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淮海戰役中,黃百韜兵團為什麼被圍殲,原因不在蔣介石,在此人身上

淮海戰役中,黃百韜兵團為什麼被圍殲,原因不在蔣介石,在此人身上

淮海戰役初期,國共雙方都在嚴格執行戰前制定的軍事方案。解放軍的戰略目的就是將國民黨軍隊殲滅於淮河以北,不讓國民黨的有生兵力撤到長江以南,不讓南北朝的一幕重演。而國民黨的戰略目標就是讓出淮河以北地區,將徐州剿總大軍撤回到蚌埠一線,避免被分割包圍或者切斷後勤補給,依託江滬地區這個大後方,再與解放軍展開決戰。

如果當時雙方按照這樣計劃,不出現任何的差錯和疏漏的話,估計淮海戰役的歷史就將改寫。可是,問題就出在國民黨部隊在撤退的過程中,導致國民黨軍隊的一部,也就是黃百韜兵團被解放軍圍困在了碾庄。這一下,國民黨的全盤部署被打亂,被迫在淮河以北和解放軍開展,最終分別被解放軍圍殲,80萬大軍灰飛煙滅。那麼國民黨的軍隊在撤退途中出了啥問題呢?問題又出現在誰身上呢?

當時國民黨在徐州地區的軍力部署可以稱為「十字陣」,就是以隴海鐵路和津浦鐵路的交叉點——徐州為中心,東南西北分布在鐵路沿線。國民黨軍隊在撤退的過程中,問題就出在了徐州東邊的部隊上。國民黨在徐州東邊駐紮了兩個重要的兵團,一個是駐紮在新安鎮的黃百韜第7兵團,一個是駐紮在碾庄的李彌第13兵團。當解放軍進入進攻態勢的時候,國民黨這兩個兵團也在進行撤退。

黃百韜兵團因為要等待第9綏靖區的44軍匯合後才能撤退,所以黃百韜知道李彌兵團對自己的重要性,只要李彌兵團在碾庄能夠接應自己,不給解放軍留下任何的軍事空白地帶,自己的兵團就有驚無險,可以和李彌兵團一起撤退到徐州。於是,黃百韜親自趕往碾庄見李彌,要求李彌先不要撤退,等待自己接收了44軍後,兩個兵團抱成團一起撤,避免被解放軍分割包圍。

可是就是這個李彌,貪生怕死,害怕不及時撤退會有被解放軍包圍的風險,於是李彌抬出了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的命令說:「本兵團人少實力弱,撤退是劉司令的命令,我只能照辦,你老兄有什麼問題,去和劉司令說吧,我要趕快撤了。」黃百韜見李彌執意要撤,氣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就返回了新安鎮。

回到部隊後,黃百韜氣憤地對戰地督查官李以劻說:「古人言,勝則舉杯同慶,敗則死力相救。如果我被解放軍包圍,希望我們其他部隊能夠相救。但是現在看來是做不到了。你是蔣總統派來的,請你報告總統,一定要注意激勵各兵團長官,鬧不好大家都別想走。」黃百韜這一語此後果然成真,李彌兵團撤退後,在徐州和黃百韜兵團之間留下了很大一片軍事空白,等到黃百韜兵團撤退到李彌兵團原先的駐地碾庄的時候,被解放軍重重包圍。

可笑的是,已經撤到徐州的李彌,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又不得不返回來解救黃百韜,最終他們誰都別想跑。後來有人說,如果當初李彌能夠在碾庄接應一下黃百韜,國民黨仗也不會打成那樣。所以說,李彌不願意接應黃百韜才是國民黨在淮海戰役初期的最大敗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淮海戰役勝利,是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原來是這個原因
淮海戰役,黃百韜兵團在碾庄苦守13天,為什麼等不來援軍?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