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明社會原理(33)

文明社會原理(33)

原標題:文明社會原理(33)


第九節 理念系統的運作方式及運作曲線


本節我們來討論一下理念系統發揮作用的方式。理念系統要對社會發揮組織、校正及預測指導的作用,那麼,它將以什麼樣的具體方式來發揮這種作用呢?或者說,理念系統中的各個理論將以什麼樣的具體途徑來對社會施加影響呢?

我認為,這首先要取決於整個理念系統中各個理論體系本身的具體觀點如何,不同的思想理論,必然產生與其自身相對應的行為方式。例如,信奉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論的人們,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共產黨,他們就必然採取組織革命政黨、武裝工人階級、發動起義來推翻現政權,建立新政權,從而來實現其對整個社會的組織及校正指導功能。而信奉通過議會對資本主義進行漸進改良理論的人們,例如同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的「費邊社」,就必然採取反覆演講、耐心宣傳、私下說服(尤其是對上層人物)的方式來實現他們自己的社會理想。在中國的近代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例子。例如信奉君主立憲、漸進改革的康有為、梁啟超,就試圖通過說服皇帝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的方式來實現其拯救社會的目的;而信奉民主共和、主張自下而上激進革命的孫中山,就通過發動起義、武裝推翻清王朝的方式來實現其校正指導社會的目的。總之,不同的理論本身,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它將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發揮它的作用。


除了上述理念系統自身主動去發揮作用的方式之外,理念系統也還有一些其它的或者說被動發揮作用的方式。一種方式是自我展示,以及吸引別人來模仿。例如西方歷史上,柏拉圖寫了《理想國》,莫爾寫了《烏托邦》,康帕內拉寫了《太陽城》。除了這種觀念上的展示,還有「實物」上的自我展示,例如西方近代史上聖西門、歐文等實際建立的「新村」,以及當代生活中具有綠色環保意識的人士所建立的各種各樣零碳排放、零污染的示範建築、示範城鎮。另一種方式是待價而沽,也就是懷揣良策待字閨中,一旦社會出現危機就通過朋友的介紹而應召「入閣」,從而發揮自身的作用。中國的例子如「三顧茅廬」,外國的例子如羅斯福招募的新政「智囊團」。


我們再從整個理念系統的角度來考察一下。假如整個理念系統中有一種理論體系處於極強勢的地位(第三種理念狀態),那麼顯然,整個理念系統發揮作用的方式也將取決於這個強勢理論發揮其作用的方式,並且整個理念系統的力量也要大許多。而假如理念系統處於第一種(眾多理論勢均力敵)狀態,例如,20世紀初的中國那樣,有的理論主張實業救國,有的理論主張教育救國,有的理論主張民主救國,有的理論主張文化救國(移風易俗),那麼,整個理念系統對社會發揮作用的途徑也就必然是多元分散的了(即:有的人去辦實業,有的人去辦教育,有的人去搞議會,有的人去宣傳出版新文化……),從而其力量就弱小一些了。而若整個理念系統處於第二種,即,有少數的兩三種強勢的理論勢均力敵,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理論的不妥協性極易產生分裂甚至內戰。如歐洲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美國19世紀中葉南北戰爭時期,20世紀中葉英屬印度爭取獨立後的建國初期,等等。此時,理念系統發揮作用的方式往往是血腥的。


最後,為了更形象地理解理念系統的運作特徵,我們同樣採用坐標圖示的方式,把理念系統的運作曲線表示如下:

分工度


E』 F


A』 B ----------- G』 H


----------- -----------


f g

a e -----------


F』 G


b D』


-----------


A C E h

------------ d


B』


c


----------- H』

C』 D


時間


0


箭頭表示理念系統影響力的方向


在上圖中,為了簡化討論,我們假定整個理念系統處於第三種狀況,即:在文明社會的不同發展時期中,例如在文明社會的ABCDEFGH各發展階段上,均有一個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體系abcedefgh。這些佔主導地位的理論體系所認為的最合理的社會分工的模式[注⑦],分別位於A′、BC′、 D′、E′、F′、G′、H各點上,因此,它們先後不約而同地都要把當時各自所處的文明社會向它們所認為的理想模式上牽引,並且是急切地、沒有什麼過渡方式地向理想模式上牽引(圖中的箭頭表示了它們各自的牽引方向,而各個垂直方向上的線段則表示了它們相同的急切性)。


在圖中,我們同樣假定這些各個不同時期中的主導理論體系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說,文明社會確實如其所願地在短期內達到了它們的理想化分工協作的模式,並在這個模式下向前發展。例如在a理論的指導下,社會從A點運動到了A"點,然後在A"點的理想狀態下平衡前進到B點。但在文明社會到達了B點之後,由於又有了新的問題(和文明社會在A點時所遇到的問題不同),於是就又產生出了一個新的主導理論(b),而這個新的理論認為理想的分工模式是在B"點,只有趕緊變化成 B"點模式,才能完全消除以前由於採用a理論所帶來的新問題。於是文明社會又開始從B點向B′點運動(和上次不同,這次是減少分工度),並實際上在短期內達到了B′點,並從B′點經較長期的發展運行到C點,於是新的問題再次產生,上述的過程又不斷重現……


從圖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先後相鄰出現的各個不同的主導理論對文明社會的牽引方向有兩種常態,一種是一上一下,例如圖中的abefgh理論的牽引方向就是如此。這是因為,後出現的理論均認為它的前任理論的牽引方向搞錯了(或過火了),現在應該向反方向調整了。另一種常態是,後一種理論的牽引方向和它前任理論的牽引方向是同向的,例如bc兩個理論和de兩個理論的關係就是如此。這是因為後一種理論(例如ce)認為前任理論(bd)的調整方向沒錯,問題出在力度不夠,沒有調整到位,因此,還應該繼續進行深度調整(也就是說,不應該到B′或D′點就停止,而應該「繼續革命」到C′或E′點才行)。


當然,我們上述的都是抽象的假設,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如此單純的情形的。在社會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其它因素,至少還有其它的社會工具系統在影響著理念系統的牽引方向。


總之,我這裡所說的理念系統,基本上類似於雅思貝斯的「軸心時期」理論和原始宗教的區別,也大致上相當於理性(邏各斯)和神話之間的區別。換句話說,理念系統的產生,標誌著人類對自身社會處境的思考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抱歉,圖標總亂碼,怎麼也搞不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戎小捷 的精彩文章:

島 民
攝影世家日記

TAG:戎小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