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涼弘:淺析20世紀中國女性書法藝術的發展

涼弘:淺析20世紀中國女性書法藝術的發展

http://www.art-woman.com 中國女性藝術家網

專註於中國女性藝術的公益網站

執著於女性藝術的思考和研究,

陪伴女性藝術家成長,為提升女性藝術價值而探索。

涼弘

—Liang Hong—

涼弘,原名梁宏。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碩士。北京現代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北京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女性藝術家網創始人、總編,資深媒體人,女性藝術研究者,藝術專欄撰稿人、藝術評論人。

20世紀中國女性書法藝術的發展是在「女性解放運動」和中國書畫歷史變革的深闊歷史背景下展開的。這個時期的中國女性藝術,完全改變了古代女性藝術附屬於男權文化,缺乏獨立的女性意識和情趣單調的狹促格局。她們主動參與社會變革和社會活動,以持久的反封建和追求女性徹底解放的卓越品格而引人矚目,其藝術成就也常令男性藝術家嘆服。女性藝術家逐漸從女性小我邁向社會大我。這期間女性書家的創作,在藝壇中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創作群體而獨領風騷。雖然這一群體不是自發形成而是由歷史來認定的,但畢竟產生了積極影響,也構成了她們存在的獨特意義。女性書家在數量和創作水準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和提高,無疑是藝壇的一大特色。

蕭嫻書法作品

辛亥革命以後,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民眾生活極不安定。但是民國初期的一些文人志士、社會名流由於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他們都能夠積極地弘揚書畫藝術。30年代前期林語堂先生對書法則有更深入的論述,他認為「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如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的藝術……通過書法,中國的學者訓練了自己對各種美質的欣賞力……這樣,書法藝術給美學欣賞提供了一整套術語,我們可以把這些術語所代表的觀念看作中華民族美學觀念的基礎……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這種弘揚中國書法的理論,在客觀上對書法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這樣獨特的時代特點,為這一時期書法的發展提供了前提,進而也為這一時期的女性書家群體的產生提供了良好基礎。

1915年以「民主與科學」為口號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和隨之而來的濃厚的學術氛圍,提出了婦女解放的有關內容。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等人也著文對文字與書寫進行論述。這些文化名流對書法的認識,無疑對當時的藝術界、書法界會產生影響深遠,也為此後一段時期女性書法群體的壯大提供了必要準備。

何香凝書法作品

民國時期比較系統的書法教育為女性從事書法創作提供了條件。辛亥革命後,很多家長變為開通,許多女孩有機會送到私塾讀書寫字,為很多以後成名的書家打下了深厚的「童子功」。書法藝術在日常的教育和培養中得以延續,學生處於較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其志趣受到熏陶。

這一時期的女性書法家也和女性畫家一樣,充分顯示出女性獨立的社會人格和藝術個性。尚碑學、崇金石成為民國時期女性書法的重要特徵。

如果從風格上去審視,可以肯定地說,民國時期女性書畫的特點不能遊離於當時書法的整體特徵而存在。民國時期的書法承清末碑學餘緒,南北兼收,碑帖互用,走上了自覺的發展階段。其中行、草書繼宋、明之後,經歷了帖學靡弱、碑學嚴謹的曲折道路,得到迅速發展。章草書法此時也再放光彩。碑學成為此時書法創作的主流。書家創作碑體書法時注重體現出雄大、剛健的特徵。如女性書家蕭嫻,師事康有為,崇北碑大氣,作品沉雄高古,剛健蒼渾,是碑派書家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民國時期的書法受乾、嘉時期訓詁、考據之風的影響,在重碑學的同時,也重金石。其時的學者、書家多喜歡寫鐘鼎、古籀,以金石氣象為旨歸,開拓了書法藝術的新領域。著名書家李瑞清、胡小石師生書法即從金石而出,後來女性學者、書家游壽先生師從胡小石,於商周金文更有體會,其書作生澀醇厚,渾樸蒼健,有秦漢之風。

