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歌舞片《愛樂之城》的音樂創作解析

歌舞片《愛樂之城》的音樂創作解析

學苑論壇

作者:張琦

責任編輯:劉桂清

版權:《當代電影》雜誌社

來源:《當代電影》2018年第1期

由賈斯汀·赫爾維茨(Justin Hurwitz)作曲的電影《愛樂之城》音樂(La La Land)獲得第74屆美國金球獎(2017)最佳電影配樂、最佳原創歌曲獎,影片中的主題音樂City of Star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2017)最佳原創歌曲獎,影片本身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在幾部同樣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音樂獎項的歌舞影片《芝加哥》《悲慘世界》《雨中曲》《愛樂之城》中,《芝加哥》《悲慘世界》改編自通過多年演出驗證的成熟的音樂劇;而《雨中曲》《愛樂之城》是原創的電影音樂。

歌舞片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這種電影藝術形式除了具有電影本身的特點之外,在表演中比其他影片更為注重歌唱和舞蹈。歌舞片(MusicalMovie)和音樂劇(Musical Theatre,簡稱Musical)不是同一種藝術形式,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有些歌舞片直接改編自音樂劇,如《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歌劇魅影》《媽媽咪呀》以及前文所提及的《芝加哥》《悲慘世界》等,有些歌舞片在大獲成功之後也可以改編為音樂劇,例如《雨中曲》。迪斯尼的動畫電影也常具有歌舞片的特性,例如《獅子王》《美女與野獸》等。相對來說,歌舞片是一種電影藝術,音樂劇是一種舞台藝術。二者皆有戲劇性、音樂性,歌舞片的電影特質決定了其具有空間感、場景變換、演員特寫等拍攝手法的多樣化優勢,而音樂劇的現場感也是無可比擬的。

《愛樂之城》的故事發生在洛杉磯。女主角米婭在洛杉磯的華納兄弟片場的咖啡館打工,不時偷著去試鏡,渴望成為明星和劇作家。男主角塞巴斯蒂安是一位很有作曲才華的爵士樂鋼琴家,在一家酒店裡做鋼琴師,酒店經理只許他彈奏流行小曲,他卻最熱愛爵士樂,平生所願就是開一間爵士樂的酒吧。兩個追求夢想的年輕人,邂逅之後墜入愛河,最後各自得償所願,也分道揚鑣。從劇情中,可以提煉出主要的音樂風格傾向:爵士樂。

(一)音樂形式

影片以洛杉磯的堵車場面開場,通過長鏡頭、和堵車現場,從車裡走下的人們從獨唱到合唱結合舞蹈的層層推進,一開始就形成了一個小高潮。開場採用合唱形式也是音樂劇常見的手法,這種音樂形式可以發揮演員的群戲,結合富有動感的節奏和舞蹈,在電影的一開篇就給予觀眾視聽的震撼。除了合唱之外,片中的歌唱部分尚有獨唱、重唱等形式,也有純器樂的配樂。例如米婭在演員面試時的獨唱歌曲Audition(The Fools Who Dream),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的二重唱City of Star,米婭與室友和好友的四人歌舞等。Audition同樣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的提名,最後並沒有獲獎。但是這首作品在整部電影中起到了升華主題的作用,表現了米婭所追求的夢想,而《愛樂之城》的主旨正是為了表現兩個追夢的年輕人。

《愛樂之城》劇照

(二)動人旋律

對於電影音樂來說,有一個引人入勝的主旋律(或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在一次訪談中,著名的美國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曾被提問他在思考主旋律時是否遇到困難,他說:「對我來說,那是經常感到困難的。......所謂旋律的靈感往往是難以解說言明的。......對於音樂創作,我大部分時間是放在思考推論中,那是一段漫長的工作時間,儘管好些主旋律最後聽起來非常簡單,但其實背後已花上兩三周甚至四周時間考量。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丟棄很多不太好的意念,所以整體上來說,我是經常感到困難的。」(1)

