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給孩子花錢之前,多琢磨

給孩子花錢之前,多琢磨

給孩子花錢彷彿是天下最簡單的事情。當父母的,只要手裡有錢,直管往孩子身上堆就行了:玩具文具買起來,吃穿用度富起來,既要有「里子」又要有面子;奶粉當然要進口的,價錢貴不是問題,再苦不能苦孩子;早教班報起來,只要老師頭銜多,幾千塊一個月怕啥,再窮不能窮教育;幼兒園更是要雙語教學,這年頭自家孩子的幼兒園不帶個「國際」的頭銜,父母都不好意思和收房租搓麻將的張大媽打招呼。

真是如此嗎?請跟我解釋一下近期的幾個熱點新聞(詳情請自行百度):

「女留學生取走320萬,拉黑父母」

「10歲白血病男孩玩遊戲花掉15萬救命錢」

「小學生打賞遊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元積蓄」

(小學生重金打賞主播的新聞太多了,這圖是隨便找的)

細看新聞內容,相較於自身經濟實力,所有父母都沒少在孩子身上花錢,怎麼就是這樣的結果?

在我初中時,有次家長會,老師十分感慨地說:「養育孩子不同於買東西。買東西花的錢多了,(通常)能夠得到好的結果,但不是說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後多交點學費孩子就一定能教好。所以,還請家長多配合老師工作…」

老師們畢竟見的多了,總結出了父母在給孩子花錢過程中的誤區。認為多給孩子花錢就能把孩子養好,這恐怕是父母最大的一廂情願。

為什麼花了那麼多錢,卻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花花綠綠的培訓班廣告)

教育具有特殊性。有句網路上很火的話叫做「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這話大多用於指責某些人睜眼說瞎話或者勸解某些人不要白費力氣。但我覺得這話很好地點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用在解釋教育特殊性上十分合適。在教育投入上,很多家長毫不吝惜金錢,然而孩子從心底接受課程內容嘛?學習方法對路嗎?高價請的老師工作用心嗎?孩子或者老師有一方「裝睡」就足夠讓父母投入的所有錢財白費。

某些人強大的虛榮心理。不,別誤會,我不是指責現在那些父母。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粗心大仙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還沒開英語課,但我讓父母給我報了英語班,教材名叫「小星星」,當時班上還有個姑娘和我一起學;後來那姑娘改學「3L」教材,我也要去學,而輔導班老師的建議是這個難度的教材不適合我,我不聽;最後那姑娘裸考托福得了一百多分(那時候滿分120),粗心大仙第二次英語六級才考了五百分出頭……如果我能克服自己的虛榮心,把用在英語班的時間和金錢拿來約小姑娘出去玩,也許就不用一直打光棍了。至於現在嘛,那姑娘早就考過了註冊會計師以及金融業的一系列資格證,在投行任職;粗心大仙搬磚之餘想起了好久沒更新的公眾號。

(CPA同學在投行,粗心大仙在搬磚)

消費需求與市場供給的結構化矛盾。這裡可以引申到國家領導層提出的「供給側改革」。之所以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有了更高的消費需求,而供給側卻提供不了水平更高的產品與服務,於是產生了諸如「去日本搶購馬桶蓋」一類的事情。用在父母為子女消費的領域,這種需求與供給的結構化矛盾可能更為突出。許多父母確實有錢,可那些高價提供兒童產品與服務的商人就真的「高端」?工作忙且手頭寬裕的家長重視幼兒的看護,於是把孩子送到了在美國上市的幼兒園(集團實力牛逼),結果發生了全國聞名的惡性事件。

在給孩子花錢之前,要多琢磨:琢磨怎麼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什麼真正優質的商品和服務,在花錢過程中如何擺正心態。

量力而行,把錢花在合適的地方。所謂「貨比貨得扔,人比人氣死人」。現在各領域都存在著「鄙視鏈」,育兒方面也不例外:給孩子買進口奶粉的看不起給孩子買國產奶粉的;給孩子報出國夏令營的看不起給孩子報國內夏令營的;給孩子請家庭教師的看不起給孩子報大班上課的。這種做法大可不必,有什麼樣的情況,做什麼樣的事情。一來從心理上說,「鄙視鏈」只會加重家長焦慮的和盲目。有句話說得好,「在鄙視鏈上沒有真正的贏家」,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有幾個人是塔尖部分?這些塔尖部分是不是也應該分個高下,層層攀比,比到國外和特朗普家分出輸贏,然後感慨「一億美元,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二來從效用上說,父母給孩子花錢的根本目的還是促進孩子發展,現實中讓家長大把大把花錢的項目其實都是「錦上添花」的性質,不必要求「人無我有,人有我貴」。家長重金報個真正的高端早教班可能真的對孩子好處不少,但愛因斯坦和霍金沒上早教班照樣是天才;家長託人從國外帶回昂貴的營養品自然也不錯,但有許多青史留名的企業家小時候經常忍飢挨餓。相比於拚命為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讓孩子成為肯上進、能吃苦且人品好的人恐怕更重要。在「小學生打賞遊戲主播,花掉環衛工母親4萬元積蓄」新聞中,當環衛工的母親說,自己把孩子接到城裡,是希望兒子能享受到城裡孩子的物質條件,——好傢夥,這當母親的意識到自己經濟收入有限,不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格,卻打腫臉充胖子,從物質方面對兒子嬌生慣養,養出這樣的「好兒子」還真沒什麼話說。

