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貝淡寧:如何更好地推廣中國文化

貝淡寧:如何更好地推廣中國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復興,政府、知識分子和廣大民眾都在用實際行動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但在中國之外,推廣中國文化仍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對於如何更好地在國外推廣中國文化,我有如下一些感想。

首先,必須讓世界對漢語有更深入的理解。過去3000多年裡,漢語一直是表達這種文化的主要載體,如果不了解漢語這種內涵豐富和美麗的語言,就很難欣賞中國文化。書法、文學和詩歌是語言的直接表達,中國文化的大部分表達形式都依賴於這種語言。但在中國以外,世界對漢語的理解仍然有限。近年來,人們學習漢語的興趣越來越濃,儘管不少人的初衷是學習中國文化,但也有人是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學習漢語有助於和中國的合作夥伴做生意。如果外國人對漢語的興趣和學習只局限於「商務漢語」的課程,那麼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的目的將很難實現。

其次,要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在海外取得的成就。雖然許多外國人喜歡中國食物,但他們還無法知曉中國菜的多樣性,比如外國人很少了解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魯菜。功夫眾所周知,但更多是被視為一種戰鬥技能,而非一種生活哲學。有些中國電影在國外廣受好評,但它們不一定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深意。一些博物館和藝術收藏家愛好、欣賞和收藏中國的繪畫、陶瓷,但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它們仍顯得奇怪和難以接近。有多少外國人了解中國優美的音樂?我有限的貢獻是撰寫了一些關於中國哲學和政治的著作,幫助翻譯和推廣中國學者的優秀作品,但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國文化是一種表現形式豐富多元的文化,促進這種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一項長期工作,我們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如果中國文化的推廣變得庸俗化和同質化,我們進行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實踐活動就很難取得成效。

再次,「中國文化」的概念需要與「中國種族」這一概念分開。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從文化層面定義「中國人」——學習漢語,按照特定的禮儀方式生活,參與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生活——而不是以種族和族群。情況從19世紀後期開始發生變化,中國精英階層學習了西方文化中最糟糕的一部分——認為世界可以並且應該由種族劃分,這導致「誰是中國人」開始被廣泛視為一個種族和族群的問題。

是時候回歸「中國人」的傳統定義了,從文化而不是種族的角度。如果沒有中國血統的外國人都逐漸認識到,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是一種愛好或促進商務的技能,還是一個身份認同的問題,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那麼中國文化就可以在海外獲得更大影響。我並不否認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和非中國人之間會有很大差異,但從文化角度出發,「誰是中國人」的定義將模糊這些邊界,更多的「外國人」不僅會學習中國文化,也會熱愛它。如果中國文化的傳播只由華裔來做,這項事業也無法真正完成。

如果中國以外的更多人,無論種族,可以講漢語,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的多樣化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並認為自己是這種文化的傳播者,那麼我們將可以自信地說,中國文化不只在中國生長,更是在天下蓬勃發展。(作者是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基於「會林文化獎」獲獎致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阿富汗警方逮捕3名涉嫌襲擊印度駐阿大使館嫌疑人
印度開始與俄羅斯洽談購買S-400防空導彈系統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