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思想和文字作品之間的關係來談讀書和做學問的方法

從思想和文字作品之間的關係來談讀書和做學問的方法

如果我試圖要問,是先有的思想呢?還是先有的文字作品?你可能會說了,這是啥問題呀?這根本就不是問題嘛?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

一位思想家要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思考才能形成某個觀點或建立某個思想。最後才能筆之於書,進而形成文字作品。而且思想和文字作品是彼此獨立存在的。因為,假如有一位思想家有了思想而沒有留下文字作品,我們便不能因為沒有文字作品而推論其思想沒有存在過。

文字作品是承載思想信息的載體,是傳

播思想的中介。它的意義由思想賦予的,文字作品並不是思想本身。對於同一思想可以有多個不同的文字作品加以闡釋。文字作品在傳達思想這一任務上只有相對性,任一文字作品只是在力求全面而準確地闡述某一思想,沒有某一部文字作品可以保證百分之百地全面而準確地傳達某一思想。

誠然,若要了解某一思想,我們必須要從閱讀文字作品開始,但是文字作品本身並不是閱讀的終點,不是說你將某一文字作品熟記於胸,甚至倒背如流就等於是了解了該思想。你要通過這一文字作品看到作品背後驅動它之所以為是的那個思想。這些文字、辭彙、語言之所以被組織在這裡的目的是要傳達這個思想。

比如,某個人因思念自己異地戀人而給對方寫了信。這時是這個思念的情感驅動了作者寫了這樣一封信,沒有人會懷疑思念並不是這封信本身,這封信是用來傳達他對對方的思念的。但是,這封信未必就能夠成功的讓對方通過這些文字而感受到他的思念。限於著作者的語言表達和文字功底,有的信被對方讀過後可能會感動得流淚,有的信則不能觸動對方的任何情感。

與這個的道理相同,文字作品對思想的傳達不僅不具有唯一性,而且也不能保證已經百分之百的表述了該思想。沒有最好最準確的文字作品,只有相對較好的文字作品。所以做學問,研究某一思想學說且忌死於句下。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樣一句,它要表達的意思就是我所講的這個道理啊,不能用尋常語言表述,不能用尋常的辭彙定義和命名。理解到這兒就夠了,非要在這些詞語中尋找更深更玄的道就是徒勞的,有也只能通過從這個學說外部硬塞進來。再比如「元亨利貞」只四個字,非要說這四個字裡面就蘊含著無限信息,文字是用來說明表述某一思想和觀點的。是思想藉助語言文字來表述自己,而不是將自己隱藏在某些字詞裡面。

比如,你想講述某個道理給我,那麼我能聽懂的前提是你必須要將你的觀點表達清楚。你神神秘秘吐了幾個字,然後告訴我說「你猜」。你會認為這是在講道理嗎。如果是我猜的話,那麼講道理的是我就不是你了。所以,傳統經學考據經文的辦法根本就不是做學問正確的方法,它只是禁錮人們思想的一種手段。任憑你怎麼蹦躂,反正就是跳不出我的手掌心。

做學問如果沒有創新,不能增加新知識新觀點,既使讀遍了世間所有的書那也是沒有意義的。博學是知而不是智,智者一定是博學的,但博學的未必都是智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助讀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