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深深地懷念父親:越是慘淡的人生,就越讓人奮勇直前!
作者:金滿樓
魯迅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自己的父親周伯宜,而每次又往往會說到父親的病。
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周伯宜的中道夭亡對魯迅打擊很大,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魯迅的個性和人生道路。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生於1861,其本名鳳儀,早年文才不錯,20歲即考中秀才。
但如閩諺所云:「進學是文章,中舉是命」,這其中大意是:中秀才靠的是文章,要想中舉,除了文章要好,還得命好運氣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鄉試通常三年一次,而參加考試的秀才太多,每次每省只錄取幾十名舉人,像江浙這種讀書人又多的地方,更是得擠破腦袋才能如願。
當然,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很厲害,他老人家連戰連捷,由秀才而舉人,由舉人而進士翰林,一路上科場得意。但是,像他這樣的,在讀書人里總歸是鳳毛麟角。
或許周家的運道都讓周福清給佔盡了,周伯宜可就沒這份好運氣了。之後,他連續三年參加鄉試,但三次均告落榜。
這種事,對一般秀才來說再平常不過,不過周伯宜的父親畢竟是翰林出身,即便周福清沒有責怪自己的兒子,想必周伯宜也是壓力極大吧?
一時沒能中舉倒也沒什麼,畢竟,周伯宜年紀還不算很大,只要繼續考,還是有機會的。可在1893年的一場變故,徹底葬送了他的前途,這就是其父犯下的「科場賄賂案」。
事後,周福清被判斬監侯暫且不說,就連周伯宜,也一度被拘捕審訊,之後又被革去秀才功名。
被革去秀才功名,這就意味著學而優則仕、走向仕途的夢想徹底破滅了。這對於之前的讀書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滅頂之災的痛感。
在這次的案件之後,周家也急劇衰落,周伯宜更是精神抑鬱,最終於案發的當年冬天一病不起。
在捱磨了三年光陰後,周伯宜最終於1896年10月12日(農曆9月6日)含恨而終,壽僅37歲。
作為個人命運,周伯宜的一生是平凡的,同時也是慘淡的。但是,作為父親,在魯迅的心目中又是溫馨的,讓後者極敬重的。
根據魯迅的記述,周伯宜十分關心魯迅的成長與學習,對魯迅既嚴格,但又不乏寬容。譬如,其規定魯迅在書背出後,可以去看戲等等。而且,周伯宜的性格是平和的,從來沒有打罵過魯迅兄弟。
對於這點,從魯迅對父親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在父親生病卧床的3年多時間裡,魯迅一直在四處奔波、求醫買葯,其間受盡委屈,但也從未有過半句怨言。
在走上寫作的道路後,魯迅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提及父親的不下十多處,而且幾乎全是緬懷憶念性質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就說明了他對父親無盡的想念與敬愛。
而從另一方面說,周伯宜的性格也深深影響了魯迅,如人如受欺就應該強硬對付,但不能無端去欺侮他人,等等。
而且,因為父親的久病不起並最後死於其認為的「庸醫」之手,也一度促使了魯迅在日本留學時選擇了學醫。
而這一段經歷,無疑對魯迅走上寫作的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
歷史無限精彩,持續更新中~
敬請關註:坑爹史冊,我是金滿樓,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