例1.Mia & Sebastian』s Theme 主題

這一主題在電影中多次出現,表現了塞巴斯蒂安對於爵士樂的情感。主題初次出現是米婭無意聽到了塞巴斯蒂安在飯店裡彈奏此曲。與後文中例2的City of Star主題近似的是,二者都有上行到下行的旋律線,且均以平穩進行為主。有意思的是,例1主題的後兩個小節與前兩個小節正好構成「逆行」的關係,也就是說,把後兩小節的音反過來彈奏,正好就是前兩小節的音高。這一主題有時由塞巴斯蒂安在鋼琴上彈奏,有時換成管弦樂版本,為塞巴斯蒂安和米婭在天文館的約會提供浪漫的音樂背景。當慢速彈奏時,這一主題具有思考的個性,快速演奏時,這一主題則變成了華爾茲,與塞巴斯蒂安和米婭的雙人舞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的City of Star具有引人入勝的主旋律,見例2。

例2.City of Star主題

這首歌曲的主題為d小調,旋律以級進和三度小跳為主,旋律線在兩個樂句中均保持平穩上行之後,平穩下行的形式。旋律具有爵士音樂的特性,連續使用的三連音節奏塑造了搖擺的音樂氣氛。從和聲上來講,引子部分的和聲沒有使用常見的主和弦分解,而是採用了小調的IV級和弦,並持續到了主題開始的第一樂句,直到主題的第三小節才出現小調的主和弦。第二樂句的末尾,和聲進行到了小調的III級和弦,這是一個大三和弦,帶來了離調到大調的明亮效果。隨後,旋律依然回歸到小調。綜合來看,引子、和聲、節奏、旋律線共同詮釋了這一主題,使音樂具有明暗變化和爵士樂的風格,且平穩動聽。

(三)創作手法

在《愛樂之城》的電影音樂中,變奏手法的運用是最為廣泛的。同一個主題通過轉調、更換節奏、更換和聲、變換演唱形式、變更音樂風格等方式進行變奏,用在不同的歌曲中,配合不同的劇情,展現了不同的音樂風貌。例如City of Star的主題就有男聲版、女聲版、二重唱版,又有口哨版、哼鳴版(Humming)等。又如It Pays所採用的主題出自Another Day In The Sun,前者是後者的爵士樂改編版,Boise是City of Star的爵士樂版。縱觀整個影片,多次出現了主題音樂改編為爵士樂版本的現象,這也符合男主角的人物設定,一位熱愛爵士樂的音樂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多次出現了爵士樂隊,由於爵士樂具有天生的即興性,因此賈斯汀·赫爾維茨(Justin Hurwitz)給出的爵士樂譜並不精確到每個音,旋律結構與和弦進行大致固定之後,留下一定的空間給爵士樂的演奏家們自由發揮,這也是典型的爵士樂作曲模式。除了主題變奏、主題的爵士樂改編、即興性等特點之外,《愛樂之城》的音樂並沒有很複雜的和聲和配器,整體音樂呈現出比較平穩、溫暖的效果,以鋼琴、爵士樂隊、管弦樂隊為主要的配器方式。

電影音樂的創作過程代表了作曲家思考音樂時所受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來自劇本還是畫面,常常會導致不同的寫作方式。在電影《愛樂之城》音樂的作曲者賈斯汀·赫爾維茨的訪談中,他談及這部電影音樂的創作過程:「在Damien(即導演及編劇達米恩·查澤雷——筆者注)寫劇本的時候我就在創作配樂了,到影片的後期製作時還在創作,也就是拍攝完畢之後的錄音階段。後期製作期間我也花了大概八個月時間創作音樂。從頭到尾我的創作過程是兩年半時間。不同的階段我在創作不同的內容。比如在一開頭Damien寫劇本的時候,我就在創作旋律,創作音樂的主題,後來這些旋律變成了歌曲和配樂。」(2)在提及創作順序時,賈斯汀·赫爾維茨表示,他的寫作順序是先曲後詞。作曲賈斯汀·赫爾維茨和導演達米恩·查澤雷都是哈佛大學的學子,赫爾維茨是哈佛的新生時就認識了愛好爵士鼓的查澤雷,其後二人共同在樂隊里演奏,以至於後來二者開始了在電影和音樂上的合作。

