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楚莊王其實是經歷了多次等待和失敗後才一鳴驚人的!
話說楚莊王同意了伍舉、蘇從等人的建議,決定此後遠離酒色,親自處理朝政。現實的情況是當時朝政非常混亂,內亂外困交加,楚莊王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內」,先把國內的情況安定下來,再處理外面的國際事務。
楚莊王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親率大軍對付庸國。庸國本來是臣服於楚國的,他還真的以為新即位的楚王就是個病貓,發動各蠻族部落造反,叛軍聲勢浩大,一度準備進攻楚國都城——郢都!由於楚莊王親自上陣,將士們上下齊心,猛攻庸國,小小庸國哪裡受得了如此衝擊,不久宣告滅亡,楚莊王取得了親政以來的第一場勝仗!
庸國被滅後,跟著叛楚的其它部族,又紛紛歸順。勵精圖治的楚莊王一舉平定了內亂,楚國內部統治漸趨穩定,遂萌生了北上圖霸之意。
楚莊王意欲北上稱霸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要北上,目標自然是強大的晉國,但是楚國和晉國中間地帶分布著鄭國、宋國、蔡國、許國、陳國、曹國、衛國等小國,要想有所突破,必須得從這些小國下手!可是即便經過前兩代楚王的苦心經營,其中也只有陳國和鄭國依附於楚國,而且鄭國還是和晉國有矛盾,才主動與楚國結盟的。
春秋形勢圖
恰恰這個時候,也就是公元前608年,陳國國君陳共公死了,楚莊王不知道為什麼(也可能是故意的)沒有派人前往弔唁。陳靈公一氣之下,也跑去與晉國結盟,這下和楚國結盟的國家只剩一個鄭國。
楚莊王見時機來了,立即親領大軍攻打陳國,陳國不敵只能求和,接著又乘勝攻打宋國(晉國的死黨)。晉國看出了楚國的來者不善,派趙盾率軍攻打鄭國(又來一個春秋版的圍魏救趙)以救陳國、宋國,楚莊王只得收兵準備援救鄭國。晉國見救宋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也收兵回國,楚國這次北上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楚人
楚莊王這第一次出手雖然和晉國打了個平手,但是實際上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楚國已經開始覬覦中原,晉國已經處於被動局面了!
第二年,楚莊王命令鄭國派兵攻擊宋國,目的也是為了打擊晉國。結果鄭、宋戰於大棘,宋軍大敗。晉國為了給宋國報仇,派趙盾率三軍進攻鄭國,鄭穆公向晉國求和,鄭國又歸附於晉國!同時楚莊王派斗椒領兵救鄭,兩軍對峙時,趙盾以斗椒屬若敖氏「殆將斃矣,姑益其疾」(他都快死了,就姑且看在他病重的份上就不和他爭了)為由,悄然退兵回國。一向強硬的趙盾也有不敢接招的時候,這恰恰說明那個時候楚國實力可謂蒸蒸日上,晉國不敢輕舉妄動了。
趙盾劇照
晉國人不敢打,楚莊王這次北上又是一無所獲,很不甘心,轉而攻打一個叫陸渾的地方的戎族,一直打到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史書稱:「觀兵於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誌。)之大小、輕重。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楚國強大的軍隊,足以一統天下)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楚莊王現兵周疆、問鼎輕重,標誌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
九鼎圖片
楚莊王這第二次出手和晉國打交道雖然又打了個平手,但是已然佔了上風,晉國趙盾甚至找借口不願意打。重要的是還順便到周王室炫耀了一下武力,說明楚國已經逐步具備了爭霸的實力!
楚莊王問鼎周室以後,又移師攻打鄭國,威逼鄭國附楚,鄭穆公又只得反叛晉國,歸附楚國!面對國土遭到列強輪番的蹂躪(最先附晉文公,後叛晉附楚,受晉攻伐,求和附晉,今又受楚威逼附楚!),鄭穆公實在受不了這種打擊,一命嗚呼!剛即位的鄭襄公與子良(公子棄疾)商議,擬定了未來幾十年間的國策:唯強是從,晉來從晉,楚來從楚!而實際上這種兩邊倒的國策實在不怎麼樣,兩邊都不討好,但是鄭國這種夾縫中求生存的國家又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只能說是地理位置決定了命運(戰國時期的韓國和現在的鄭國是一個命)!
