男爵國,與齊同祖,周武王始封文叔於許。地在今河南許昌縣。因國小為鄭所逼,後又多次遷都,到了戰國初期為楚所滅。

④壬辰:十一月十五日。

⑤隱之:隱瞞這件事。

⑥子沈子:公羊學派的一位先師。何休註:「沈子,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

【譯文】

魯隱公十一年,春天,滕國國君和薛國國君來魯國朝見魯隱公。為什麼說「朝」呢?各國諸侯到魯國來,就稱為「朝」;各國大夫到魯國來,就稱為「聘」。這裡為什麼把兩國諸侯連在一起說呢?因為這兩個國家太小了。

夏天,五月,隱公在鄭國的祁黎這個地方會見鄭國國君。

秋天,七月,壬午這天,隱公和齊國國君、鄭國國君一起出兵入侵許國。

冬天,十一月,壬辰這天,隱公死了。為什麼《春秋》不記載安葬魯隱公呢?是要隱瞞某事。隱瞞什麼呢?隱瞞隱公被桓公所弒這件事。國君被弒,為什麼《春秋》不記載葬禮呢?按照《春秋》的體例,國君被弒,而弒君的壞人不被討伐,就不記載葬禮,認為就像沒有臣子一樣。子沈子說:「國君被弒,臣子們不去討伐弒君的壞人,就不能算臣子;不為父親報仇,就不能算兒子。舉行葬禮,這是活著的人的事。《春秋》的體例是:國君被弒,而弒君的壞人不被討伐,就不記葬禮,認為已經不存在君臣關係了。」隱公死,為什麼不記載死的地點呢?是不忍心說明。魯隱公為什麼沒有正月呢?因為隱公將要把君位讓給桓公,所以就沒有他的正月。

.....親!看後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補充!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記得在文章標題的右上方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歷史學」:戰國策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乘入周防人防事之心不可無
此人是一個殺人犯,逃亡期間成為一代名將,與兵聖孫武齊名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