賈斯汀·赫爾維茨

賈斯汀·赫爾維茨在鋼琴上寫出旋律後,與導演達米恩討論旋律的使用方式,歌曲成形後,發給詞作家進行填詞。詞曲完成後,錄製小樣,再由賈斯汀·赫爾維茨進行樂隊配器,並使用小樣由舞蹈指導進行舞蹈編配。可以說,這部電影音樂作品是和劇本同時成長起來的,當然,在成片完成後,作曲還要進行一些後期的改編,尤其是器樂曲方面,例如一些爵士樂的部分再做一定的增刪,以便適應成片剪輯後的節奏變化。

關於創作過程,約翰·威廉姆斯有不同的描述。這位久負盛名的電影配樂大師介紹自己的配樂經歷時表示,他開始作曲時,往往電影的拍攝工作已經完成。而且他希望盡量不讀劇本,因為他認為,讀劇本時所產生的影像並不一定等同於電影拍攝出的實際影像,甚至有時是截然不同的。他更加重視影片拍攝後出現的實質的畫面,按照這些畫面的節奏和氣氛創作恰如其分的音樂。當然這些畫面到最後面向觀眾時還可能會有剪輯和增刪,這時他會再對音樂做一些改動。電影音樂中有歌曲和器樂曲,而歌舞片《愛樂之城》有較多的歌曲,且有較多的專門進行歌舞表演的段落,因此,在歌舞片中的配樂可以是更加完整的,更具發展動力的,有更大的空間。同時,音樂也承載了一部分的敘事作用。影片中會留出專門的場景作為歌曲的展現,如影片中的開場歌舞、米婭等四人的四重唱歌舞、米婭與塞巴斯蒂安的二重唱等,而非以碎片化、片段化為主的其他影片採用的配樂方式。

電影音樂真正在美國普及始於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有聲電影產生的年代。在接近一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當今幾位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漢斯·季默(Hans Zimmer)、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邁克·吉亞奇諾(Michael Giacchino)、布萊恩·泰勒(Brian Tyler)等,共同塑造了精彩紛呈的電影音樂世界。電影管弦樂是最常見的電影音樂形式,這種編製大、極具交響性、音響效果縱深立體感強的樂隊形式具有超凡的表現力。除了管弦樂之外,流行音樂在電影音樂中大行其道,電聲樂隊、爵士樂隊等形式也非常常見。還有獨奏、重奏等形式,也許是一段長笛,一段吉他,或是一段鋼琴,幾把弦樂器,也可以烘托出很好的音樂氣氛。另外,電子音樂、電子合成器所能提供的各種現實樂器無法演奏出的音色,也豐富了電影音樂的想像力。歌舞片作為一種更為強調音樂歌舞的電影藝術形式,同樣最常用的就是以上四種音樂形式。

好的電影配樂的標準是什麼?這很難用量化的方式回答,但依然有跡可循。首先,要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記住的音樂主題(或旋律);其次,要能和電影本身的內容、尤其是電影的畫面、描述的背景、展現的時代有機結合,有效地烘托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主題。電影音樂不可太濃,也不宜太淡,更不能搶戲。徐靜蕾導演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曾經請到了日本的電影音樂配樂大師久保田修進行配樂,但音樂出來以後,徐靜蕾覺得交響樂太過於搶戲,所以只留了片段,在影片中取而代之的是林海的《琵琶語》。這首作品旋律清淡雋永、遺世獨立,正好符合電影本身的意蘊。在某些情況下,電影音樂也可以非常強有力,或者給電影畫面更大的延伸空間,例如在《阿甘正傳》的電影結束時,一隻羽毛被風吹走,與此同時響起了鋼琴聲的優美旋律,賦予這一畫面更多的深意,暗喻了電影的主題思想。

作為原創歌舞片的《愛樂之城》,片中有多次向早期歌舞片致敬的橋段,無論服裝、色調還是編舞都有好萊塢傳統歌舞片的痕迹,音樂中也部分致敬了早期的歌舞片音樂風格。《愛樂之城》的音樂既復古又革新,既傳統又現代,既具有原創性,又具有現代性,探索了適合現代的歌舞片的新方式。

(張琦,紹興文理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312000)

編輯:張耀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電影雜誌 的精彩文章:

真實的人難以抵禦自己的人性——《老獸》導演周子陽訪談
戰地之旅:早期外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構建

TAG:當代電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