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癌藥物研發遇瓶頸,聯合治療受關注
全球研發藥物數目雖倍增,並未帶來上市藥物的增長,尤其是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成功率不升反降。
《財經》記者 孫愛民/文 王小/編輯
抗癌藥物,是全球製藥企業爭先攻克的研發重點。然而,近些年,全球抗腫瘤創新葯的研發進入瓶頸期。
2月2日,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發布的《以藥物創新應對癌症的挑戰》報告,援引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研發藥物數目的倍增,並未帶來上市藥物的增長;10年前大約10個抗腫瘤藥物中就有1個可進入市場,而如今平均55個藥物中才有1個上市。
上市藥物與在研藥物的比例,從2006年的10.1%,降低到2015年的1.8%。美國藥物研究與製造商協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共有超過800種癌症藥物在研發過程中,其中73%的藥物都是針對個體化治療。
然而,抗腫瘤藥物研發的成功率不升反降。
「確實是遇到瓶頸了。」諾華腫瘤(中國)腫瘤醫學部副總裁趙燕分析,「抗腫瘤藥物從化療葯到靶向葯是一個飛躍,可靶向葯到一個階段,就遇到了瓶頸,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十幾個月,能到20個月的很少」。
新的治療手段,給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可是綜合療效也不甚理想。「免疫治療在腫瘤上的有效率在20%-40%之間,算不上非常理想;CAR-T在血液腫瘤上效果比較好,但是現在要攻克實體瘤還很難。」趙燕說。
羅氏製藥中國醫學部副總裁張方直也認為,最近三年,全球有不少抗腫瘤的創新藥物上市,但是成功率大不如前。
過去的20年,人類從分子生物學和疾病生物學層面,到對腫瘤的理解有了突發猛進的時代。雖然認識標準逐步提高,當對疾病的理解達到一定程度,後來者很難超越。
「過去研發新葯的時間非常長,其他的技術與手段不太發展,只能在人體上做實驗。」趙燕告訴《財經》記者,如今的基因技術等,縮短了藥物的研發時間,但同時帶來的一個後果——新技術和新手段下看到的藥物效果,很多不是在臨床上表現出來的;等真正到臨床試驗時,結果未必和理論推導出來的一致。
「好上加好,難!」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告訴《財經》記者。如今全球健康產業、製藥行業的競爭逐年加劇,企業不得不同時進行多個新葯研究項目,製藥企業對研發管線的精細化管理不如以前。
失敗的概率提升,這在國際上已有明顯趨勢。沈琳分析,在中國,更是如此,仿製葯一上就是幾十家,將來中國成功的概率可能還會降低,需要行業的協調、協作,「一個葯如果有5、6家企業在做,其他想做的就調整一下方向」。
抗腫瘤創新葯研發成功率下降,一些跨國葯企的應對趨勢是,調整研發策略,腫瘤聯合治療方案的開發,將是重點。
「研發聯合治療,是一個大的策略轉變,大企業都在探索,很多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張方直說。
所謂聯合治療,有化療+靶向,靶向+靶向,靶向+免疫,免疫+化療等多種思路。「開發聯合治療方案,是我們下一步重點。」趙燕說。
※大蒜是「抗癌之王」,但是絕對不能和這2種肉一起吃,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
※它是冬天「最厲害」的餃子,抗癌,防病,竟然很多人都沒吃過!
TAG:抗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