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寧願兵敗身死也不放棄「仁義」,並不是愚蠢,而是他要謀反
在歷史教科書中,宋襄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他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就是愚蠢。
我們先來看一下有關他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在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在鹿地會合諸侯。這使齊君和楚王很不痛快,他們根本就沒有承認過宋襄公的盟主地位。
結果會議結束後宋襄公還自作主張,約定在秋天的時候在盂地再舉行一次會議,還約好各國都不準帶軍隊。
宋襄公的哥哥子魚就勸宋襄公,說我們宋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盟主,是會惹來禍患的。但宋襄公聽不進去。
後來子魚又勸他,如果非要去會盟,那就多帶點兵馬護衛,防止發生意外。
宋襄公不但不聽,反過來還教育哥哥,說:「咱們打的旗號就是仁義,而且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我怎麼能出爾反爾呢?」
約定的日期到了,宋襄公到了盂地,結果齊國根本就沒來人。而楚國更狠,他們做好埋伏,在跟宋襄公談條件談崩後,直接就把宋襄公給抓了,然後把他帶回楚國囚禁了起來。
最後還是子魚幾經努力才把宋襄公給救回來。
這是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是,宋襄公回國後氣得不行,就向支持楚國的鄭國用兵。
這時子魚又勸他不要開戰,他還是不聽。
結果楚國派兵增援鄭國,宋襄軍一看自己實力不行,就開始回撤,在回撤時,兩國軍隊在泓水相遇。
當楚軍開始渡泓水時,子魚說:「敵眾我寡,咱們應該趁敵軍渡河之際將他們消滅。」
宋襄公說:「我們是仁義之師,不能乘人之危。」
等楚軍上岸開始布陣時,子魚又說:「咱們趁他們沒列好陣,趕緊打吧。」
宋襄公又說:「等他們列好陣了再打。」
結果等楚軍列好陣殺將過來,宋軍被打的大敗,而且宋襄公本人也被射傷大腿,第二年病重身亡。
這兩個故事聽下來,人們都會覺得宋襄公不是一般的笨,迂腐地高舉「仁義」大旗,死也不肯放手。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首先大家得知道,宋國的始祖是微子。微子是紂王的親哥哥,當年武王滅紂時,微子向武王表現出了虔誠的追隨者的姿態,後來才被周公封到了宋地,所以宋是殷商的後代。
但周公考慮得也很周到,他把宋國放在四戰之地,一周被強國環繞,這樣宋國即使想搗亂也成不了氣候。
宋襄公當上國君後,歷史給了宋襄公一個可以改變宋國命運的機會。
當時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秦晉發生饑荒,為爭搶糧食打得不可開交;楚國當時是南蠻之地,中原文明根本不認可;而其他國家更是小國寡民。
這時宋襄公就萌發了「恢復商室」的念頭,這可算是謀反了。既然是要謀反,那就得打出一個旗號。
他不能像齊國那樣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了,因為他就是要推翻這個「王」,所以宋襄公就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仁義」的旗號來團結大家。
現在大家就知道宋襄公為什麼寧肯打敗戰也不能放棄「仁義」的原因了吧,因為放棄「仁義」,宋國就失去了當霸主的理論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宋襄公的笨,並不是死守住「仁義」不肯變通,而是不該在自己實力還不夠的情況下強當霸主,還與比自己強大數倍的楚國開戰。
※此人真硬漢!吃了自己的鼻子耳朵還說好吃,百姓奉他為神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並不是諸葛亮,而是這兩個人
TAG:寶讀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