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成功完成一例高難度嬰兒肝移植手術
近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為一名病情疑難複雜的女嬰實施了親體肝移植手術,捐肝者是她的父親。目前患兒恢復情況良好。
圖為董家鴻院士(左三)、陳肇隆院士(左四)帶領醫師團隊查房
5個月大的豆豆(化名)來自東北,出生後1周出現皮膚黃染,大便顏色變淺,尿色加深等癥狀。經腹腔鏡膽道探查,確診為膽道閉鎖。慕名來京,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為孩子實施肝臟移植手術。
豆豆發育一直比較遲緩,出生後5個月體重只有5.4 kg,入院時病情已經十分危重,存在凝血功能差、貧血、肺部感染等,各項指標嚴重異常已達肝衰水平。肝移植團隊、兒科、重症醫學科聯合會診,為豆豆進行了輸血、抗感染、肺部物理治療等,悉心調理之下,豆豆的身體狀況有所改善。
豆豆的父親決心為女兒捐肝,可他卻查出有脂肪肝。為了避免瘦小的豆豆媽媽承受捐肝手術的創傷,為了自己能達到肝移植的標準,這位偉大的父親堅持每天「暴走」鍛煉,一個月之內減重逾十斤,肝臟脂肪變性的指標得到了明顯改善,移植團隊著手對他的肝臟進行全面影像評估。
新的問題來了——減重之後,父親的肝臟仍然偏大,體積佔比最小的左肝的厚度仍然超過了豆豆腹腔的深度。若原樣植入豆豆體內,小嬰兒的身體難以支撐巨大肝臟的運轉,甚至連腹腔也無法合攏。因此切取的肝臟如何恰到好處地與女兒豆豆的身體匹配並正常運轉,成為了手術的關鍵點。
董家鴻院士與台灣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院士,帶領兩岸肝臟移植專家團隊,經過術前精細的分析和計算,最終從豆豆爸爸肝臟左外葉切下約440g肝臟,削減了110g後,將剩餘的健康肝臟植入豆豆體內。陳肇隆院長稱其為「削足適履」。
圖為兩位院士聯手進行肝臟的「二次修剪」
二次修剪就意味著肝臟表面的創面更大,手術後的出血、膽瘺、肝功能異常的風險更高。為了保證精準的辨認解剖學結構,並且保證肝臟組織的活力,必須在父親的體內進行原位削減術。將發往預計保留的肝臟的各條纖細管道,與需要減除的管道結構一一清晰辨別出來,然後截斷棄用部分的管道,沿著保留肝臟區域的邊緣一點點地仔細剝離。「切取肝臟時必須確保解剖學上的管道完整,取出之後需要儘快植入患兒體內,因此對肝臟進行修整既要既精準,又要快速。」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盧倩表示。在精準肝切除技術的支持下,修剪工作高效完成,植入寶寶體內的肝臟大小恰到好處,管道結構精確吻合。
手術持續了大約12個小時。但因豆豆體質仍然較弱,肺部有炎症,術後無法短期拔除氣管插管。更為糟糕的是,敏感脆弱的嬰兒軀體,在經受了如此大創傷的手術後,出現了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等併發症,護理人員及時發現,兩位院士果斷決策進行了第二次手術,探查病變位置時發現,穿孔位置並非移植手術的膽管及腸道吻合處,而是位於更深遠處的迴腸壁,術中緊急會診清華長庚醫院胃腸外科主任李元新,李主任和盧倩醫師為患兒實施了穿孔修補術,並且安放了專門防治腸瘺的引流沖洗裝置。
術後兩岸的移植團隊、重症醫學科、胃腸外科、護理部,以及超聲科、兒科等相關科室每天都會積極溝通,一方面確保修復的腸道安全恢復,另一方面實現免疫調節的精準平衡,即既保持足夠的抗排斥藥物保護肝臟,又避免過度免疫抑制誘發感染加重。
由於兩次手術,身體狀況孱弱,術後豆豆氣管插管時間很長。但在精心呵護之下,小寶寶的體力和肺功能也日漸恢復,終於在麻醉科、ICU、肝膽外科醫師共同努力和見證下拔除了氣管插管,恢復自主呼吸。雖幾經波折,小寶寶卻日漸強壯,腸道功能慢慢恢復,開始進食奶水,並且食量越來越多,瘦削的臉蛋逐漸胖乎起來。現在,小寶寶已經轉出重症監護室回到普通病房進行康復治療,很快就可以回到家裡度過人生第一個春節了!
※肺「磨玻璃樣結節」是肺癌嗎?
※只有兩種藥物被嚴格的臨床試驗證明治療男性型脫髮有效,得到國際公認!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