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娜:逝去的風景

李娜:逝去的風景

逝去的風景18,40x115cm,2016,紙本

你看到過白天的星星嗎?

據說,在很深很平靜的井裡會看見白天的星星,因為星星永遠不會從天幕上消失的,只是白天的太陽遮蔽了它的光芒。而月亮就不一樣了,只有到了夜晚,地球轉到了另一邊,我們才會看到一輪明月。

逝去的風景-玃如,115x40cm,2015-2016,紙本綜合

十月的黃昏,天空越來越淡,暮色越來越蒼茫,我時常會在天邊看見一輪孤獨的月亮。而星星呢,別說是白天了,就算是夜晚,我們都很難再見到繁星滿天了。夜空已經很稀薄了。大多數星星都隱沒了。我忽然想到一些上古的神話,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大地還是一片清新的曠野,當人們仰望星空,他們認為是盤古的頭髮化成了流星,因為那時的天邊時常披掛著像瀑布一樣的流星雨。

古人的夜空是有多麼璀璨!在人類心靈的深井裡,除了白天的星星,除了一輪明月,還曾經映照過多少動人的神話?

2015 年的秋天……

第一次看到李娜的畫,就把我驚艷了。

一片夜空,一片滄海,在滄海之上,升起了碣石與永恆的明月……那些曾經映照人類心靈的風景,歷歷在眼前。

逝去的風景-鹿蜀,115x40cm,2015-2016,紙本綜合

我忽然想起秋天裡的一個夜晚,有一天我很晚才回家,就在家門口,抬頭望見一輪明月,在雲中行走。月亮被大風吹著,很急又很從容的在走,而雲層如同海水,此時的雲彩和明月都是璀璨的!過去我以為只有太陽與朝霞是璀璨的,那天看到月亮與夜間的雲,竟然也是那樣璀璨。

天上的光輝地上沒有,光輝而動人。在月亮為之行走的同時,我覺得,在地球的另一邊,應該是有一輪紅日正在冉冉升起。

逝去的風景-鳳凰,115x40cm,2015-2016,紙本綜合

此時,面對如此璀璨的夜空,如果在白雲之間忽然幻化出一個鳳凰,我也不會感到奇怪。古往今來,這輝映著人世間的秋天的月亮,不正是一個神話嗎?

逝去的風景32,58x40cm,2016,紙本綜合

所以,看到李娜的鳳鳥自飛、鳳凰自舞,我覺得那是十分真實的。

只能說,我們失去了觀看的眼睛,失去了心靈的水井,失去了那樣一種神秘的生活的背景。

逝去的風景24,34x34cm,2016,紙本綜合

逝去的風景34,58x40cm,2016,紙本綜合

逝去的風景48,46x75cm,2017,紙本綜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古人擁有的是一整個宇宙,神話暢行在日月之間——月亮是太陽的神話,星辰是塵埃的神話,而那些在夜間出沒的神靈,它們是叢林和野獸的神話……神話是人類心靈中最動人的風景。

她畫的是夜空,畫面的調子是暗的、沉潛的,宋畫也是這樣。

逝去的風景4,50x90cm,2015,紙本綜合

逝去的風景17,40x115cm,2016,紙本綜合

我想起了宋徽宗的《瑞鶴圖》: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 1112 年正月的一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雲氣飄動,有一群仙鶴緩緩飛來,飛到宮城上空,久久不肯離去,有兩隻仙鶴還落到宮殿兩旁的的鴟吻之上,過了好久,這群仙鶴才迤邐向西北飛去。

這就是宋徽宗的《瑞鶴圖》,皇城上空的仙鶴紛飛,引發了宋徽宗對國運昌盛的聯想。

逝去的風景1,50x90cm,2015,紙本綜合

2015 年,李娜也有一幅向《瑞鶴圖》 致敬的作品,她巧妙的將皇城背景換成了碣石與繚繞的雲氣,構圖庄正,意境深邃動人,幾乎同樣的 21隻仙鶴,呈現的卻是古今截然不同的兩種氣象。李娜的那幅「瑞鶴圖」就是她的《逝去的風景》系列的第一幅作品。

逝去的風景50,170X27cm,紙本綜合,2017

一貫使用的那種暗色底子,也成為她日後畫面中獨特的個人面貌。

她在一段自述中寫道:2015 年的秋天,我的創作思路有了新的變化,開始更多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題材。我深深地意識到傳統文化、東方精神是我們骨子裡面深埋的東西,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有了……

也許到了一定階段,當生命累積到一定的時刻,身體內的某種文化基因就會蘇醒,我想,藝術家所經歷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同身受 。

一片夜空,一片滄海

那麼在2015年之前,她的作品是什麼樣的?是如何從原來的作品過渡到「逝去的風景」系列的?

