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仁青中‖蘇子鎮:跟著顏新老師一起品讀老方子-張山雷治瘧母案
文章是蘇子鎮醫生原創,原載於微信公眾號:雲水蘇。歡迎各位傳統中醫愛好者,臨床醫生分享、交流。歡迎轉發,希望尊重原創。
此次隨顏新老師一起品讀的是清末名醫張山雷治療瘧母的處方。張山雷,名壽頤,清同治十年(1873)出生於江蘇嘉定(今屬上海)馬陸鎮石岡。天資聰穎,自幼好學。十九歲考中秀才,此後讀書更加勤奮,諸子百家無不涉獵,準備參加鄉試,希冀在仕途上取得一席地位。就在張山雷二十多歲時,他的母親患上風痹的頑症,久治不愈,此事深深地刺激了年輕的張山雷。他深感醫藥治病救人的重要,遂決定棄儒學醫。經過對中醫經典和歷代名家著述的朝夕鑽研,並隨當地老中醫俞德琈、侯春霖以及吳門名醫黃醴泉等學習,醫術大進,求醫者日多。為求深造,師從方泰黃牆名醫朱閬仙,朱氏視張山雷為得意門生,以生平經驗,一一傳授指點,張山雷學識益臻精湛,三載後,在城中張馬弄懸壺濟世。張山雷為人謙虛低凋,他的診所招貼僅書「張山雷知醫」五個字,不寫科目。由於他醫術高明,對病人認真負責,不久就在嘉定名噪—時,看病就醫者絡繹不絕。
清宣統二年(1910),張山雷移居滬上,並在上海開設診所行醫,以其精湛的醫術享譽滬上,並加入上海神州醫學會。1918年至1920年,張山雷襄助業師朱閬仙創辦了全國最早的中醫醫學校——黃牆中醫學校。由於張山雷學養精深,執教有方,四方就學者達七八十名,黃牆中醫學校聲譽卓著。在此期間,張山雷還在上海神州中醫學校執教,他所著的《中風斠詮》一書時已問世,並作為該校課本之一。他穿梭於上海市區、嘉定之間,傾其全心培育中醫後人。他的業師朱閬仙逝世後,黃牆中醫學校停辦。張山雷應浙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之聘,來到三江之匯、山清水秀的蘭溪,任該校教務主任,直至病逝。(來源百度百科)先生多年執教,勤編教材,著有《難經匯注箋正》、《臟腑葯式補正》、《中風斠詮》、《瘍科概要》、《沈氏女科輯要箋正》、《醫事蒙求》、《脈學正義》、《本草正義》、《小兒葯證直訣箋正》、《醫論稿》等。於近賢著述最服膺者,惟王夢隱醫案四集、陸九芝《世補齋前集》數種而已,尤認為「陸九芝擅長溫熱,學識與夢隱相等,而文辭倜儻,筆鋒銳利,尚非夢隱所能及」。
董右
20
十一月卅日
病起冷雨發瘧,截早,痞成瘧母,胸悶,腳?,姅事遲期,脈細舌滑,殊不易愈。
川楝子二錢 廣木香八分
生杭芍二錢 台烏葯錢半
炒柴胡四分 生玄胡錢半
當歸全二錢 益母草錢半
炮姜炭五分 雞血藤三錢
炒橘核錢半 蘇木屑
九香蟲七隻(打)
生打幹地鱉蟲五隻
自加青蔥管五寸
另 金匱鱉甲煎丸一錢 分二次吞
處方記錄的是一位20歲女性患者於十一月三十日來就診的情況,張先生根據其癥狀診斷為瘧母,推測其發病原因是受了冷雨之後發瘧,而前醫過早地應用了截瘧葯,以致邪不能外出,進而形成瘧母。同時伴有胸悶、腳部腫脹、月經延遲。由於瘧母已成,按之有形,故不易愈。
瘧之一病,古已有載,《內經》論之頗詳,專列有《瘧論》、《刺瘧》兩篇,今擇其大意簡而言之:
《內經》言瘧生於風,其始發也,起於毫毛,先作寒戰,寒去則發熱,發作有時,或一日一作,或間日一作,或三日一作。
其發病原因有因夏傷於暑,熱氣盛,邪氣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者;有因汗出遇風或洗浴後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者。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與邪氣相會則發作。兩日一發是因邪氣深藏,與衛氣相會的時間就較長。
