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我國陰陽學說的早期形態

我國陰陽學說的早期形態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我國自然哲學的兩個基礎性學說。中醫學就建立在這兩個學說的基礎上。但陰陽學說要早於五行學說出現,有很多人會說,《易經》就已經開始講陰陽五行了,但這一說法不準確,講五行只是《易傳》而不是本經,《周易》古經是周初的作品,而《易傳》則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本經只講陰陽不講五行,這說明《周易》成書要比五行成說的時間要早。為了理解《周易》古經的內容,我們需要引入一些關於陰陽學說的內容,這些內容就大致反映了周代社會人們的自然觀,所以我們將這部分內容視為我國陰陽學說的早期形態。

五行學說

我們在對陰陽學說進行解釋的時候,常常以字源學的內容來用作該學說起源的證據。比如,人們常常將陰陽兩個字解釋為高山的陰面和陽面,似乎是說陰陽學說就是從些樸素的觀念中通過邏輯抽象而獲得的,但這些解釋往往不能夠說明真實的情況。

五行

其實最早的陰陽觀念,來自於人們對春夏秋冬季節更替,以及與之相應的物象變更現象的觀察而建立的,它們是這些現象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反映。所以,陰陽觀念所代指的是具體事物和現象,它們並不是起源於抽象的觀念。陰陽這兩個字最早的含義就是寒暑二氣,也就寒和熱的天氣。春夏為暑熱之氣,秋冬則是寒涼之氣。

春生

春為暑熱之漸,夏為暑熱之盛,所以春夏便區別了陽熱的大小與強弱。秋為寒涼之漸,冬為寒涼之盛,所以秋冬便區分了寒暑之氣的大小與強弱。所以春為小陽,夏為大陽,秋為小陰,冬為大陰。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少陽、太陽、少陰、太陰。所以古人的太少即是今人的大小。

夏長

春天的時候,萬物發生,由里出外,這就是春曰發陳;夏天的時候,萬物長成,行健泄氣,若所愛在外,這就是夏曰蕃秀;秋天的時候,萬物收成,由外向里,這就是秋曰收斂;冬天的時候,萬物盡藏於居處之里,外無陽氣,是謂冬曰閉藏。生長收藏概括了與四時相應的物象的特徵。四氣和四象的學說就是我國陰陽學說的早期形態的主要內容。

秋收

《周易》古經中的六爻卦的產生與這個學說有密切的關係。大家可能會感覺到奇怪,但是沒有這個學說做基礎,你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周易的卦爻辭究竟在說什麼。

冬藏

四氣四象學說是二爻四象卦的原因,少陽符號里有一個陽爻代表小陽,應時為春,應物象為生;太陽符號里有兩個陽爻代表大陽,應時為夏,應物象為長;少陰符號里有一個陰爻代表小陰,應時為秋,應象為收;太陰符號里有兩個陰爻,代表大陰,應時為冬,應象為藏。二爻四象卦所代表的意義是由四氣四象學說賦予的,而不是由自身的特性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若想了解二爻卦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就需要事先知道這個學說的內容,而不是反過來單純地通過這些符號來推導這個學說的內容。四氣四象學說的內容就是二爻四象的卦的意義,它們是卦符號系統得以推廣的基礎。三爻卦以及易經的六爻卦都是由二爻卦的四氣四象的意義推廣而來的。人們可能會感覺到詫異,但卻是事實,因為只有以這些內容做基礎我們才能夠看懂易經卦爻辭究竟是在說些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還原一個真實的《易經》——《周易探源》一書的結束語
探究國學經典之本義,尋找未來文華之方向一一我的國學觀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