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那麼小心翼翼地對待孩子,才是一件更危險的事

你那麼小心翼翼地對待孩子,才是一件更危險的事

面對甚至只是一兩歲走起路來都還顫顫危危的小孩,我看到不少的媽媽特別「小心翼翼」地跟孩子相處:凡事都和風細雨般地與孩子有商有量,媽媽一副躬身低頭謙虛謹慎的樣子,一直看著孩子的臉色行事,反倒孩子更象是一個堅定的大人,每一次的堅持或者拒絕都鏗鏘有力毫不猶豫。

其實,入道之初,我學的是蒙氏教育,轉身就又開始學習實踐華德福。而現在,我不想談什麼理念。尤其是針對母親,我覺得更無須談理念。我們可以什麼都學,也可以什麼都不學,我們只需要養育出一個上小學後能正常社交坐得住而成年後能自食其力的孩子就行,當然,這並不是最高要求,反倒是最低要求,也就是養育一個孩子的底線。

我在做幼教前幾年遇到與我討論尊重和自由的人比較多。比如,現在是吃飯的時間,媽媽會說,如果我的孩子此刻就想玩玩具,這是他的自由,我覺得他應該被尊重;還有的媽媽問,我的孩子就喜歡照鏡子,你們為什麼不尊重我的孩子在教室里給孩子準備一塊鏡子呢;孩子天生愛爬樹,有媽媽問,一個男孩子,爬樹乃天性,為什麼小區里保安就不讓孩子爬小區的樹呢;還有媽媽說,為什麼幼兒園的飯桌子就不可以讓孩子站上去踩,我家的就可以。。。。。。

這樣的問句我似乎可以一直列下去。

這麼列著列著,我想起我小時候被罵的事。

小時候我們既盼望過年,又怕過年。當然,怕是極小的一部分,但也是怕呀。比如,有一次過年包餃子時,我問我媽媽餡兒是不是不夠了,結果被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因為過年不可以說「不夠」這樣的詞。過年很多話不能說,有一次我非要試試,結果提到了「死」,當時和一群人在一起,簡直是被當成了異類。我記得有一次要問我媽媽有關屁股的事,結果「屁股」這兩個字一出口,就被我媽媽罵了一頓,原來這兩個字也不能說,任何時候都不能說。現在回憶起不能說的字詞可真多。

我們家還不允許說任何髒話,也不允許打架,如果出去打架了回家還要被打一頓。小時爸爸脾氣不好,隨時可能發脾氣,爸爸媽媽關係不好,經常吵架。。。。。

想想自己簡直就是被嚇大的孩子。那個時代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象我一樣不自由,所以,估計我們都在自己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下了決心,以後要對我的小孩好一些,絕不讓他這麼不自由。

所以,我們從一端走向了另一端。

在一次婚禮現場,一個小孩子在婚禮開始前跑進去了,拿裡面裝飾的鮮花。那個孩子媽媽一直給孩子講不可以拿,那是人家裝飾用的,可這個5歲的孩子象沒聽見一樣,或者說就象旁邊根本沒有人在說話一樣,他一直在拿那裡裝飾的鮮花——媽媽一直說說說,孩子一直拿拿拿——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我的內心都感慨萬千,這專註於自由的教育,不知道要把這孩子害成啥樣兒。還有,這位母親的本能在哪裡?那麼重要的儀式現場,怎麼可以允許自己的孩子去破壞?崇敬心在哪裡?尊重在哪裡?界限在哪裡?這是自由嗎?

還有一件事特別想提一提:

有一家三口來我的幼兒園參觀時,大人站著,要小孩子坐在我的對面跟我談,我當時懵了,真的有種被驚呆的感覺,我迅速調整自己,然後弄清楚的是,我絕不跟小孩子談。那孩子媽媽不高興了:「你們怎麼做幼兒園的,也太不尊重孩子了,我們家的事情都由孩子決定!」彼時那個孩子還是個流著鼻涕的兩歲多的娃。

時間一過就是很多年,想必那個孩子現在也八九歲了,不知道現在他家的事兒他媽媽還讓他做主不。

其實一兩歲的小孩子做主也搞不出大事兒來,無非是自己決定吃什麼什麼時候吃,睡不睡什麼時候睡這類的日常瑣事(本質上,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是大事。誠然,對世界和他人來說,並不會直接成為大事),可越來越大的孩子如果只做主不負責的話,不敢說未來會涉及多大的事。那些小時做主長大後媽媽和世界又不讓他做主的孩子,內在有多混亂調整起來有多難恐怕他的父母都難以想像和理解的。

