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我為何「趣味相投」?

你我為何「趣味相投」?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圖片來源:Gerd Altmann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一個心理學家團隊報告稱,朋友們對刺激有類似的神經反應,這些相似性可以用於預測人與人之間的朋友關係。這篇名為《Similar neural responses predict friendship》的論文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這項研究是首次探究真實世界社交網路中人類的神經活動模式的相似之處。

量化友誼

研究人員招募了280名大學畢業生作為受測對象,在研究開始時他們首先報告了自己的社交關係。基於這些信息,研究團隊推斷出每對受測者之間的社交距離,或者說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有多近。其中42位受測者被選擇繼續參加試驗的第二部分。他們被要求觀看多種視頻,同時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技術記錄他們的神經活動。

圖像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

為了更好地感受每個受測者的大腦如何看待世界,研究團隊需要在他們的大腦中引起盡量多的反應。所以第二部分試驗中使用的視頻在內容和題材上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科學、音樂劇、喜劇等。每位受測者都會接受相同的指示,並以相同的順序觀看相同的視頻,使變數最小化,儘可能地保證測試結果的一致性。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記錄對學生的神經反應進行兩兩的比較。他們想要確定的是,是否兩個互相認為是朋友的人大腦活動模式比那些在社交網路中距離較遠的人更加相似。

圖像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

研究人員發現,朋友之間的神經活動模式最相似,其次是朋友的朋友(FF)。依次的,與FF的神經活動相似性比與三度好友(FF的朋友)更加相似。此外,研究人員報告稱,fMRI反應的相似性可以被用於預測朋友關係和親密關係。

圖像來源:eccentricbliss.com

達特茅斯學院的博士後Carolyn Parkinson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說:「對於動態的、自然的刺激(比如視頻)的神經反應向我們展示了人類不受約束的、逐漸展開的自發的思維過程。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朋友們對周圍世界的處理方式非常類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神經反應的相似性在多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都存在,這些區域涉及情感處理、注意力、高水平推理等。即使研究人員對某些變數(包括左右手習慣、年齡、性別、種族和國籍)進行了控制,朋友之間的神經活動仍然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

這些結果充實了我們對人類大腦及其行為方式的理解。研究人員稱,他們這項研究的靈感來自於過去的一項研究。那項研究發現,當你看到某人時,大腦會立即評估這個人對你的重要性和影響,以及他在你社交網路中的位置。這一過程揭示出了大腦內部處理社交的深層機制。

他們將研究聚焦於大腦模式和朋友選擇之間的關聯上,他們發現,人們傾向於和與自己擁有多種相似身體特徵的人做朋友。這種相似性似乎可以一直追溯到基因中。

高級作者Thalia Wheatley說:「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的生活與他人關聯在一起。如果我們想要理解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我們就需要理解大腦如何共同工作,或者說是,大腦如何互相影響。」

未來,科學家們計劃研究人類是否天生容易被與自己擁有相同世界觀的人所吸引,在成為朋友之後我們是否會變得越來越相同(隨著我們擁有更多共同的經歷),又或者是這兩種情況互相增強。

無論是大腦塑造友誼還是友誼塑造大腦,我們都必須承認,生命因為朋友而變得更美好。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為何脊髓灰質炎病毒「陰魂不散」
最有營養價值的「植物奶」是……?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