胡小石書法作品

與此同時,傳統帖學在民國時期的女性書家中也有其存在的市場。從歷史上看,帖學本身的底蘊是十分豐厚的,只是由於清代帝王的倡導而局限於董、趙之間。辛亥革命後,大批書家自發研習帖學,創作上較為自由,是受「兼容並包」學風的啟迪。此時的書家直探傳統堂奧,並吸收漢簡、敦煌寫經的營養,使書作的範圍更廣闊,內涵更豐富。此時體現帖學書風較為著名的女性書家有何香凝、章太炎夫人湯國梨等。

由是觀之,帖學儘管在民國期間女性書家中影響並不十分廣泛。

民國時期可列為著名書法家的女性有馮文鳳、劉淑度、湯國梨、華修梅、庄閑、李祖雲、張默君、吳善蔭、陳乃文、陳家慶、陳勵修、侯佩琛、姚楚英、蕭嫻、游壽、鮑亞暉、薛念娟、何香凝、張廣仁、厲國香、夏伊喬、李聖和、包稚頤、褚保權、袁曉園等人。

馮文鳳書法作品

其實,進人民國時期的書法創作已經很難嚴格地確定某家寫碑還是寫帖,而只能是在總體特徵、風格上進行定位。當時更多的書家在嘗試著碑帖融合。有的以碑馭帖,有的以帖化碑,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女性書家的創作,亦存在此風,較為突出的書家如張默君、袁曉園、包稚頤等。

雖然在民國期間女性書法創作存在以上諸種風格,但是崇尚金石碑刻的厚重、雄大成為這一時期書法風格的主流,而且民國時期堪為著名書家的如蕭嫻、游壽、張廣仁、陳勵修等人的書法作品,也體現出了這一總體特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事件。突破男性為主導的美學價值觀,在女性藝術經歷多年痛苦思索和探索後,逐漸得到廣泛認同。女性文化觀念及以女性書畫觀點作為漸趨明朗的系統,正在逐步建立。並開始推到了女性書法藝術的領域,50年代以後,強調女性的解放撐起「半邊天」。女性書家們在尋求獲得現代觀念下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探求屬於自身的書法語言和風格。接受西方文化影響,追求獨立自主的女性人口比例逐漸增加。近10年來,從事專業創作的女性書家的創作風格朝向多元化的個人風貌發展。書法女性自我實現、創造女性獨立的人格和意志,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弘揚20世紀女性書法家的成就,這裡重點評介蕭嫻與游壽二人。

蕭嫻(一九O一至一九九七),字稚秋,號蛻閣,枕琴室主。中國現代負有盛名的女書法家。貴州貴陽人。其父蕭鐵珊為清末民初書法家、詩人,南社成員。蕭嫻自幼隨父學書,遍習名家墨跡,為後來書藝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三歲那年,廣州大新百貨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禮上,蕭嫻當場揮毫寫一丈二尺長的大對聯「大好山河,四百兆眾。新辟世界,十二重樓」,又寫了「壯觀」兩個大字,字字神完氣足,轟動一時,被譽為「粵海神童」。蕭嫻十四歲入廣州美術專科學校學油畫,後又從著名畫家高奇峰學畫梅花,以國畫筆墨營養書法,書藝日進。後拜康有為為師,得其嫡傳。蕭嫻崇尚碑學,深得北派三昧。每日臨書,創作不輟。她臨寫的《散氏盤》篆書冊筆力相當精到,康有為在其冊頁後面題詩云:「笄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難,應驚長老咸避舍,衛管重來主拈壇。」第四句所云「衛」、「管」指古代女書法大師衛夫人和管夫人。這是極高的評價,對二十歲的蕭嫻是極大鼓勵。。受康有為影響,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與現在一般入從楷書入手不一樣。篆書學鄧石如,得其樸厚。後學習石鼓、籀文,求其高古。年輕的蕭嫻在上海遂嶄露頭角,她參加了青年書畫會,經常參加上海書畫界的活動。該會1923年12月刊印《近代名人書畫·真跡》,收有蕭嫻《節臨石門頌》和《節臨石門銘》。在《中華全國金石·篆刻書畫家通訊錄》中,共列當時著名書畫家吳昌碩等十八人,蕭嫻是其中一人。1927年蕭嫻隨父遷居香港。于右任等著名書家在報紙上介紹蕭嫻,稱之為「大書家」,並稱她「幼承庭訓,即工書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衛管復生,茂漪再世。女書家中,實罕其匹。海內名士,龕然譽之」。1932年,蕭嫻女士的篆書《臨碣石頌》集刊於《當代名人書林》,成為知名書法家。她認為,「楷書是從篆隸而來。篆是圓筆,隸是方筆,圓筆方筆都掌握到了,不論改寫楷書、行書或草書都不難掌握了」。蕭嫻的書法以「三石」為宗,其字有偉丈夫氣概,這與她宗「三石」是很有關係的。她以大字行楷書勝,點畫縱橫馳騁,外放內斂,大氣磅礴,與老師書如出一轍,以重、拙、大之特點,給人以強烈印象。平生於《石門頌》、《石門銘》、《張遷碑》、《鄭文公碑》、《爨龍顏》著力尤深。其書法作品沉雄高古,恣肆宏大。

