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犯人被斬首,為什麼一定要選在菜市口的午時三刻
在清朝時期,由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落後,經常有人做出違法亂紀的勾當,當遇到一些罪大惡極的犯人,清政府會判處斬首的處罰來警示大眾,然而在行刑的地方都會選擇在菜市口,並且在午時三刻的時間,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來說說一下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在唐朝以後,各個封建王朝將一天的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來標記時辰,一個時辰為2個小時,子時為夜晚十一點到一點,午時為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前半個時辰為初,後半個時辰為正。在時辰中又分為百位刻度制,一刻約為14.4分鐘。而午時三刻實際為午正三刻,換算成今天的時間就是在十二點四十五分。
在午時三刻是一天中太陽處於最高的位置,也是陽光最亮、最熱的時候。在清王朝中由於科學的不發達,因此在史書上記載了許多鬼神的傳說,其中以《聊齋志異》最為著名。封建思想認為窮凶極惡的犯人被斬首後,會化成鬼魂去報復監斬官和劊子手,而在午時三刻時,陽光強烈陽氣最為濃重,鬼魂屬陰,陽光能夠將犯人的鬼魂克制住,不能留在陽間逗留,只能去陰間地府中去,這樣犯人就不能繼續在人間作惡了。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人道的考慮,因為在午時三刻的時候,由於陽光的強烈,會讓人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神經感知變得薄弱,犯人在這個時間點疼痛感會減少。監斬官一聲令下,劊子手手起刀落就把犯人斬首了,犯人可能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給犯人減少疼痛感,不會出現犯人由於疼痛在地上胡亂打滾的情況。
還有除了選擇在午時三刻外,犯人的場所也選在菜市口的地方。判了斬首的罪犯都是對社會產生極大危害的人,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就要用犯人的死來震懾其他想犯罪的人,因此清朝選在菜市口在斬首,因為菜市口的人流量大,很容易造成圍觀,而且斬首的場面極其震撼,對人的心裡衝擊非常大,那些想犯罪的人看了這個場面也會嚇得不敢犯罪了。另外也會給群眾造成安撫效應,讓百姓覺得政府有能力保護他們。
因此清朝斬首選擇在菜市口的午時三刻,一方面是為了藉助陽氣來抵制犯人的陰氣,讓他不再作惡,另一方面是做反面教材使用,引導百姓不作惡,從而維護了社會的長治久安。
※清軍入關兵力僅有十萬餘眾,為何卻能輕易的打敗明朝百萬大軍
※為什麼明朝皇陵一座都沒被盜掘,而清皇陵卻屢盜不止
TAG:趣味歷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