《內經》還把瘧疾分為寒瘧、溫瘧、癉瘧,寒瘧是因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寒為陰邪,風為陽邪,故先寒後熱;溫瘧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故先熱後寒;癉瘧但熱不寒,手足熱而欲嘔,是因肺素有熱,氣盛於身,中氣實而不外泄,因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此處可以看到病因與癥狀與診斷之間的聯繫,傷邪有先後,則寒熱有先後,則有不同命名。
在治療的時機上,認為「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要在邪氣衰弱時乘勝追擊。
《刺瘧》篇則專門論述用針刺治療瘧病的具體方法。
《神農本草經》在「恆山」條文下記載了恆山(舊作常山)可以治療「溫瘧」。《金匱要略》專有《瘧疾脈證並治》篇,載有蜀漆治瘧,並補充了瘧母,「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篇中記載鱉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湯、蜀漆散、牡蠣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柴胡薑桂湯等方均可用以治瘧。《肘後備急方》提出了瘴瘧的名稱,並最先採用青蒿治瘧。《諸病源候論》提出間白瘧名稱,補充勞瘧一證。《千金要方》除制訂以常山、蜀漆為主的截瘧諸方外,還用馬鞭草治瘧。可見在中醫里,青蒿並非治療瘧疾的唯一選擇,在費伯雄看來,有些截瘧之方甚至並「非正法」。
費伯雄在《醫方論》卷四「常山飲」(常山、草果、檳榔、知母、貝母、烏梅、姜、棗)下有言「瘧不可截,用此方者,每貽後患,大率邪伏於內,脾氣受傷,致成脹滿者多矣」。評「截瘧七寶飲」(常山、草果、檳榔、青皮、濃朴、陳皮、甘草),亦言「較前方之用知母、烏梅者稍可,然亦非正法也」。
喻嘉言《醫門法律》中亦有《瘧證論》一篇,評述了在其以前歷代醫家對瘧的認識,並提出「律三條」,可為臨床棒喝:一者,凡治瘧,不求邪之所在,輒行大汗大下,傷人正氣者,醫之罪也。瘧邪在於半表半里,故有寒有熱,若大汗以傷其表,大下以傷其里,是葯反增瘧矣。倘瘧邪伏而未盡,葯過再發,更將何法以處之?二者,凡用吐法,妄施惡劣之葯,並各種丸藥,傷人臟腑者,醫之罪也。吐法,止可用清芬之氣,透入經絡,引出瘧邪。三者,凡用截瘧之法,不俟瘧勢稍衰,輒求速止者,醫之罪也。截者,堵截也。兵精餉足,寇至方可堵截。若兵微城孤,不可截也。在壯盛之體,三四發後,瘧勢少減,可以截之。其虛弱之人,始終不可截也。誤截因致腹脹者,每多壞事。」其中對截瘧之法的比喻可謂形象。
張山雷認為「瘧之發作,即其病之外達,瘧之休止,即其病之內伏」,「治瘧首貴開泄宣化,便達於外,不可遏邪強截,使伏於中」,「必須隨機應變。為濕、為痰、為食、為積、為寒、為熱、為虛、為實,各有主治,非可概用仲景之小柴胡法也」,「彼俗醫止知烏梅、兒茶,妄求截止者,豈非病家九世之讎?」誤治之為害,如王孟英所言「世但知治瘧不善有三患:邪留肝絡則為瘧母,戕及脾元則為瘧鼓,耗乎腎陰則為瘧勞」。