蕭嫻書法作品

解放後,她生活較為安定,為雨花台名泉重題「江南第二泉」。劉海粟贊雲「端穆蒼秀」。她和林散之、高二適、陳大羽等著名書畫家切磋書藝,時常往來,藝術上達到了新的境界。1981年在南京首辦盛大書展,引起藝壇轟動。陳大羽特為《新華日報》撰文,譽之為「真善美」。人民出版社為之出版《蕭嫻書法選》。1987年又在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門頌蕭嫻臨本》。蕭嫻精通篆、隸、楷、行。她的藝術實踐專一,一生主攻「三石一盤」,孜孜不倦。所謂三石一盤,就是篆書《石鼓文》與《散氏盤》,隸書《石門頌》,行楷《石門銘》。《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韓愈為它作過歌:「年深難免有缺畫,快劍砍斷生蛟鼉。」蕭嫻就是在這近乎迷濛的藝術境界中探索這種古樸典雅藝術鳳貌的。石鼓篆法,在行筆平穩中見重輕節奏,雖極剛利,卻圓轉自如,抑揚有致。蕭嫻完全做到融篆於隸、行,逐步磨練出一種從容不迫,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石門頌》在漢隸中具有鮮明的特色,結構變化多端,字體大小、筆劃長短,沒有一定的規律,蕭嫻一生致力於此,所以筆下顯現一種由於嫻熟和徹悟而形成的超脫瀟洒的風度與莊重平和的氣質,甚至可以說,她的這一藝術風範實際上彌補了原拓的不足。林散之讚美她的書法和詩詞云:「豪情書似康南海,逸氣才留鄭小坡。」下注云:「君書學康有為,而詞氣又近鄭文悼,小坡其字也。」鄭文悼是清末光緒舉人,他的詞體潔旨遠,句嬌韻美,當時評論家認為可比南宋著名詞人清真、白石的。她的藝術影響遠及日、韓、新等國。她作為繼衛、管二位夫人之後的又一位女書法大師。得到海內外的公認。

游壽(1906-1994),字介眉,福建省霞浦縣人。兼為學者、詩人、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堪稱本世紀傑出的書法家之一。其高祖游光繹為乾隆進士,翰林院編修,嘉慶四年升任陝西道監察御使。後辭官歸閩掌教福州鰲峰書院,林則徐為其得意門生。