戰國形勢圖
正當楚莊王問鼎完周室,威逼鄭國歸附後領軍勝利回國的時候,國內出現了內亂,若敖氏(楚王旁支,先王楚若敖後裔,統稱若敖氏)家族內部發生火併,楚國令尹(相國)斗椒發動軍變擁兵反叛。還好在危急時刻楚國神射手——養由基拉弓搭箭,一箭射死了斗椒,若敖氏叛軍失去領袖後,瞬間樹倒猢猻散,軍陣大亂。楚莊王趁勢反撲,乘勝追擊,掩殺若敖氏,平定了國內叛亂。
楚莊王剿滅斗椒等若敖氏後,朝中的軍政重心完全集中於楚莊王一人之手,朝中政局穩固,再無後顧之憂,於是迅速整頓軍馬,充實府庫,積極備戰。同時期的晉國國政則完全由趙盾執掌,晉成公雖欲削弱趙氏之權卻有心無力。自前605年起,晉楚爭霸進入白熱化,楚莊王與一生中最大的勁敵趙盾為了奪取中原霸權屢屢出兵鄭、宋。
楚莊王
晉國正卿趙盾與國君晉成公的相繼去世後,晉國六卿面臨洗牌政局極度不穩。楚莊王覺得機不可失,率大軍再度北上,目標是要奪回鄭國。鄭襄公求救於晉國,新任正卿郤缺戴孝出征,與鄭軍會師,準備迎戰楚莊王。最後兩軍在柳棼這個地方大戰一場,楚軍戰敗。
楚莊王這第三次出手,好不容易能夠與強大的晉國真刀真槍的干一場,沒想到還是打不過,楚莊王只得領敗軍回國,退出中原,但心有不甘,準備擇機再戰!
楚國八百年
直至七年後,也就是前597年,楚莊王覺得養精蓄銳差不多了,或可再戰一回。而且此時的晉國六卿權力面臨又一輪洗牌,趙盾(楚莊王沒佔到便宜)死後,郤缺(楚莊王還被打敗)任正卿,郤缺死後,現在是荀林父(沒交過手)任正卿,權利交接藐視順利,實際上風起雲湧,內部並不團結。於是楚莊王親統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北伐!這也是楚國這些年來所發動的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攻勢最猛的一次進軍。面對如此大好時機,楚莊王志在必得。不久,楚軍就先將鄭國團團圍住,鄭國很快就被攻破,鄭襄公袒胸露臂向楚軍請罪以求和,楚莊王同意,因為鄭國已不簡單是楚莊王的目標,更是一個誘餌!楚軍隨後就駐紮在鄭國的土地上,靜靜地等待著晉國人,打敗強大的晉國稱霸中原的時機就要到了。
時任晉國正卿的荀林父
而此時晉國六卿們正在朝中為瓜分利益爭論不休,他們看到南方狼煙四起,聽聞楚國已經攻入鄭國,時任正卿的荀林父率領晉國三軍六卿悉數南下,面對楚莊王咄咄逼人的攻勢,他們先行軍至黃河北岸安營紮寨。
這邊,楚莊王親自統帥全軍,探知晉軍氣勢磅礴,還準備橫渡黃河,回想起當年城濮之戰,又想起這幾年與晉軍的幾次交手(沒討到半點便宜,上次還被打敗),庄王一陣寒顫,心裡還是有點虛!於是派使臣向晉國求和以探虛實,心想如果沒有十足把握打贏便撤軍回國算了。
楚莊王簡介
沒想到晉國那邊荀林父等同意雙方握手言和,但是中軍佐先榖(趙盾黨羽)當即反對,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是由於軍隊勇猛,臣下儘力,現在救援鄭國卻不敢作戰,這是不儘力;大敵當前卻怯戰,這是不勇猛。」二話不說就帶領先氏之兵渡過黃河。荀林父看到先榖已經渡過黃河,恐他有失,即率全軍跟上,晉軍由此陷入被動。
楚莊王看到晉國已經渡河,一場大戰已經在所難免,命令全軍發動突然襲擊,晉軍猝不及防,被打的潰不成軍!
這場戰爭最終以楚莊王的大勝,晉軍的慘敗而告終!戰後,楚庄率楚軍進駐於邲,帶領荊楚將士飲馬黃河,史稱:「邲之戰」。
邲之戰形勢圖
這是楚莊王的第四次出手,終於戰勝了強大的晉國,揚眉吐氣的楚莊王終於宏圖大展,光耀祖宗,顯達後世,也正應承了當年伍舉、蘇從等人對他寄予的厚望——「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衝天!」
楚莊王二十年(公元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於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諸侯會盟
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莊王突然病逝,其子十來歲的太子審即位,是為楚共王。令尹子重(楚莊王之弟)攝君事,主內外,掌握了楚國的軍政大權。
楚莊王死後幾十年間,楚國國力直線下滑,很快又被晉國反超,春秋時期的楚國慢慢退出了諸侯爭霸舞台!
※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寒食節的由來!
※禍國殃民的「小人」費無極——建議楚平王強納太子妃
TAG:歷史人物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