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被歷史誤解的勇士
世人信奉一句話,成王敗寇。
於是,因為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了,李鴻章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李鴻章的洋務運動破產了……
國人因遭受屈辱而積澱的憤恨要得到渲泄,一者,過去的人沒有史膽,不敢罵太后。二者,過去的人沒有史識,不知道該罵太后。
所以,李二先生是漢奸,一時成為流行語。
但我們要清楚的是,弱國無外交。
即使敘利亞戰火紛飛,他們也可以憑藉自身實力贏了國足。
而清政府積重難返,體制落後,經濟衰敗,政治混亂,打仗一泄千里,最高領導第一個落跑,更何況還有豬隊友慈禧悍辣固執,只求保住自己的權勢。
列強談判靠的是國家實力,李鴻章只有紅口白牙的辯駁。
彼時外交,只是一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被動外交。
終究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連梁啟超先生也說「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但「悲李鴻章之遇」。
少年科第,立志要水擊三千里。
壯年戎馬,面對禍亂中華的匪賊,起兵靖亂。
晚年洋務,旨在自強求富,救國圖存。
李鴻章有大智慧,比起守舊派,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式。
他認識到西洋文化的先進性,那時清王朝和列強特別是日本的關係已經緊張,各國對滿清虎視眈眈。
他曾說:「中國但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
作為滿清重臣,他無法跳出自身的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
李鴻章致友人的書信中說: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人人怕談、厭談,事至非張皇則鹵莽,鮮不誤國。公等可不喜談,鄙人若亦不談,天下賴何術以支持耶?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四大領袖人物裡面辦實事最多的人,是洋務運動靈魂人物。
作為洋務重臣的李鴻章主持和參與了中國的數個第一:
他主辦的洋務中有500多個中國第一,200多個亞洲第一。
第一條近代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批軍工廠。
第一支近代化軍隊。第一批官派海外留學生。第一支近代化海軍。第一條電報線。
他是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
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的開山鼻祖。
創立了中國近代早期軍工企業和中國近代民用企業,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那場殘酷的甲午戰爭,將全世界排名第六的強大力量的軍隊悲劇地打回原型。
但重要的是,此時的軍隊已不是長矛厚盾的模樣,堪稱中國近代海軍的先聲。
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不久之後,李鴻章便領軍投入到了鎮壓平定太平天國的行動之中。
這件事的書面說法,就是鎮壓農民起義。
但是這場所謂的農民起義,卻讓人啼笑皆非。
說白了,就是一群沒有政治理念、只懂破壞不會建設、只因生活艱辛的人帶給中國近代的一場災難的鬧劇。
歪曲外來思想、營造鬼神理論、忽悠勞工百姓、四處流竄、縱橫農村,將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體現的淋漓盡致。
它帶來的破壞的代價遠遠高於它起義的意義。
甚至於,這場劫難讓中國少了一億人口。
李鴻章跟隨恩師曾國藩,練兵從軍征戰,歷經多年生死廝殺。
在與太平軍的浴血征戰中,李鴻章眼界第一次開闊。
他的外國搭檔,英國青年軍事才俊戈登,僅靠五千名洋槍洋炮武裝的中國兵勇,嚴格依靠英軍
操典訓練,就打造出一支戰無不勝的新型鐵軍。
從淮軍的壯大到北洋水師的輝煌,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李鴻章就一直扎紮實實地在做這件事情。
自古以來都是英雄救美女,李鴻章卻是老頭救寡婦。
「與婦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耳。」
大清早已是舊屋一間破衣一件了,奈何老太后還要在這破屋裡翻跟斗,在這破衣上綉百鳥朝鳳。
李鴻章在這頭紙糊國防建設,她在那頭胡折騰。
1900年,慈禧太后發布詔書對西方11個國家宣戰,史稱庚子國難。
那個在沙俄與日本為爭奪東北,在中國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覥著臉跟其他國家一樣表示中立的清政府,同時向11個國家宣戰。
用榮祿致友人書信里的一句話,「其苦口力諫之言,竟不能勝太后一念報復之心。」
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從來就是,執政者一念之差,就會有曠世浩劫。
於是無數血肉之軀,都成了孤魂野鬼。
李鴻章則豪氣地說:此乃矯詔也,粵斷不奉!(矯詔,指假傳聖旨)
被招惹來的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后倉皇帶著光緒皇帝化裝逃往西安。
在路上,老太后想起了李鴻章,只有李鴻章才能讓這個王朝免於滅亡。
