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天下10大傳世行書,每幅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天下10大傳世行書,每幅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蘭亭序》王羲之

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祭侄文稿》顏真卿

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鬱勃。本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被元人鮮於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原卷前後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璽、天水園印及歷代鑒賞收藏印鑒數十方,還有鮮於樞、張晏、周密等人題跋。宋《宣和書譜》有著錄,清乾隆時入內府,原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伯遠帖》王珣

《伯遠帖》,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珣書寫的一封信,紙本,行書,共5行47字,縱627.5px,橫430px。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晉代王珣行書真跡《伯遠帖》,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列希珍之寶。

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後歸吳廷,曾刻入《餘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並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於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於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學文章受知於孝武帝,累官左僕射,加征虜將軍,並領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遷尚書令,加散騎常侍,尋以病卒,終年五十二歲,謚獻穆。董其昌評:「王珣瀟洒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清內府藏本

羅振玉藏本

《韭花帖》楊凝式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共7行,63字。

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鑒察謹狀七月十一日狀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飢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洒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韭花帖》,被稱天下第五行書。儘管《韭花帖》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章法上都與《蘭亭序》迥然有別,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庭堅賦詩盛讚其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清曾協均《題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觀此真跡,始知縱逸雄強之妙,晉人矩度猶存,山谷比之「散僧入聖」,非虛議也。」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為清內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為裴伯謙藏本,見於《支那墨跡大成》,今已佚;一本為羅振玉藏本。據考證,三本中只有羅振玉藏本為真跡。此帖歷來作為帝王御覽之寶深藏宮中,曾經入宋徽宗宣和內府,和南宋紹興內府。元代此本為張宴所藏,有張宴跋,明時歸項元汴、吳楨所遞藏。乾隆時鑒書博士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在宮中,即為清內府藏本;真跡後來流入民間,清末為羅振玉購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蒙詔帖》柳公權

《蒙詔帖》柳公權,821年,墨跡紙本,高26.8厘米,長57.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公權蒙詔,出守翰林,職在閑冷,親情囑託,誰肯響應,深察感幸。公權呈。

此帖也稱《翰林帖》,曾刻入《快雪堂》、《三希堂帖》等,墨本藏於故宮博物院。用筆雄健,氣勢豪宕。第一行「公權蒙」三字聯綿出之,字碩大,筆力縱橫,如見柳公權血氣方剛,精魄四射。其後三行筆走龍蛇,曲折連環;行間大小錯落,鋒出則破空殺紙,遊絲則剛柔兼濟,氣勢一瀉無礙。後三行,雖字由大而趨小,隨手變格,轉換出瘦勁面目,然而氣脈貫通,豪氣流蕩至於終篇。

張翰思鱸帖 歐陽詢

稀世的墨寶——張翰思鱸帖 紙本 縱25.5厘米 橫33厘米

此帖也稱《季鷹帖》,是歐陽詢為張翰寫的小傳,屬於行楷,無款。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體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拔,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

此帖後紙有宋徽宗趙佶題籤一則。曾經藏於北宋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清內府,見著錄於《宣和書譜》、《墨緣匯觀》、《大觀錄》。清乾隆年間刻入《三希堂法帖》,足見其珍貴。

《蜀素帖》米芾

米芾《蜀素帖》 墨跡絹本 29.7×7107.5px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 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松風閣詩帖》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松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

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

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是尚意書風的典型,其風神灑盪,意韻十足,堪稱行書之精品。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九。

《土母帖》李建中

《土母帖》,行書,紙本,縱31.2厘米,橫44.4厘米。10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北宋初期的書法,承襲唐人的傳統,以豐肥為美。李建中是北宋初期的書法名家,他的書法骨肉停勻,神氣清秀,對宋代書家有很深的影響。除了黃庭堅曾以「肥而不剩肉」的世間美女讚譽他的字之外,《宋史》本傳中,也稱讚他「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

這幅作品又名「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跡的代表作。天下十大行書之一,土母帖排第十。《土母帖》,行書墨跡,紙本。縱31.2厘米,橫44.4厘米,10行,共104字。 作品中,字的結體緊密而修長,用筆沉著而豐腴。雖寫的是行書,但起筆、收筆處仍見嚴謹的楷法筆意,可看出不少唐人書法的特質。此外,由於尺牘內提及「新安門」,地近洛陽,所以推測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陽時所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庭堅 的精彩文章:

宋 馬遠《對月圖》佚名《溪山雪意圖》黃庭堅《諸上座帖》
書法名家們的經典名帖——黃庭堅

TAG:黃庭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