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洪蘭:孩子最好的腦力開發,是父母的關愛和信任
父母不要很迷信腦力的開發,與其花大錢去買腦力開發遊戲,不如不去加班,不賺這個買玩具的錢,把時間留下來陪孩子。
再昂貴的益智遊戲,它的效果絕對比不上窩在媽媽懷中聽媽媽講故事時來得大,我們不要捨近求遠,父母的關心和努力才是孩子最佳的腦力開發器。
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發現孩子的特長,順應而為,就會成就他。
作者:洪蘭,台灣著名認知神經科學家,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近年來致力於兒童閱讀的研究及推廣。
........................................
最好早教,是親子陪伴
我們的孩子太不快樂,而這不快樂的來源是他們最親愛的父母。每個父母強迫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時,都是說「我是為了你好」,但是沒有人停下來想一想,英語補習班、心算班、速讀班、記憶班……真的是對他好嗎?即便是好,有這個必要嗎?
好多父母說,「孩子的腦是最珍貴的資源,不可以浪費」,沒錯,「孩子的腦力需要開發」,也沒錯,但是過猶不及都不好,而且每個孩子不一樣,不能相比,不要每次開口閉口都是「誰誰誰都怎樣了,為什麼你還是怎樣怎樣」,一個不被父母看重的孩子,表現是不會傑出的。
我也要提醒父母: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腦力開發者,你的關心與愛心是他大腦最渴求的東西。把孩子帶在你的身邊,讓他聽到你每天所說的話,讓他看到你每天所接觸的事,這就是最好的腦力開發。
因為他以後要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他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他以後生存所必須會的技巧,他耳朵所聽到的,就是他以後所必須說的語音,還有什麼比這些未來必用的知識更能開發他的大腦呢?
更何況把孩子帶在身邊時,給他很大的安全感,一個在媽媽懷中或背上的孩子是最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的眼睛骨溜溜到處轉,敢放膽地探索每一個新東西。
而實驗顯示早期情緒的依附經驗,對孩子後來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再昂貴的益智玩具,再好的補習班,都比不上親子共處的時間和親子共讀時的效果。
讓大腦中的「原生木」自然成長
其實,腦力是不需要「開發」的,它需要正常的發展。就像一塊土地,裡面已經有很多歷年來生活在這個環境中樹木所遺下的種子,如果有好的陽光和水,這些種子就會發芽,長出適合這個環境的樹來,欣欣向榮。
如果種了很多其他外來種的樹苗,那麼原有的種子可能沒有機會發芽,因為所競爭的資源就是那麼多,刻意栽種的機率,通常比自然發生的高一些,有的時候,外來種會長得很好,取代原生種,有的時候,外來種水土不服,長得不好,這塊地變成荒地。
那麼一個父母的準則是什麼呢?一個好的園丁應該密切注意所長出來的小苗,如果是想要的,護呵它;如果是不想要的,拔除它;如果有空間,手邊有喜愛的樹苗,可以在不妨礙原生樹苗生長的條件下,栽種它。
原生樹苗帶有它祖先的經驗與福賜,長得輕鬆容易,外來種常需特別的適應,如果長不好,不必勉強,但是偶爾會碰到一個適合這個泥土酸鹼度與氣候的植物,那它會立刻欣欣向榮,長得跟原生種一樣好,年代久了,它也成為原生種了。
因此,教育孩子應該適應性為上,凡是適合他本性的能力,不需鼓勵也會自己跑出來,凡是不適合他本性的能力,特別用力也做得不好。
父母不必因為別人在彈琴,就趕緊送你的孩子去彈,說不定他原來的長處在二胡,但是因為逼迫練琴,把他原來的對二胡的興趣也抹煞了。
做父母是件不容易的事,永遠在擔心自己做得對不對,我想要不斷提醒你的是:愛心、信心與耐心是教養孩子的不二法則,不論時代怎麼變,孩子永遠需要父母的愛與信任。
花錢買玩具,不如省時間陪孩子
我去參加一個研討會,看到會場上在賣一些「右腦開發工具」,在我看來,不過就是比較複雜一點的魔術方塊,但是索價不菲,而且圍了很多人,產品上面貼著斗大的字「會用左腦的人是人才,會用右腦的人是天才」,非常吸引父母。
再細看它的文宣,上面居然保證如果買了他們的開發右腦玩具,可以讓五歲的孩子學會「三度空間及數學乘除法」,保證在「四個月內用五分鐘背完540句英文會語,且會背十篇英文散文,五篇伊索寓言,同時學會三國語言,而且不會混亂」......
