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多識活佛:下士道修行重點

多識活佛:下士道修行重點

禪韻

 禪韻 禪境

桑吉平措 

00:00/03:30

下士道人天善果因緣修積法,可以概括為四觀、一行、一舍取。

「四觀」是:具緣人生難得觀;人生無常觀;惡道苦重觀;善惡業報觀。

「一行」是:皈依三寶重視業報行。

「一舍取」是:捨去今生今世的貪圖享樂心,求取後世的利樂。

現分別敘述如下:

下士道修行重點

對佛教的起信是從對生命的本質認識開始的。

首先,生命既不是一成不變的恆常物,也不是一種偶然一現、死後永遠消失的斷滅物,它是一種永遠相續不斷、非常非斷的流變之物。因其處於剎那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故「非常」;又因精神之續流相續不斷,故「非斷」。生命像植物的種子和植物之間的關係一樣,是無始無終、連續不斷的因果鏈。

其次,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多種多樣,根據智力、身體器官等生理特點和生活條件、壽命等劃分為五類或六類,也稱「五道」或「六道」。其中人類是介於苦難深重的三惡道和自在快樂的天道之間的有苦有樂、有作為的生命。

人生有苦的感受,才會產生改變受苦的命運的志向,人有富貴和貧窮的差別,有制人和受制於人的差別,有享樂和受苦的差別,有安享天年和多病多災的差別,有享受自由和無自由的差別,有聰明和愚昧無知的差別,有品行善良和品質惡劣的差別,這種種的差別構成了人生的不同和人間苦樂的不均。

人是有理性思維的高級生命,能夠在現實社會和自身生命的觀察思考中提出無數個為什麼,並能尋求解決問題的最終答案。有理性是人的特點,動物只有無分別的直覺狀態。

人類的一切有意義的活動,都是從思考開始的。佛教的起信也是從思考生命的本質、萬物的變易無常、人生的苦樂為起點的。佛教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做出了圓滿的答案。

佛學是以人的本質、人的心理和意識特點以及生命的升華超越等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在充分認識生命規律的基礎上,從思想意識到外部行為,按理想的標準重新塑造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情懷、思想意識逐步達到具有無比慈悲和完善的佛菩薩的境界。

成佛是學佛的終極目標,但按通常的軌道,成佛並非容易事,需要經過無數世的學修來積累福慧因緣。在未成佛之前的漫長歲月中需要具備長時期連續不斷的學修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具備能夠學修佛法的連續人身。

因此為了遙遠的將來成佛,在現階段珍視和追求人身,修積轉生人身的因緣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在成佛成菩薩的幻想中虛度人生的人們,回到現實中來衡量自己的思想行為,考慮死後的歸宿才是對機的法門。

正因為按理一生成不了佛,成佛需要經過三個或多個無量劫的修福修慧,所以首先要修連續不斷的人天之身,特別是具佛緣的人身。因此把修人身當作修佛的必要條件並作為成佛的基礎道和初級道是合乎邏輯的。同時,佛的精神智慧是人的精神智慧的升華和超越,人是佛的基礎。因此,學佛先學做人乃是理所當然之事,連人都做不好的人,不要奢望成佛!佛教徒的第一個標準就是做人,一個有道德、能利益眾生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人是成佛的基礎,佛是人的超越。有煩惱障和所知障就是人,就是眾生;破除煩惱障、所知障的就是佛。從哲學上講,這是人的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經過無數世人身的連續修鍊,然後質變棗開悟進入聖菩薩道,一直修到十地,最後再有一個大的質變——成佛。

下士道修道的核心就是修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積德行善的好人,爭取下一世和多世連續獲得人身,為自己和眾生建功立業,這也是修心的標準。不但要經常想此心、發此願,而且要為實現這一目標,依照佛法改變自己世俗的觀念和世俗行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識活佛智慧 的精彩文章:

多識活佛:理信的佛教,反對盲目信仰
多識活佛:「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

TAG:多識活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