(圖為所謂幼兒園及早教「鄙視鏈」)

想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優質資源。在當前以及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國內面向孩子的市場恐怕都處於魚龍混雜的狀態。想要避免花了大價錢還被坑,就要想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優質資源。當前很多父母出於各種考慮會請月嫂幫助育兒,造成現在月嫂的收入比許多醫生還高。然而很多媒體都曝光大量所謂「金牌月嫂」不過是做事粗暴的農村婦女,這些人個個以「育兒專家」自居,實際上拿著高薪還總是想偷懶耍滑,例如晚間給孩子餵奶粉而非母乳——幼兒對奶粉比母乳消化慢,於是這些村婦就能一覺睡到天亮。每當幼兒父母質疑月嫂的做法,這些村婦便厲聲喝罵,把自家養過的豬牛羊全算成自己的後代,聲稱生過多少孩子、伺候過多少產婦,育兒經驗比你們這些乖乖被坑的小年輕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云云。在外邊找育兒專家確實不容易,但為何不換個思路:比起專業知識和照顧幼兒的經驗,誰能比得過醫院裡相關科室那些專業的醫護人員?為何有的家長寧願每個月花一兩萬對狗屁不通的「金牌月嫂」言聽計從,也不願意花個幾百幾千請專業的醫護人員提供科學的意見建議?要知道,醫院相關科室的醫護人員照顧幼兒出現紕漏要面臨嚴重的後果,而那些「金牌月嫂」坑了孩子立馬偷錢開溜,誰更可靠,想想吧!

在為孩子花錢的過程中擺正心態。其實前兩點都有涉及心態的內容,只是我在此強調的側重點不同。有的人經常把一些口號性的東西當真。比如「消費者是上帝」這句話,本身是商家提出,目的是向消費者表態同時對自己的銷售服務人員嚴格要求。結果有的人花了一點點錢之後就真的把自己當成上帝了,比如飯店裡對服務員呼來喝去的那些人,比如為老公阻攔高鐵的女人,比如把醫生打傷到住院的閔行區「高級教師」(閔行區教育局表示繆某被評為「高級教師」的結果有效)。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許多父母為孩子花了錢更不允許孩子有一點不如意,直接結果就是老師難當,兒科醫生格外難當。這樣的父母首先就沒把老師和兒科醫生當作普通人看待,普通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工作上也都會出現力所不及的情況,苛求老師與兒科醫生沒有必要,也不會有好的結果。這些父母也沒有意識到公立學校和醫院更多的是公共屬性而非商業屬性——這些人在學校、醫院為孩子花的錢,並不夠僱傭一個老師或醫生,更沒有資格對老師和醫生頤指氣使。出去看看市場價,僱傭重點醫科大學畢業的博士為自己專職服務需要多少錢,憑什麼掛個號就能把醫生護士當成僕人了?想要當大爺,請去莆田系的醫院。在為孩子花錢的過程中總是「天老大,地老二,我家孩子排老三」的心態,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沒教育好的孩子,將來可能會有國家強力部門幫著教育

有人會問:你粗心大仙光棍一個,怎麼寫教養孩子的文章了?因為我身邊好多人已經當了父母或者將要成為父母。洒家愛琢磨,喜歡和身邊人交流,也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歡迎和我交流。

另外,以後我不再貼個人二維碼了。讀者要是覺得洒家文章寫得還行,不妨先掃我的支付寶紅包碼,再掃我的收款碼,把紅包金額給我。既支援了粗心大仙脫貧事業,又不用花自己的錢,豈不美哉?

(掃碼支援粗心大仙脫貧事業哈哈)

(你沒看錯,我的支付寶頭像就是犀利哥哈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粗心大仙的小酒館 的精彩文章:

TAG:粗心大仙的小酒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