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且必須啟用來收拾殘局的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北上收拾殘局,是被政府逼上梁山的。
以致於政府請他出山的電報里都有了這樣的語句:
「該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於不顧耶?」
太后的恩情比海深,反正您再不出來替人賣國,那才叫真正的賣國賊呢。
而張之洞發來一份替政府開脫責任以保全太后的電報,要求李鴻章簽名。
鴻章一看無名火起,回拍給張之洞一份豪電,對老太后大加責備:
「此次誤聽人言,致拳匪猖獗,責有攸歸,此固中外所共知者。」
這一年,李鴻章77歲,也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
他在悲傷失落中踏上了北上的航程,龍潭虎穴、滿堂鷹犬,還是靠這一個行將老矣的老者去闖。
這根本不是所謂的議和或者談判,倒是羊入虎口,魚肉和刀俎談判。
洋人們張口想要10億兩銀子,清政府完全難以承擔。
他面對著一個從軟體到硬體都落後於世界,而且落後到無法和周遭對話的中華。
所以他很難用正常的方式來促進一切。
只好用盡各類方式,委婉、迂迴、偶爾不免卑鄙、甚至為虎作倀地,推進著宏圖大業。
一點點試圖讓中華納入與世界其他國家對話的軌道上。
李鴻章想方設法在列強之間尋找空隙,利用各國之間都想獨佔中國的矛盾心理,拖著病體和各國公使談判接觸,力求降低損失。
而此時,站著不腰疼的朝廷重臣聯名上書,絕不能在這份議和大綱上簽字,尤其以號稱「清流」的張之洞為首。
得到消息的鴻章非常惱怒,他非常清楚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這是唯一的選擇。
帝國黃昏,孤臣一哭,大樹飄零,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而那些自認有骨氣的士大夫,非但不太懂現代規矩,還在天朝大國,唯我獨尊的夢裡假寐,叫不醒。
再次引起戰爭,黃河以北便立刻會陷入無休止的戰亂,敗局已定。
張之洞倒是可以隔岸觀火,列強大可瓜分中國,就像20世紀大部分弱國都淪為殖民地那樣。
天朝行情,咧嘴的都是愛國家,彌縫的卻是賣國賊。
不是只有人人喊打,高喊愛國才是真的愛國者。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大清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即刻指責道: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在替老太后賣國的時候,很不順暢,差點喪命。
1895年,李鴻章大力改革後仍要接受喪權辱國的局面,那種心情,當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日本人只給他說三個字的權力,簽,不簽。
他說不簽,日本人大怒,拿槍用槍托打在李鴻章的頭上,李鴻章的腦袋登時冒出血,他面無懼色,仍然說不簽。
不能讓李鴻章妥協,日本人只能向慈禧太后施壓,
李鴻章在日本硬撐,此時的慈禧卻忙著籌備壽宴。
慈禧太后聞言,連忙給李鴻章傳話:這約得簽,她不想打仗,不管日本人說什麼,能換和平就好。
李鴻章說到底是滿清重臣,妥協了,但在具體條款,他還在堅持。
作為戰敗國使臣,畢竟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
日本人面對這樣視死如歸的人,十分敬佩。
不但主動停止了戰事,而且主動把條約內容減免了一億兩白銀。
美國學者對此評價:中國最有效的討價還價籌碼不是它所剩下的陸海軍力量,而是一個日本狂熱分子對李鴻章的傷害而使日本人感到的內疚。
馬關談判時,李鴻章的談判對手伊藤博文也曾推心置腹地質問:十年前我在天津時,已與中堂談及,何至今無變更?本大臣深為抱歉。
李鴻章回答如下:「維時聞貴大臣談論及此,不勝佩服,且深佩貴大臣為變革俗尚,以至於此。
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
當時貴大臣相勸雲,中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來。
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歉,自慚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已。」
而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所說「如果我在清國,不一定有你乾的好。但是如果你在日本,你一定會比我幹得好。」
簽署《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
沒想到一年後他結束美國之游搭乘美輪迴國須途經日本橫濱換船,李鴻章無論如何也不肯上岸。
侍從們無奈,只能在美國輪船和開到日本接他的帝國招商局輪船之間搭了一塊跳板,
70歲的李鴻章冒著掉到海里的危險在兩條船之間支起的舢板顫顫巍巍地走了過去。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在簽字後李鴻章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
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李鴻章在病床上寫奏章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
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一句必多一次吃虧」實在是滿紙凄涼,鴻章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和」為貴,