明了以上諸家對瘧病原理之論述,則讀本方始能無惑。患者二十歲女性,脈細,可知體非強健,因受冷雨發瘧,其癥狀可見往來寒熱、發作有時,病在少陽,當以和解。體弱之軀,不耐前醫強行截瘧,葯過病所,反傷正氣,日久延為瘧母。瘧母者,已結為癥瘕矣。其結應在脅下,足厥陰肝經之所過也。
方中川楝、玄胡為金鈴子散組成,川楝苦寒,清肝瀉熱,玄胡辛溫,行氣止痛,此案雖未言痛症,然有形瘧母滯於經絡,氣血不通,或有疼痛不舒之感。橘核之苦溫,與木香、烏葯辛溫同用,共以入肝絡而行氣散結。柴胡一味,張山雷先生曾有專門論述,認為柴胡「味苦而氣寒,性質輕清,以升騰為用」,其功用「止有二層,一為邪實,則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還於表,而寒邪自散;一為正虛,則清氣之陷於陰分者,舉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氣自振。」至於肝絡不疏一證「實皆陽氣不宣,木失條達」所致,於治療劑中,「加少許柴胡,以為佐使而作嚮導,奏效甚捷」。此案中柴胡僅用四分,當為佐使嚮導之用也。
以上諸葯乃從氣分論治,此外尚有行血諸葯。蘇木辛咸而微涼,咸主入血,又能軟堅,辛能走散,敗濁瘀積之血行,主入心、肝、脾、胃經,顏德馨教授治療心之血瘀證亦喜用之。當歸、白芍、雞血藤養血活血,既照顧患者體弱之軀,又破有形之血滯。炮姜辛而大熱,熱則能溫通血脈,又能除沉寒,此案患者有受冷雨經歷,且當前舌象見滑,脈細,或為虛寒之體質,又有月事遲期之症,故此處用之恰宜,炒炭用又能防活血太過而耗傷血氣。
九香蟲、地鱉蟲為蟲類葯,葉天士辛咸通絡法用之,所謂「飛者升,走者降,靈運迅速」,功專「追拔沉混氣血之邪」、「搜剔絡中混處之邪」。其它尚有辛香通絡、辛潤通絡諸法。本方青蔥管亦為通絡之品,旋復花湯、通竅活血湯中用之。
患者瘧母、月事遲期、胸悶癥狀均與邪留肝絡、氣滯血瘀有關,以上諸葯入肝經血絡而行氣活血破積,用之當能見效。此外尚有腳部腫脹一症,或因受冷雨寒濕在下或因血不利則為水,加以益母草行血利水,血水同治,為治療下肢水腫之常用藥。另囑金匱鱉甲煎丸吞服,為治瘧母之正法也。
反思本案,乃因發瘧截早而成瘧母,醫之過也。因此顏新老師特別囑咐,用藥當詳辨何病何證,是何原理,當下見證寒熱虛實如何,理明則路清,用藥方不至於鑄成大錯。萬不能逞一時之快,一味求其癥狀速解,而不顧後續之反應,葯邪遺留之禍害。
張山雷亦有言「百病初起,多非大症,果能於初起時治之得法,雖有大病,亦能化大為小,而小病何致釀成大病,則醫者之能事畢矣。虛實兩層,洵是要訣,壽頤則謂『寒熱真假』字,亦要認得清楚。能於此六字識得精、辨得透,然後選方用藥,頭頭是道。故治病非定方之難,惟認證為難。如其認證不清,自己心中已自覺轆轤無定,直是一葯都寫不出,勢必雜湊數味藉以塞責,則方不成方,病何能應?然而為醫者人多於鯽,其能分別此六字者果有幾人?」
如何方能識理畢真、認證確當?張山雷認為「半在讀書,立其根柢,亦半在閱歷,廣其見聞,而尤必於臨證時細心研求,複診時一一探究其成績,何者桴應,何者變爻,漸漸爐火純青,方能隔垣洞見。是之謂真經驗,是之謂真功夫。萬不可徒讀父書,師心自用,否則篤信好古,守死善道,方葯雖好,病症卻非,醫者方以為無上妙法,而病不對葯,反是病人之自誤矣。況乎舊籍紛紜,無奇不有,殺人捷訣,亦何莫非古人已往之陳言耶。」
醫雖小道,司命在焉。臨證讀書,吾輩任重而道遠。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論中醫之「神」
※品味賞析明醫醫案中醫雞湯醫案44雙側頭痛大便干升清降濁通腑安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