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豆瓣影評: 搭建公共討論平台的《嘉年華》

豆瓣影評: 搭建公共討論平台的《嘉年華》

本文作者「豆兒」,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毛詩大序》對於詩的功能有最為精準的概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焉志,發言為詩。」又有「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它傳達了「詩」的兩個核心意義:抒情志或是言教化。當然,這裡的「詩」不僅僅指的是詩歌,而可看作是古典藝術的概括。電影藝術雖然較為年輕,但亦是如此,抒情志者如注重個性表現的「作者論」派,常常將電影作為一種體現個人情感意志的藝術創作,個性展現成為了至高無上的任務;而言教化者如有社會責任感的電影工作者,通過電影關注社會問題,針砭時弊,引起群體關注。《嘉年華》在創作意圖上似乎更加偏向於後者,它的社會批判功能甚至容易讓觀眾忽視掉其作為電影作品的其他要素。

那麼電影具備社會批判功能的合理性來源於哪裡呢?在《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作者談到了社會電影史的研究角度,他引用了克拉考爾的觀點:一個國家的電影之所以比其他的藝術手段更能直接地反應這個國家的心理,首先是因為電影是集體的而非個人的事業,因而電影傾向於避免對銀幕素材做隨意的處理,其次,由於電影為大眾而製作,因此通俗電影的母題應被看成是正中下懷的「大眾慾望」。《嘉年華》在全國上映前夕,正值國內未成年人性侵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這種難以意料的蹊蹺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電影的上座率,但同時也可看出《嘉年華》的創作母題在當今社會上依舊是一個存在且備受關注的話題。

但是,電影的社會批判並不僅僅在影片本身,而在於它搭建了一個供公眾討論的平台。《嘉年華》講述的是未成年人性侵事件,其關注包括:社會對待未成年性侵事件的態度、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長以及女性身份等等。它對於社會事件的討論是以一種直接而坦白的方式進行的:母親的「蕩婦羞恥」、父親的逃避、醫院的造假、警署的不負責任、賓館的唯利是圖等等,伴隨著的是幼童的心理健康、代際的隔閡以及女性身份標籤下的無奈。這些主題使得影片具備了社會批判的條件,通過《嘉年華》,公眾有了一個討論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影片的劇情被隱去,而那些內核性的社會問題和事件脫出。公眾討論的重點並不在電影,而是在於周圍真實的社會與人物,而這種對於影片主體的偏移卻成為了《嘉年華》此類電影創作的最重要的意義。

豆瓣影評: 搭建公共討論平台的《嘉年華》

《嘉年華》雖是一部成功的社會批判題材電影,但從電影美學的角度出發,它卻並沒有做得很好。在人物設置上,除了幾位重要的主角外,其他的角色呈現出了「越是邊緣和外圍,標籤化就越是嚴重「的現象:濫權的官員、正義的律師、在賄賂和權力面前,懦弱和市儈的父母……標籤化容易使人物形象變的扁平,這是偏見暴力的結果,同時也反過來加劇偏見暴力。在劇作上,影片的重點放在了」各個群體在面對幼兒性侵事件時所表現的自私與褊狹「上,這樣的劇情更能夠讓觀眾和幼童產生共情,激發觀眾的同情感和正義感。但是這樣的偏向性使得劇情在發生最關鍵的轉折的時候失去了空間,於是」性侵者受到懲罰「的重要劇情在影片結尾,以小米看到電視上的一則新聞來完成,於是,整個情節的發展便顯得虎頭蛇尾。在視聽語言上,《嘉年華》採用的是現實主義的手法,大量的手持拍攝鏡頭讓畫面常常出現晃動,無論是外景和內景,畫面似乎都沒有進行精心的燈光和色彩設計,加上極簡的配樂,呈現出一種接近於真實生活的粗糲感。許多人稱讚這種方式能夠讓人更真實地感受影片情節,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難以產生浸染式的投入的觀影體驗,相比之下,同題材的韓國電影《熔爐》就做得要更好一些。

在歷史上,有許許多多類似於電影的藝術形式主動地承擔起社會批判的職能,正所謂「假史真詩」,藝術創作的美感在於抒發情志,也在於傳言教化,它們比嚴肅文學更加地生動形象,又能夠獲得廣泛普及和傳播的機會。在關於社會問題的事件上,電影本身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問題的展示和揭露者,它更是藉助了當今發達的自媒體,成為了話題討論的搭建者,甚至,這種有益的討論能夠推動實質性的改變。與《嘉年華》一樣關注未成年人性侵事件的電影《熔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5年光州仁和聾啞學校發生虐待和性侵害殘障學生事件,被告人並未接受實質性的處罰,仍繼續擔任學校職務。後來孔枝泳將其改編為小說《熔爐》,2011年,電影《熔爐》上映,韓國民眾一片嘩然,在民眾呼聲和輿論壓力下,光州警方再次著手調查此案,涉案人員被重新提起公訴,同時,韓國韓國國會出台和修訂了一系列保護未成年人法案,尤以《性暴力犯罪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為重,這部法案又被叫做《熔爐法》。2012年熔爐案的當事人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刑滿後佩戴電子追蹤儀10年,身份信息公開10年。來源於現實世界而又回歸現實世界的《熔爐》展示了其社會批判功能的巨大作用,《嘉年華》的現實影響雖然不及《熔爐》,但是它獲得的關注與認可,足以見得電影的社會批判功能也是電影作為獨立藝術的重要意義之一。

豆瓣影評: 搭建公共討論平台的《嘉年華》

(全文完)

本文作者「豆兒」,現居南京,目前已發表了2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豆兒」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