我和你,75x66cm紙本綜合,2016

如果稍加梳理,不難發現,李娜的作品是從兩宋院體畫的程式中得到過不少啟發。2015 年之前,她也嘗試過在自己的理解之下,構建東西方繪畫語言的結合。在中央美術學院讀研期間,她從現實出發,利用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利用工筆的方式進行創作。現在看來,這樣的景觀鋪陳,有點像文學手法中「賦比興」的「賦」,就是以空間方位的順序去一一鋪陳,當時的構圖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畫得是一些華麗的動物,諸如鸚鵡、狗、金絲猴這些,當時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逝去的風景52,30X40,紙本綜合,2017

後來,她似乎覺得,這樣的畫面過於滿了,於是採用南宋畫院「馬一角、夏半邊」的方式,大膽破開這種規整,加大留白,面畫一下子開闊起來。

這中間經過幾個系列作品的演進,從2012年的《晚宴》,2013年的《關於他的猜想》、《竊聽者》到2014年的《桃花源》,再到2015年的《漫遊者》《遊園驚夢》,在2015年,她的一個新系列《逝去的風景》從中脫胎出來,2017年又有了《大聖》系列。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斷的做減法,做減法的同時做加法,加的是東方審美精神的挖掘,減的是多餘的素材。

逝去的風景55,27x170cm,2017,紙本綜合

直到《逝去的風景》系列,她似乎找到了一種更自我的方式,畫面變得更自在自我起來。她有意使用一種深濃的調子,加大底色的處理,加入具有象徵意味的雲紋、水紋,幾塊罩染成堅硬質地的石頭,畫里的動物不像是畫上去,倒像是自己從畫裡頭走出來一樣。

象徵山水自然的背景與那些動物契合了,也與藝術家心境契合了。

我覺得她是一個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回看她的創作脈絡,是一層一層遞近最後直抵主題的關係。

遊園驚夢1,180x90cm,2015,紙本

遊園驚夢3,145x65cm,2015,紙本

李娜告訴我,她也嘗試過絹本的材質,我看過那張畫,看起來比紙上的效果還要空靈一些,但她覺得那樣的效果不是自己想要的。紙本的肌理,有一些粗礪、對材料的咬合更有質感,這是她內在的偏好。

逝去的風景22,34x34cm,2016,紙本綜合

除了雲紋、水紋,石頭也是她繪畫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元素,這裡也有一種巧妙的轉化,石頭來自山川自然的造化,比如日本的枯山水,僅僅使用採擷深山的石頭和海里的白砂,就能造成高山、叢林、大海的幻境。在李娜的繪畫中,她也是把石頭當成山來畫,把水紋當成大海,把背影處理成廣袤的夜空,把原來的景觀收入天地造化之中。一下子就打開了氣場。

一片夜空,一片滄海,這本來就是宇宙的樣子。

曠野在曠野之上,而人在人的文明之中

一個人孤獨的在世上飛,這是她的繪畫一再給我的感受。

想起那句「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看李娜的畫,有時會使人感覺到寒冷,時間上、空間上都已經走到天邊了。夜間乃是時間的天邊。

大聖9,90x50cm,2017,紙本綜合

然而,在寒冷中還有一種擔當,那就是接受自己在自然和歷史中的命運。

想起先秦時的一首民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滄浪的水啊清澈,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啊渾濁,可以洗我的腳。這是東方人的歷史感和處世觀,具有入世抱負也有出世情懷,東方人的性格是深深的浸潤在深厚的歷史感之中的。

逝去的風景51,40x58cm,紙本綜合,2017

李娜畫的都是動物,我卻從中看到人的靈魂。她抓住了那些有意味的經典動物的形象。在她的筆下,生動地描述了祥瑞的孔雀、仙鶴、描述了民間傳說中的龍和鳳凰,她也以自己的想像塑造出了《山海經》中的諸多神獸:月光下的九尾狐,長得像羚羊和鹿一樣的玃如,豹子般美麗的猙……

逝去的風景-洛神賦1,36x75cm,2016,紙本綜合

逝去的風景-洛神賦2,46x75cm,紙本綜合

三國時曹植的《洛神賦》也被她寫入筆下,畫面追求一種有質感的線條和寫意精神,通篇都是丰神俊逸與大膽的想像。

她不是一個畫動物的,而是一個畫神話、畫心靈景觀的藝術家。

逝去的風景27,34x34cm,2016,紙本綜合

在這裡,我也看到了一種文化原型上的東西。什麼是原型?它可能是幾萬年前就已經出現,而直到昨天的夢裡還在影響你的東西。比如那些龍、鳳凰、仙鶴、孔雀,它們是古人對於生命力之美麗,生產力之豐饒的想像和寄託,它深植於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也成為中國人文化性格的組成部分。

在李娜的畫筆下,在她的心靈里,彷彿是幽靜而又清澈的井水深處,我們又看到了那些肉眼看不見,彷彿從來沒有發生過而永遠也不會消逝的風景。

註:原文發表於《藝術與財富》2018年1月刊

李娜

1980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2004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中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

2013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材料與表現工作室,獲碩士學位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財富 的精彩文章:

是誰影響了莫奈、塞尚和梵高

TAG:藝術與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