在做教育的過程之中,我慢慢地去體會教育的目標,其實就是讓我們合一,身心合一,成為一個平衡的人。

因為,我發現一個人不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走極端

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敬,都應該被放在無限的高度,不僅僅是孩子,也包括老人,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作為一個生命個體,都應該被尊重,我們都應該對其心懷敬畏。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讓他做主,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

我特別堅持「責、權、利」三方的對等。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當然,也可以享受其中的利益和權力。

有些家庭談到二胎,父母會說孩子不同意要。也有些家庭要二胎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有愛心,讓他們要他們才要的。

生二胎、養二胎可都是父母的責任,與老大完全不相干。況且,有一個弟弟妹妹對老大到底意味著什麼,其中的深刻意義並不是一個年幼的孩子所能想像和懂得的。有誰真正願意擁有一個421家庭?我們家爺爺臨終前重病需要輪流照顧,兒女一個照顧一周,因為有七個兒女,所以大家七周輪一次,很明顯負擔都不太重。

一個年幼的孩子在他小時候只想獨享父母的愛,他哪能理解這也意味著父母老了以後他無法遠走高飛,他需要守在父母身邊照顧他們?他哪能理解有一個手足可以永遠相互支持陪伴?他又怎麼能理解自己對父母的依戀也就幾年,有個弟弟妹妹起碼還可以當玩具玩一玩呢?

我特別喜歡家庭之中的序位之說,位置對了,一切就都安好。

我們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必須把陪伴照顧孩子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家庭生活方式和工作的選擇都與孩子直接相關,我們要敏銳自己的感覺,能察覺到孩子的需求,提供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我以為這是真正的對孩子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

這份尊重並不意味著在孩子還呀呀學語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讓孩子做決定,這也不意味著孩子情緒一來要幹嘛就讓他幹嘛。的確,我看到一些媽媽總是特別溫柔地跟孩子對話,和孩子商量,我有時故意私下裡問媽媽,你的脾氣這麼好,從來都不發火嗎。結果媽媽說我看錯了,其實情緒大得很。

其實,我知道我沒看錯。因為工作經驗的原因,我基本上知道那些看上去特別尊重孩子凡事與孩子再三商量的好脾氣媽媽,大多心裡都住著一個壞脾氣的小孩。她們先是傾聽孩子與孩子商量,一次又一次地,最終都會忍無可忍,脾氣大發。孩子越大發脾氣的時候越多,因為孩子從小習慣了自己做主,媽媽依著自己,越長大活動範圍越大涉及到的引發衝突的事情也越多,孩子會發現,媽媽越來越不讓自己做主了,孩子不明白也不習慣,所以就會很鬧騰。有些事情顯而易見該怎麼做,可是媽媽就是沒辦法象孩子還兩三歲時給講得通,所以媽媽就會控制不住地火冒三丈。

有的媽媽特別在意自己的小孩子是否被尊重到。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是在公共場合或者其他社交場所,比如書店、商場、婚禮現場等地方,需要知道這是社會,社會不是誰的家,公共場合一定有公共的規則,如果不想傷害自已的小孩,希望自己的小孩未來到集體中能正常社交的話,那麼,請遵守公共規則!如果你的小孩上幼兒園或小學,那麼也是進入了小社會,除非身體過敏等特殊原因,否則別提特殊要求,因為那是學校不是家,如果上學還能保持在家的所有習慣,過得跟在家裡一樣,那麼學校也就不是學校了,也失去了上學的意義。進入學校和幼兒園就是一個人進入社會的開始,在其中融入的情況也關係著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的發展情況。

所以,最後還是非常直接地提醒大家。對待小孩子,要在心裡把他們放在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不要覺得他是依附於你而存在的,也要相信他能看穿你的一切,他在學習你的一切,包括內在的思想,在這點上你的確需要小心翼翼的。但是,不要將這種小心翼翼狹隘到日常的小事上,當然,你也需要謹慎用心地對待,但不必和一個年幼的孩子商量,也不必要求他們做決定。你要象一個大人那樣頂天立地,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然後帶著孩子去做——當你是這堅定的大人的時候,你的小孩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小孩。

--

所以,最後再羅嗦一句,你的小孩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某種玩具和零食該不該買等這類日常養育問題,都應該由你做主,不是由孩子的情緒決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陽光三月 的精彩文章:

我曾是你的粉兒……

TAG:陽光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