看到這種天花亂墜、吹牛不打草稿的廣告,又看到很多父母趨之若鶩,真讓人感嘆我們的科學教育失敗,因為我們連基本的普通常識都沒有教給父母。
父母不要很迷信腦力的開發,與其花大錢去買腦力開發遊戲,不如不去加班,不賺這個買玩具的錢,把時間留下來陪孩子。再昂貴的益智遊戲,它的效果絕對比不上窩在媽媽懷中聽媽媽講故事時來得大,我們不要捨近求遠,父母的關心和努力才是孩子最佳的腦力開發器。
愛因斯坦不靠補腦變天才
大腦是個機動性的組織,絕對不可能只激發右腦,而讓左腦躺著不動,更不可能「讓右腦停工,甚至養成罷工的習慣」。
廣告中說,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天才是因為他多用了他的右腦,「要複製愛因斯坦的成功經驗,便是較早開發右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
愛因斯坦的腦在他死後捐了出來,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聶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
但是愛因斯坦到三歲才會說話,如果生活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他的私人書信及日記被公布後,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
他的右腦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甚強,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
如果他母親每天逼他讀書寫字來「補差」、訓練他不強的左腦,他可能一直是瑞士標準局的一名小職員,混一碗飯吃而已。
他的例子,反而是讓我們看到父母應該順其自然,就孩子的長處去發揮。
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間能力好的人往往語言能力不怎樣;語言能力好的,空間能力常較差。也就是說,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總共就是這麼多財產,哥哥分多了,弟弟就得少一點。
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都好,所以我們不必去苛求孩子。
大腦終身都有可塑性
現在的腦科學研究發現,過去以為大腦過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變的觀念是錯的,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美國最近有一個實驗,讓大學生到實驗室來學雜技團的拋球,那時先掃描一次大腦,他們要練習到同時拋接三個球,並持續一分鐘而不落地才可以停止,這時再掃描一次大腦;受試者回去休息三個月,不碰觸球後,再回到實驗室來掃描一次大腦。
當實驗者把三張不同時期的大腦圖擺在一起比較時,很明顯地看出第二張的頂葉掌管空間運動的地方有特別活化,血流量增多,區域變大;三個月不練習,那個地方又縮小。
因為大學生已經超越青春期,所以這個實驗很清楚指出:人類大腦可以因外在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個成功的企業,它內部是很有機動性,隨時因應市場需求而調配人力。
學習窗口打開有早晚
從演化上來說,每一種功能學習窗口開放的時間不定,有的早早打烊,有的比較晚,人類如果沒有這個特性可能活不到現在。
最近研究發現,嬰兒在一出生的兩個月內若沒有兩個眼睛同時看到一個東西,以後在深度知覺上會有缺失;如果沒有在二歲以前把白內障拿掉,那麼即使手術成功,孩子也看不見,因為視神經已分化完成了。
美國底特律兒童醫院的柴加尼醫生研究發現:人類情緒的窗口開的時間很短,他認為四五歲之前的情緒經驗,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會有長遠的影響。但是有的功能終身可以改變。例如沒有手的人,他的腳趾可以畫畫、寫字。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腦不需要花大錢去「開發」,愛因斯坦的媽媽,並沒有買這些昂貴的魔術方塊給他玩,他也拿到了諾貝爾獎。
天才絕對不是只會用右腦的人,他是放對「位置」的人。
現在很多孩子不快樂,因為他的興趣、長處不符合主流的趨勢,而被強壓抑了下來;更多時候他是忙著補習,玩父母要他玩的東西,念父母要他念的書,被動地在過日子,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的長處在哪裡。
學習是個習慣,當孩子養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後,再好的天賦、再大的腦力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所以,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發現孩子的特長,順應而為,就會成就他。
來源:UMind意念機
編輯:格格
※愛人就是Tor-mentor
※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哪裡
TAG:海藍幸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