她的曾祖、祖父和父親皆為飽學之士,多有功名,真可謂:「學富五車家世風,清明瀟洒溯先宗」。父遊學誠曾為福寧府中學堂監督,一生致力於教學事業,為文教界名儒。游壽於1920年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游壽20歲時就被譽為「閩東四才女」之一,當時她在家鄉福建霞浦擔任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校長。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學文學系,1934年考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生班,入胡小石門下。畢業後在四川女子師範大學、中央大學任教。游壽從青年時代起,就在中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國立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圖書館金石部、國立中央大學等單位與梁思永、董作賓、曾昭等先生在一起從事上古史、古文字學、考古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留下了一批學術著作,又遍臨甲骨、三代金文、兩漢碑碣及北魏造像、摩崖、墓誌。可以說,在20世紀,能夠像游先生這樣深入研習金石碑刻的書家為數不多。1949年後在南京大學、山東師範學院、哈爾濱師大任教。先生於甲骨、金文十分用功且運用精熟,並深得漢隸、魏碑神髓,其回腕執筆取法何紹基。隸書、篆書為先生擅長之書體,其書作剛柔相濟,拙樸蒼健,生澀醇厚,頗具秦漢風骨。於創作的同時又長於研究,有書論《論漢碑》、《隨感錄》、《書苑鏤錦》等存世。

游壽先生書法作品

游壽先生寫的楷法中帶有隸意,詞語頗具古風。書風入於化境,老辣剛健中透露出浪漫天真。謝冰瑩散文《女兵自傳》中,有篇《海濱故人》的文章,記敘了她與游壽、謝文炳、郭莽西、方瑋德等人30年代初在廈門共同創辦文學月刊《燈塔》的事。當時游壽27歲,在廈門集美師範學校教書,謝冰瑩稱游壽與方瑋德「兩人都是詩人」,方瑋德是著名的青年文學家,宗白華先生在《曇花一現》中說方瑋德:「提起他的白話詩,真是新文學裡的粒粒珍珠。」而且寫了她與游壽在廈門集美師校教師宿舍里徹夜長談的情景。由此可見,游壽先生已是名播江南的詩人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周恩來總理以憂切的心情問當時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先生,當今通識金文甲骨者有幾,王冶秋列舉各家,其中就有游氏。游壽先生「應是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人物」。今後游壽的書法肯定會獲得應有的歷史地位而歲久彌珍。游先生的書風是李瑞清、胡小石這一脈碑學書派的延伸和發展。李瑞清是民國初年碑學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孫洵在《民國書法史》中稱「李派」為民國時期五大書法流派之一。

游壽先生書法作品

游壽先生在金陵大學讀研究生時,胡小石先生首次開設《書學史》課。游先生常與同學一起到胡小石先生家中學習書法,耳濡目染,加之天資聰穎,終成為這一書派第三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游壽先生的書法藝術遵從李瑞清「求篆於金、求隸於石,神遊三代、目無二李」的原則,究其書風當屬碑學範疇,但是有一點應引起人們特別注意,這個書學流派書風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碑帖並究,以碑化帖」。與趙之謙不同,趙是以帖化碑的,所以二者呈現不同的風格。「李派」使帖的用筆堅韌,趙之謙使碑的用筆柔美。李瑞清特喜二王及宋四家,尤喜王鐸;胡小石則愛黃山谷行草;游壽更喜黃山谷與米芾。這種兼收並蓄的精神,無論對於習碑學帖者都值得借鑒。游壽先生半生南來半生北。移居北國後,是蒼蒼黑土地、莽莽興安嶺鑄就了雄渾遒勁、奇崛天真的書風和豁達大度的性格。她的書藝成就堪稱巾幗不讓鬚眉。

新生代的女性藝術家打開了更新的局面,她們多數具有更強烈的自主性,創作風格偏向於複合媒材的觀念藝術。2002年的上海雙年展上的一些女性參展者以具有象徵性的符號所布置的裝置作品,針對社會和兩性議題等進行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現當代女性書家大多屬於藝術修養全面、一專多能、大膽創新的類型。她們來自傳統,卻能發展傳統。學習西方藝術,卻能西為中用,大步走向自我建構的藝術殿堂,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時代氣息和個性精神。

這一時期,女性書法家層見迭出,具有創造精神的新時代書家令人讚歎。如女書家周慧君,半身不遂,知音不遇,終日孤寂,其行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對聯,就是這種心緒下的產物,書寫富有氣勢,達到了「剛強超脫」的樂觀主義審美效果。

