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爸媽
嫁為人婦後,女人就幸福地擁有了兩對爸媽。我和夫君都是跟自己的父母叫爸爸娘,對對方的父母叫:爸爸媽媽。當時或許是因為不熟悉,不適應。這麼多年了,我們也習慣了。更沒有感覺到這兩對爸爸媽媽有什麼不同。
昨天預告說,今天要寫我對父母的評價。我先寫對婆婆和公公這對父母的評價。
偏巧的是:今天小姑的公婆來了,這樣我的爸媽終於有空來我家住了。中午他們一家團聚吃飯。飯後,我去將爸媽接回來。到家樓下已經一點半多了,爸媽說,你快上班吧,我們自己上樓就好。
我看著他們自己拎著東西上樓,就去上班了。下班後一回家,這對勤快的爸媽,一刻也不得閑,收拾,歸置,他們哪是來我們家休息呀,真的可以說是來幫我們的呢!
做飯,吃飯,聊天,因為好久沒有團座,我們相談甚歡。提及很多往事,說到很多年節細節。直至開會的夫君回來,我才跑到一邊用筆記本寫公號。夫君說:她有寫作任務,讓她忙去吧!
此時此刻,聽著夫君和爸媽聊著天,心裡暖暖的。
我和夫君相識二十年,結婚十九年。我們從剛開始的陌生,到現在的熟悉,陪伴而過的,是真實的時光。
其中就說到很多與媽媽相處的細節。現在再看,仍然會感覺真實如昨。
時光總是在匆匆而過,最近兩年,因為媽媽需要照顧小姑家的女娃,我們之間相處少了許多。通過小姑分享的視頻,總是可以看到媽媽的身影,她在做飯,她在洗衣,她在抱娃,她的白髮是那樣醒目。為著兒女們操心的她,剛剛六十多歲,就明顯地蒼老了。
有時會算,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她剛剛四十五歲,比我現在大不了幾歲。
媽媽擁有八姐妹。她行二。有一個姐姐,三個妹妹三個弟弟。
我感覺,如果給媽媽加標籤,她是:勤勞、孝順、好學、平和、包容。
夫君曾說過干農活的苦,是提及他中專畢業的那一年,還沒有分配工作時,跟著媽媽去地里幹活。當時家裡干著小廠子,地里的活,全靠媽媽一個人。夫君去幹了沒有幾天,全部的感覺就是,熱,熬,他說,這太辛苦了。當時他沒有多想,但在跟我說起的時候,他說:我才幾天就感覺這樣難受,難熬,咱媽可真是不容易。她的日日天天都是如此呀!從不抱怨,從不推諉。
媽媽照顧奶奶的點滴,都看在我們的眼裡,奶奶想吃的,那肯定去做,奶奶想不到的吃的,她感覺適合的,也會去做,從不湊合,她感覺不合適吃的,也會仔細去說,然後耐心去找替代品,達到奶奶滿意。
媽媽很好學,她沒有上過什麼學,不認識字。但我生孩子那天,她是憑藉對滄州兩個字的硬性記憶,愣是自己坐公交車來到市裡,還一路問到醫院病房。對於我生活中的很多物件,比如電飯鍋,電熱水器,空調,電視等,她不會用,但她從不依賴我們幫助,而是自己去摸索,她的方法很粗暴簡單:就是硬性記憶,根據記憶的圖片,形成自己的流程。她或許並不知道原理,但不會做錯。這種好學的態度,對於我的影響也很大。
媽媽性格平和,按照時髦的話說:順其自然,隨遇而安。這並非不爭,而是在踏實地做好自己。
媽媽對我們很包容。對於之前那個不會做飯的我很包容,對於說話直來直去的我,更是包容。我們現在做飯,默契配合,聊天更是坦誠相對。買衣服雖然我不咋會挑,但買的了,她都會很喜歡。
媽媽的優點咋也說不完。若非說缺點呢?我想,應該就是愛別人勝過愛自己,希望她未來的日子裡,多多關愛自己。
前幾天一起買衣服,媽媽試穿,爸爸參謀,兩個人意見一致了,就會決定買或者不買。他們的配合是如此默契。我有時總想,等我和夫君老了,也像他們一樣。
其實,爸爸年輕的時候脾氣很大,若這個事情干不完,他寧可飯都不吃也要去做。有人去催促,他就會著急,發脾氣。其實這點夫君很隨他。
他好乾凈。家裡的大衣櫃鏡子,總是用酒擦,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家裡誰都不會去摸。額,只是除了我的小寶大樹。爺爺拿大樹沒脾氣,也只得忍著,等大樹回市裡了,再去好好擦。
後來,爸爸養雞,別人家的養雞房,臭氣熏天,污穢滿地,他侍弄的養雞房,卻非常整潔,定期除雞糞,消毒,打掃,喂水,餵食也是非常規律。那飼料袋,一百斤一袋,他一下子就般到小推車上。之後感覺自己配飼料更經濟,且雞蛋質量好,他不怕臟,不怕累地去干。
要知道,爸爸身高一米六多,身形偏瘦,腿還骨折過。這些都阻擋不了他的腳步,他認準了,就會堅持去做。
直至,小姑需要他,他義無反顧地放下營生,和媽媽一起來市裡看娃。我猜想,剛開始,他會非常不適應,因為之前忙碌的,現在都觸摸不到了,而那個小女娃,成了他的全世界。慢慢的,他也習慣了。說起寶貝如意,就說個不停,這女娃真聰明,這女娃真頑皮。
爸爸媽媽常說的一句話說:不耐地。意思是,沒事,不用管。爸爸那年手受傷,都感染了,好久才好,他也不說。耳朵不知道哪年聽不到了,也就這樣了,沒有去治療;他總說:不耐地。跟自己相關的,都是不耐地,但若是我們這群孩子需要,他都會傾其所有。
這點,和媽媽是一樣樣的。我想,也是和天下所有的父母是一樣樣的。
今天,談及不久後的年。我們一起想了很多快手菜,我在手機下下單幫他們準備食材。想想,就是一副非常熱鬧的場景。
有時,我們會說,評價一個人,需要找一個角度。那麼,對於父母來說,我喜歡找的角度是:飯桌。
飯桌是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場所。看一家人的飯桌,就可以第一時間感知到這家的溫度。
比如我的爸爸媽媽。
說實話,他們做飯,開始我是不適應的,過於油膩,過於口重。慢慢的,他們根據我的喜好,來逐步調整。大嫂說,咦,今天咋沒有放鹽呀,像甜餃子一樣。在飯桌上,好吃的,放得靠近長輩,吃先拿上頓剩下的,這不是規矩,是習慣。爸媽如此,我們也是如此,我相信,我的孩子也會如此。我喜歡喝粥,年三十晚上都熬過粥,大樹喜歡揣鹼饅頭,每次媽媽都會給蒸了帶回來。這小小的飯桌上,融合了謙讓、包容、友愛、幸福。
所以,我們才會不論走多遠,都會心心念念想著。
就如此刻,相守和爸媽一起共度的每一天,盼著未來與他們共度的又一年。
TAG:陳廣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