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朝進行時——寫好看的歷史0147

宋朝進行時——寫好看的歷史0147

宋朝進行時——寫好看的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卷)

文丨簡書推薦作者 野狐狸 圖丨源自網路

3.紙幣

張詠能夠名垂青史,除了政績優異外,還因為他有一個更傳奇的身份——紙幣發明者。

其實,關於紙幣是不是由張詠發明,學術界還有爭論,這個經濟史上的課題,很多人可能並沒興趣去了解。但我相信,對於鈔票的來歷,大家還是有點興趣的。

「錢」的歷史,說來話長。

最初,人們想進行交易,就得拿手中的東西互相交換,也就是所謂的「物物交換」。誰都知道,這種搞法實在太麻煩,於是就催生了一樣啥都能換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貨幣」。俗稱,錢。

早在商朝的時候,海貝就曾充當過貨幣,後來人們開始用銅來鑄造貨幣。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自行造貨幣,有像鏟子、有像刀的,什麼樣式都有。秦朝統一六國後,大家都開始用圓形方孔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方兄」了。

當然,除了銅以外,金、銀也可以用來進行交易。在很多武俠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牛氣哄哄的人物走進一家酒店,把一錠大銀子拍在桌上,然後扯著嗓門喊道:店家,給我來兩斤上好的牛肉和一壺好酒。接著就跑來一個點頭哈腰、眉開眼笑、屁顛屁顛的店小二……

我一直以為,這種橋段除了有損小二的職業形象以外,還非常不符合實際。事實上,古代金、銀的開採量是很小的,它們主要被用於賞賜、軍費、饋贈等用處,主要流行於權貴階層,根本無法擔負一般的貨幣職能。

故而,人們日常經濟活動所接觸的貨幣主要是銅錢。

如果你稍微了解點經濟學知識的話,應該明白,金屬貨幣和紙幣是大不相同的,它們的區別絕不僅僅是材質問題。通俗點說,紙幣只有大家都認它是鈔票的時候,它才是「幣」,如果大家都不認它,它只是「紙」,而且是連餐巾紙都不如的紙。

可金屬貨幣就不一樣了,金屬本來就是有使用價值的,它們可以用來造器具、裝飾物等等,換句話說,不管它有沒有變成錢,它都值錢。所以,早期的貨幣都是用重量來表現價值的,比如著名的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銖是重量單位,24銖等於1兩)。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經濟在不斷發展,人們很快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錢」不夠了。

我所說的「錢」不夠了,不是說國家或人民太窮,恰恰相反,應該說是太富了。也就是說,社會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人們用來交換的貨幣卻太少了。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手頭有100個銅錢,而當時社會上又有價值100個銅錢的商品要交易,那我們的錢剛剛管用。可隨著生產水平提高,社會上的商品達到了200個銅錢,那多出來的價值100個銅錢的商品只能呆在倉庫里賣不出去,除非你打回原始狀態,繼續挑著你的貨擔,搞物物交換。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

既然銅錢那麼缺,為什麼不多造一點呢?

那我得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當時的銅礦開採和冶煉技術確實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跟不上社會財富創造水平。銅都沒有,哪來銅錢呢?

銅錢匱乏問題困擾了很多封建統治者,很多人用盡辦法增加銅錢鑄造量。我們前面講過的柴榮滅佛事件,其中一個重要動因,就是為了減少銅鑄佛像。後來,柴榮甚至將收繳的佛像重新熔化造銅錢,以解決錢荒。

好吧,既然我們沒辦法多造銅錢,那我們強制提高銅錢所代表的價值,那不就成了嗎?

又很不幸,有些缺乏經濟知識的統治者也是這麼想的。

唐高宗的時候就曾鑄造過名為「乾封泉寶」的銅錢,只有0.1兩重,卻規定要當做1兩重的銅錢來用,整整虛高了十倍。我們姑且可以把這種質次價高的銅錢叫做劣幣,把足值的銅錢叫做良幣。

劣幣一發行,問題馬上出現了。

劣幣名義上的價值大大超過了實際價值,大家都會覺得有利可圖。因為造一個劣幣,只要消耗少量的銅,而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銅錢這玩意也不難偽造。所以,很快就會有聰明人去想辦法仿造這種劣幣。更有甚者,乾脆把足值的良幣熔化了,重新做成幾倍的劣幣,真正實現了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夢想。這個時候,很多人還會把良幣當財富藏起來,如此一來,市場上就只剩下一堆劣幣了。

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講的「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一多,價值又跌了下來,接著就是物價飛漲,市場混亂。折騰半天,還是會回到原點。

所以說,官府一旦發行質次價高的銅錢,再用這種劣幣去購買百姓手裡的東西,其實就變成了藉機斂財,肯定會召來天怒人怨,結果得不償失(參考王莽事迹)。

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再牛的王朝也不能對抗經濟規律。

- 未完待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狐狸講宋史 的精彩文章:

宋朝進行時——寫好看的歷史0142

TAG:野狐狸講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