孫曉雲書法作品

孫曉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1955年生,現為南京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評審委員,中國書法進修學院、中國書法培訓中心特聘教授。家學淵源,三歲始習書畫,每日不綴。曾經農村插隊五年、部隊服役八年。在江蘇省國畫院學習兩年。她堅持自學,廣涉古代碑帖,精工細研,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七十年代末,開始著力於帖學研究,以二王書風為根基,兼攻諸家,尤其在筆法技巧上苦心鑽研,融會貫通,禿筆成冢,頗有所悟。與此同時,將古代書法形式與現代審美觀念巧妙結合,走出一條新古典主義之路,在全國產生較大反響。身為女書法家,孫曉雲始終將「女紅」作為書法藝術的境界,不懈追求,逐漸形成瀟洒自然、恬靜淡雅、娟秀靈動的藝術風格。作品曾獲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法展一等獎、全國第三屆中青年書法展優秀作品獎、全國第四屆書法展三等獎、全國第五屆書法展全國獎、全國第六屆書法展全國獎、全國第七屆書法展全國獎、全國首屆行草書大展作品獎,多次入選國家級書法展,三次參加中國婦女書法家代表團訪問日本、新加坡,被新加坡書法家協會授予「書法一家」稱號。出版個人專集、書法教材及字帖六種,其作品多次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法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展覽,並被收藏。

當代女性書法家具有其特別的氣質和個性。她們想像豐富,模仿力強;感情細膩,本質浪漫:外表孤傲,內心火熱,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產生無數的境遇,成為其書法創作的渲泄情感和實現意願的方式。歸納其書寫風格有三類:其一以工細秀麗的小楷為主,也有高雅柔美的行草,筆畫趨勢平穩有序,傳達出舒適環境條件、良好生活秩序下寧靜、嫵媚、明快、成趣的陰柔之美的審美感受;其二是飄忽遊離的心理狀態,致使其書作在表現形式上時起時伏,時穩時疾,時奔走呼號,時沉默苦澀,昭示出她們不滿自己處境和地們,但又無奈屈服現狀的矛盾和痛苦的「審美感受」,書法創作極具不穩定性;其三是書法作品表現得極其動人;時而熱情、時而痛苦、時而剛烈、時而超脫。她們「一般用筆或渾厚,或迅疾,或沉重;書寫不拘陳規,墨色變化多端,風格或剛決不滯,或雄強陽剛,氣勢不凡,富有丈夫氣」。

孫曉雲書法作品

90年代廣大女性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下,開始重新認識自我,解放自我,超越自我,尋找女性角色在經濟社會中的位置,使女性書法順應大潮,出現了令人可喜的變化:女性書法隊伍不斷擴展,水準有所提高。女性書家的書法創造力增強,水準不斷提高。在增強自主意識的呼喚中,湧現了林岫、周惠君、孫曉雲、胡秋萍等一代富有個性魅力的中青年女書家;女性書家的審美價值開始轉移,女性書家的自我意識要求增強,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對書法的求變和書法的個性要求就越來越強烈。她們追求陽剛、巧掘的書法風格,使整個女性書壇呈現以「寓剛於柔,剛柔相繼,結體變化自然,章法錯落有致」為主要特徵的、「剛柔各有風采,平掘各具特色」的書法面目的總體格局,呼喚出現代書法女性要求解放自我,實現自我的強烈心聲。

但是依然存在著「中國女性書法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與我國整個書法大潮的發展趨勢、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存在著嚴重的不相適應」的問題。與男性書法宏大的隊伍、雄厚的實力和創造力相比,只能說是滄海之一粟。行家說「功夫在字外」,即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一定是「學富」、「多見」和辛勤臨池的典範。不僅在於書法技巧上的把握,更要將美術、文學、書法技巧融為一體,必須提高書法女性的整體素質,加快女性書藝發展的步伐,中國書壇只有在男性書法和女性書法的共同發展中,才能得到互補,才具有最大的生命力。

我們期待著中國女性書法創作更為輝煌的時刻到來!

女性 藝術 觀點

-女性藝術家-

聯繫人

聲明丨以上內容只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並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如果轉載文章,需要刪除請通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女性藝術家 的精彩文章:

TAG:女性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