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和張衡對地球的認識
古人如何認識大地?有地球的概念嗎?知道地球懸浮在太空中的嗎?
《黃帝內經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說: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憑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黃帝內經》中之「地者」指大地,「虛者」指空間。黃帝用了「否乎?」「憑乎?」這兩個問句,在探討地球的所在位置,地球與太空之間關係的問題。
問:大地「否乎?」問大地之下到底是什麼狀況,是不通氣的土嗎?
答:「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我們的大地和其他星球一樣同在太虛之中。如果分別以星球和大地的視角觀察,觀察所得相同。七曜之星與大地一樣,懸浮在太虛之中。
問:大地「憑乎?」大地之下有什麼東西在支撐著?
答:「大氣舉之也。」我們的大地既不是放在一塊大石頭上面,也不是用幾根大杆子支撐著,而是由大氣托舉著,在太虛之中漂浮著。
漢代張衡在《渾天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張衡告訴我們,假設宇宙像一個雞蛋,大地就像其中的蛋黃,空氣就像蛋清,天包著地如同蛋殼包著蛋清,蛋清包著蛋黃一樣。說明在張衡時代,中國人就知道我們所在的地球是圓的。
漢代張衡的天文知識正是繼承了商周及先秦的傳統知識,也反映了漢代之前的天文科技成果。由此可以推斷出老子的宇宙知識範圍及水平。看張衡的《靈憲》,可以推斷出老子的天文知識可能更加全面、更加廣泛、更加深入,而且把天文宇宙知識與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理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了偉大的哲學思想與政治理論。
(參見《老子天道論》)
TAG:老子天道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