大清與人作戰的時候,他會嘆氣,說些敗固不佳,勝也從此多事的泄氣話。
常說時世造英雄,其實時世也造替罪羊。
澳籍華人學者雪珥在他的《絕版甲午》中直接點名說:那導致袁世凱被萬民唾罵的二十一條,很多條款之前早就和南方的革命黨人達成了共識,只是革命黨一直沒有機會掌握政權,未及付諸實現而已。
所以梁啟超才以同情的語氣說:「當此之際,雖有蘇張之辯,無所用其謀,雖有賁育之力,無所用其勇。
舍卑詞乞憐之外,更有何術,則盍思使彼輩處李之地位,其結局又將何如矣。」
李鴻章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
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凈室,
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
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是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個裱糊匠而已。
身處亂世的臣子,李鴻章面對的不是一個已死之國,而是將死之國,
他還需要去國家治理,所以他不能殺身成仁般殉國,去做一個純粹的忠臣。
他沒有凌駕於孤兒寡母之上,反而受制於孤兒寡母之下,而且他還面臨著嚴峻的外交壓力,所以他不能像張居正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去做一個純粹的能臣。
他是一個夾縫中生存的臣子,有著寧折不屈士大夫氣,又有著現代政治家的意識與手腕。
一個個人已經進入務實的現代,但必須轉身扶著一群不太懂現代規矩的人前進的臣子。
在他掌權之前,中國掌權的大多是些會亂殺使臣、關稅白送、把他國都當藩屬的無知之人。
他是大清少有的可以與列強做現代外交的人。
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李鴻章曾暗中保護維新人士。
有人曾向慈禧太后說他是維新派,慈禧太后因此問他:有人說你是康黨。
李鴻章的回答非常簡潔——臣無可逃,實是康黨。
但對於落後於時代的清朝舊人而言,對於銳意改革的少年學生,他都是不被接受的異類。
李鴻章這位自封的裱糊匠,當真吃力但不討好。
甘為裱糊匠,清廷之上,唯有李鴻章。
1901年11月7日,這位被讚譽為「東方俾斯麥」的大清相國生命走到了盡頭。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一個小時,俄國公使還站在他的床頭,大聲吵嚷著,逼迫他簽訂承認俄國佔領東北的條約。
李鴻章不再答話,他只搖頭,最終俄國人放棄了。
11月8日出版的英國《泰晤士報》,用了足足兩個整版的篇幅,詳細介紹了李鴻章的生平。
美國駐華使館降半旗表示致哀。
清廷給李鴻章的謚號是「文忠」兩字。
李鴻章一生,書生點兵,唯有一忠,創辦淮軍協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剿滅捻軍之亂,
之後一手策動的洋務運動,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
但是戰爭的失敗,他經手的不平等條約讓大多數國人對他戟指怒罵,
甚至在死後多年還被人挖出屍體,被革命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敵人伊藤博文給了他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清朝的文人士大夫以示忠貞,遇外國人皆以扇掩面,避之而不及。
然而,這才是真正的懦弱。
戰爭戰敗,朝廷中就必須要有一個人被派出去,簽訂條約。
然而誰都不願意做這個站出來的人,因為誰站出來,就是賣國賊!背負著國家與民族的屈辱,
註定要遭受後人的唾棄與謾罵!
科舉出身的李鴻章,又如何不知道,站出來就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但站出來的,臨危受命的,是李鴻章,也只有李鴻章。
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鎮壓邪教般太平天國運動,李鴻章去;洋務運動,李鴻章去;簽訂條約,李鴻章去。
當時的清朝李鴻章扛起晚清半邊天,每次承擔的都是帝國最不堪之事。
李鴻章彷彿就是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罪惡的人,他就是清政府的擋箭牌,把後世所有的謾罵都引向了自己
有個與李鴻章打過交道的外國外交家是這樣的評價他的——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維護國家利益的人,然而他手中的籌碼實在是太少了。
在中日馬關會議的談判中,李中堂一直磨到黃昏時分,口乾舌燥的要求再削減五千萬兩賠償,然而正如那外交官所說的他手中的籌碼實在是太少了。
紅口白牙如何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實在達不到削減五千萬賠償的目的了,李鴻章便請求減少兩千萬兩。最後甚至是含淚向伊藤博文哀求,求他看在自己一把老骨頭的份上,多少減點吧。
為了國家他可以強硬到不怕死,也可以軟弱到放下他高貴的重臣架子。
可以說他是忠誠地執行了清朝廷「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使命。
而那些賴與他的折衝樽俎才得以保全性命的人,
那些靠著這位老人的屈辱保全才得以保持國家民族完整性的人,
那些因為他的近代思想而得以進步和覺醒的人,
卻從來都不曾正視過他。
敢於直面,為大局,不為生前身後名的,唯有李鴻章。
百年之後,再無李鴻章,再也不用屈辱求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