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夭折的考察——中蘇古生物科學考察

一個夭折的考察——中蘇古生物科學考察

1956年,應蘇聯科學院的邀請,中國科學院的一個古生物代表團訪問了前蘇聯古生物研究所,團長是楊鍾健。在莫斯科訪問期間,達成了雙方聯合組成古生物考察隊——「中—蘇古生物科學考察隊」的協議。原計劃聯合考察5年,1959年由中國內蒙古二連浩特開始,向西推進,對戈壁大漠進行古生物考察和發掘,最終結束於蘇聯中亞的哈薩克。

中—蘇古生物考察隊的兩位領導者是周明鎮博士和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博士。周氏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工作於重慶大學,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學位,是位有名的古哺乳動物學專家。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是恐龍學家,具有多年戈壁大漠的考察經驗,這原本是一個完滿的聯合。不幸的是,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此聯合考察只工作了兩年便夭折了。

第一個野外工作季節開始於1959年5月,從二連盆地的二連達巴蘇組開始挖掘,在挖掘中使用了大型推土機作業。將化石產地上覆岩層剝去,露出化石收集大量鴨嘴龍,古似鳥龍,所採得的化石基本與安德魯斯的採集的標本類同,多是鴨嘴龍類中的姜氏巴克龍和古似鳥龍,在採集品種有一甲龍類破碎的頭骨,可歸於繪龍。

在1960年,第二次野外工作季節開始,中—蘇古生物考察隊在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戈壁工作。發掘的化石地點,位於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鹽池以北的大水溝和毛兒圖。這兩個化石產地是中—蘇古生物考察隊發現的最豐富、最重要、新的恐龍化石產地。

在大水溝地區露出的岩層是河流的淺灰綠色泥質砂岩,夾紅色的泥砂岩和砂岩,及含粗粒砂礫岩,堆積的時代是早白堊世的晚期。這裡產禽龍類:原巴克龍,並採集到一大型的完整的甲龍,標本原本包括頭骨、腰帶和甲板,後在「文化大革命」中骨骸丟失,僅殘存頭骨,2002年由M 維克爾尤斯,P 柯瑞和趙喜進研究:起名叫做戈壁龍。

在阿拉善毛兒圖地區,中—蘇古生物考察隊採集到一個獸腳類恐龍的大型的手爪骨和一些頭骨的碎塊,含化石的岩層是淺紅色的河湖堆積的岩層,沉積的年代是晚白堊世,胡壽永現生將這批標本鑒定命名為吉蘭泰龍,歸入肉食龍類。我觀察了這批標本,認為應將它對於鐮刀龍類。

中—蘇古生物考察隊正在阿拉善戈壁工作時,蘇聯人接到了通知,全體人員離開中國,一個頗有成效的國際合作,因政治原因而完結。1962年秋,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等人來中國商談處理聯合考察存留的問題,將全部裝備運往蒙古,並借走了一批標本作為研究。1966年,他描述了原巴克龍的兩個種,但是這批標本至今沒有歸還給中國。原巴克龍的特徵,被認為是介於禽龍類和鴨嘴龍類之間的,是一種原始的鴨嘴龍類,是由禽龍類進化到鴨嘴龍類的中間類型的動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