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筆vol.7 無題

隨筆vol.7 無題

你和更好的自己

只差了一個好情緒的距離

文章的靈感源自昨夜與母親的一次簡短的對話。母親問道,「我覺得自己大概是提前進入了更年期了吧。原先說話處事總是能處處先為他人著想,如今似乎辦不到了,遇到令自己不適的人和事總是少了份耐心,多了份煩躁,就想任著性子,做自己認為快樂的事。你能從心理學角度替我解釋解釋?」

在心理學方面可謂半路出家的我全憑滿腔熱血自學了些皮毛,要說諮詢是沒這麼大能耐,裝腔作勢看相風水倒也能胡謅一些:「您老的自知力還真不賴。」我故作嚴肅,推了下鼻翼上的鏡框,不假思索地又開啟了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模式:「您這現象大概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來解釋吧。弗洛伊德認為,人有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代表了人的本能;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代表心理現實;而超我則遵循道德原則,代表個體的道德理想。您原先的為人處事一貫符合超我的標準,總是受到內心良心的監控,與人善為人和;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壓抑在心底那份沒有得到滿足的本我便開始提出抗議了,再加上您多年隨性隨意的脾氣,於是現實的自我便反倒偏袒最原始的本我,換言之,更願意做真正的自己了。」

我停頓了片刻,見母親停下手頭的工作,專註地聽著,心裡暗暗竊喜,「從弗的觀點來講,本我是低級的,也是人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沒什麼自制力和自知力,餓了渴了想你了都只要放聲大哭便是了,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本我不斷向超我轉變。倘若按照這樣的邏輯,那您豈不是返老還童,愈活愈年輕了?」兩人都忍俊不禁。

半開玩笑的同時,我也對母親對自我及時而準確的認知感到蠻驚喜的。反觀自身,當初涉略心理學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以便於更融洽地與自己相處。鐫刻在希臘德爾菲神廟裡三條箴言,最著名的一條便是「認識你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體驗都加了一層自己的濾鏡——每個人體會到的都是主觀的世界。而這個濾鏡,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認知思維模式。

「認知」,是一個人對人、事、物的認識和解讀。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或場景時,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歸因、想法,這是由於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思維模式。顯然,「自我認知」正是一個人對己的解讀。而那些有著不良的認知思維模式的人,就會始終解讀出讓自己不愉快的東西,如果不被自己及時注意到並糾正,其後果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嚴重。

我始終覺得,不可小覷負面情緒和思維定式對人的影響。中醫里講究情志安身,我們大概對「情志病」都較為陌生,其最淺顯的理解就是指臨床癥狀表現為精神狀態異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層的含義,則指與情志因素相關的病證,其中很多病沒有明顯的精神狀態方面的癥狀表現,但追根溯源與精神因素有關。這種病症可以解釋為何當我們在經歷一些難過或者憤怒的事之時,容易陷入茶不思飯不想的境地,身體也會不由地出現各種疼痛疾病來。舉這一例子便是想強調人的情緒與自我認知對健康的影響。

如今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別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太擰巴。想做的事便去做,想見的人便去見。每天保持積極的心態。她大概是不時地在提醒自己,也是說給我聽。有時候便覺得自慚形穢。二十多歲的自己卻活不出母親這個年紀的洒脫和勇氣。

不知不覺胡扯了這麼些有的沒的。我覺得要是哪天我成了待業青年,戴副墨鏡搬張小板凳坐到某知名景點門口八卦看相、坐診牽線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恐怕又是高抬自己了。hh.

(ps:其實「認識你自己」並非如其字面意思那般通俗理解,其深刻的哲學寓意值得人一生去體悟,這裡僅用作簡單引文,契合題目)

最後 推薦一本新書

《與情緒溫柔相處》:

情緒從來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應對情緒的方式。

[誠品書店暢銷榜前十名]

感謝您的關注 期待您的留言

如果您能分享給好友 那更是美滋滋 啵嘰~

排版文案 :Ani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來自家鄉的紅包》,趕緊放進荷包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王生進教授專訪第二彈:深度學習與實際應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