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背後,果真是為掩蓋罪行,還是別有用意?
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文化,積澱下來成為了藝術寶庫。在近代,圓明園可以說是這一寶庫的完美體現,甚至享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從它建成已來就備受好評。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之後圓明園遭到了最大範圍的破壞,他們在這裡燒殺搶奪,最終留下的只有殘垣斷壁。
兒時的教科書中出現過一篇課文,叫做《圓明園的毀滅》,文中記載:1860年的10月6日,英法聯軍闖進了這裡,看到滿目琳琅的奇珍異寶,一時間只要是能夠拿走的,他們全部拿走。如果是拿不動的物件,就用馬車拉走。最終是在是拿不走的則是全部毀壞掉,這些野蠻人為了銷毀證據,3千多侵略者在園中放火,大火連續燒了三天三夜,就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化為了灰燼。
史書的記載,永遠是比較平實的。而但是列強搶奪的場景,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儘管用盡極為準確的辭藻來形容,但是也表達不清楚當時的那種情感。那麼我們所了解的歷史是真實的嗎?記載是否準確無誤呢?
其實關於這一史實的記載都大同小異,不管是出於對列強的憎恨還是對國運的感傷,都是一樣的結果。在清朝末年,一本《帝國主義對華之侵略》書中有記載過火燒圓明園的說法,而民間的教科書中也大同小異。關於這一情況發生的原因,很多人願意相信是因為當時英法泄憤的原因。而這一原因也經過幾千年的傳述,成為了事實。
近年來,也有學者表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北大教授王開璽則是認為這篇文章中有一些錯誤的地方,甚至在文字的表達上也有不嚴謹之處。比如火燒這一做法是英國軍隊提議,法國一直是反對。而為了掩蓋罪證才放 火,更是不合情理,而且沒有任何的史料支撐。
其實放火更是加重了兩國的罪行,至於泄憤一所,其實也是為侵略者掩蓋罪行的說辭。不管是什麼原因,當初的目的就是想要打擊報復清朝,達到摧殘軍隊鬥志的目的。所以這一問題的探討,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掩蓋不了英法的野心,也否認不了中國的過去。
※開國大典舉辦前,周總理4天4夜沒合眼,只因一份放了17天的報告
※清末百歲老人馬相伯,捐土地辦大學,臨終前卻自嘲自己像一條狗
TAG:阿布讀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