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物?

莊子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物?

莊子生活於戰國時代。這是一個戰禍頻仍的年代,各國間的戰事連年不斷。面對頻繁的社會政治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孔子以興仁揚義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愛民為治國之道,墨子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然而這一切,實際上只有遠益而無近利,並不能解決在位君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所以孔子周遊列國而到處碰壁,孟子之言被認為「迂遠而闊於事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墨子之言,雖然在當時具有很大影響,但卻未曾見用於世。當時所看重並所見用者,唯兵家、法家與縱橫家之術,即司馬遷所謂「以攻伐為賢」。然而兵家、法家與縱橫家只可爭得一時之利,並不能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何以知其然也?莊子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回答了這個問題。莊子認為:「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天地》)「人雖有知,無所用之」(《繕性》)「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懸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事,歸於利不可止也。」(《馬蹄》)「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庚桑楚》)儒家以興仁揚義為治世平亂之道,豈不知好知、尚賢正是天下禍亂之根。以興仁揚義為治世平亂之道,不僅於事無補,且猶「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間世》)因為「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胠篋》)故此,「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同上)「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同上)「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同上)

絕聖棄知,攘棄仁義,恢復素樸,是謂「在宥」。「在宥」的要義在於民性歸朴,民德歸素。此乃莊子之救世之方.

在莊子之前,無論是儒家之孔、孟,還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從整體的意義上來探討人、說明人、把握人,而從沒有真正關心人的個體生命、個體意義、個體價值。從個體上關心人、把握人,在中國是由莊子開其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文君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易文君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