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001 開國先賢(1)陸皓東
原標題:民國風雲人物-001 開國先賢(1)陸皓東
陸皓東(1868年9月30日—1895年11月7日),本名陸中桂,字獻香,號皓東,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人)。
陸皓東是孫中山的同鄉、幼年的同學。1883年秋,在香港與孫中山一起加入了基督教。他提取父親的遺產作為活動經費,還積極資助在海外活動的孫中山。廣州起義時陸皓東被捕。1886年,陸皓東赴上海入電報學堂學習,23歲畢業後在上海電報局任譯報員。任蕪湖電報局領班旋又返粵居,常與孫中山談論傾覆朝廷情事,義甚洽,風雨同床,起居相共。1895年他協助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並決定武裝起義襲取廣州為革命根據地。他親手繪製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旗幟,為掩護革命黨人不幸被捕。在獄中遭受嚴刑逼供,寧死不屈,當庭奮筆疾書,痛斥清政府腐敗、投降賣國,「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義。孫中山後來稱譽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
陸皓東,1868年9月30日出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商人之家。其父陸曉帆,長期在上海經商,家產頗豐。陸皓東是獨子,他與孫中山從小就在一起,堪稱竹馬總角之交。8歲時入私塾讀書。9歲時,父親病逝。自幼「聰明好學,真摯懇誠」,對世俗深表反感。不久後,母親帶皓東返回翠亨村入讀私塾。陸皓東是獨苗,從小聰慧過人,能書善畫,曾因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肖像在同學中傳閱而被塾師責備不專心求學。他反問:「畫畫難道不是一種學問?」塾師無言以對。
陸皓東是孫中山的同鄉、幼年的同學。兩家相距不遠,兩人年齡相近,性情相似,都好對世俗表示反抗,從小便成為摯友。
清光緒九年(1883)秋,孫中山由美國檀香山回國返里,陸皓東從孫中山那裡接受許多歐美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孫中山在鄉間宣傳政治改革,抨擊清廷政治腐敗和社會風俗不良,陸皓東十分讚佩。一天,他倆為破除迷信,將村廟北極殿的一些神像砸毀,勸說人們勿靠神仙靠自己,結果為豪紳地主所不容,孫中山被迫去香港,陸皓東遠走上海,入電報學堂學習,畢業後被派到蕪湖電報局任譯電員,後升任領班。
光緒十六年,陸皓東由上海回廣東與黎小卿結婚。其時,孫中山經常在香港、廣州以行醫為名,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互抒救國抱負,醞釀進行革命鬥爭,陸皓東也參加他們的活動。1892年,陸皓東與尤列合資在順德創辦興利蠶子公司,孫中山撰聯「興創自我,利歸於農」以示祝賀。光緒十九年冬,孫中山召集陸皓東、尤列、鄭士良、程奎光、魏友琴等人在廣州廣雅書局南園抗鳳軒開會,籌劃創設革命組織興中會,決定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為宗旨,但未形成具體組織。
光緒二十年夏,孫中山擬北上要求清廷改革,陸皓東一同前往,並帶同孫中山找到曾與父親一起經營生意的洋務派實業家鄭觀應,經鄭引薦,赴天津上書洋務大員李鴻章,要求學習西方,改革政治、經濟、教育制度,以求國家富強。經多方奔走,未得李鴻章接見,其上書也未被理睬。兩人旋即從天津到北京。這時,正值日本侵略朝鮮,中日戰爭一觸即發,清政府卻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熱衷於籌備慈禧太后的60大壽。他們深受震動,從此放棄依賴清政府改良的幻想,堅定了推翻清王朝統治、創建民主共和國的決心。
上書失敗歸來,孫中山轉赴檀香山,陸皓東則留在國內,從事革命聯絡工作,並利用往來於上海、漢口、廣州之間的機會,考察各地形勢,鼓吹革命,結納有志之士。他提取父親的遺產作為活動經費,還積極資助在海外活動的孫中山。
1883年秋,孫中山從檀香山歸國回到家鄉,他與孫交往更加密切,並從孫那裡接受了許多歐美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非常讚佩孫宣傳政治革命、抨擊清政府的腐敗和社會風俗不良等行為。並同孫將村廟北極殿中的神像砸毀,為豪紳地主所不容。於是年11月被迫離開家鄉,避往香港。在香港,與孫一起加入了基督教。
不久,前往上海電報學堂學習。畢業後,在上海電報局任譯電員,後升任領班。1890年,回鄉完婚時,正逢孫中山在香港、廣州與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等探求革命救國的途徑,他遂留下與孫等「高談造反覆滿」,被時人稱為「四大寇」。他積極「支持孫中山的政治見解」。他們一起確定了排滿的宗旨,目的在於「警醒黃魂,光復漢族」。
1893年冬,應召與孫中山、尤列、鄭士良等8人,在廣州廣雅書局抗風軒開會,策劃創設革命組織,提議組建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後因人數不多,沒有形成具體組織。
1894年初,隨孫回到故里,幫助孫起草上李鴻章書稿,要求學習西方,改革政治、經濟、教育制度,以求國家富強。2月,陪孫經上海到天津上書李鴻章,希望李能接受革新主張。但未被接納,他倆懷著惆悵忿懣的心情,怏怏而返。從此放棄了和平改良的幻想,一心從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鬥爭興中會成立後。他與陳少白等人在香港從事革命聯絡工作。
1895年初,與陳少白等協助孫中山完成了聯合楊衢雲、謝纘泰等人組織的輔人文社的工作。2月21日,興中會總部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以「乾亨行」的名義作掩護。3月16日,孫中山召集會員討論發動廣州起義的計劃。會上通過了他提出和精心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作為革命軍的軍旗。不久,他和孫中山、鄭士良等到廣州,成立興中會組織,在雙門底王氏書舍設「農學會」作為掩護起義的總機關,由他主持工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先後建立秘密機關數十處,聯絡防營、水師及附城一帶會黨、綠林、游勇等。至8月底,起義的準備工作大體就緒,遂決定於10月26日起事。他奉命與鄭士良、陳少白協助孫中山在廣州指揮調度。10月26日,起義因故未能如期舉行。次日,消息泄漏,兩廣總督譚鍾麟派大批軍警到處搜捕革命黨人。他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安排機關的人員轉移,他自己最後離開機關。走到半路,忽然想起黨員名冊不知是否已由經管同志帶走,決定返回察看處理。同行的同志以形勢危險極力勸阻。他堅決地說:「黨員名冊最重要,倘被搜去,清吏按名冊株連,我黨豈尚有餘類。我個人冒生命危險去保全多數同志,實分內事。」言畢,毅然返回。到機關後,軍警接踵而至,將機關嚴密包圍。他迅速緊閉大門,取出黨員名冊燒毀,待軍警破門而入時,名冊已成灰燼。他從容被捕,被押往海南縣署審訊。
清吏嚴刑逼供,妄圖從他口中獲悉同黨名單。他寧死不招;叱令使跪,堅不屈膝。縣令強逼供詞,他憤慨激昂,當庭直書,痛斥「異族政府之腐敗專制」,「貪官污吏,劣紳腐儒,靦顏鮮恥,甘心事仇」;直認殺滿興漢不諱。復慷慨陳辭:「今事雖不成,我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公羊既沒,九世含冤異人歸楚,吾說自驗。吾言盡矣,請速行刑!」清吏氣急敗壞,以釘插其手足,鑿其牙齒,極盡嚴刑酷法之能事。他多次死而復甦,始終不屈,並嚴厲痛斥清吏:「你們雖以嚴刑加我,但我肉痛而心不痛,其奈我何!」11月7日,英勇就義。後人將僅能找到的他的兩枚遺齒及衣冠,葬於他的故鄉翠亨村。其「死節之烈,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
陸皓東的英年早逝讓孫中山心痛萬分,在其晚年回憶錄中,仍提及「皓東沉勇,其節之烈,皓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每一念及,仰止無窮……其精靈之蒙繞吾懷者,無日或間也」。
親屬將其牙齒衣冠葬於翠亨犁頭山麓,國民政府為他建立陵墓。解放後,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將墓地闢為烈士公園,以志紀念。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232 走向衰亡(4)昭君出塞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232 走向衰亡(4)昭君出塞
TAG:歷史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