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正的智者:明是非,辨善惡,識好歹,知良莠

真正的智者:明是非,辨善惡,識好歹,知良莠

何謂智者?真正的智者是洞察世間真諦,明辨人間是非善惡的人,儒家稱之為「明理」之人。

朱熹曾說:「明足以燭理,故不惑。」在本質上,「明理」的智者,就是要求君子利用自己的所學做到:明是非,辨善惡,識好歹,知良莠。

一、明是非

成為智者需要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在現實中做到的人卻不多,滾滾紅塵中有太多的不智者。

還記得共享單車剛出現時,有新聞上報道說,小學生利用鎖的漏洞只花5秒鐘就打開共享單車。周圍的大人竟然都拍手叫好,直誇小孩聰明!竟然沒有人前去提醒這些孩子們,這是屬於「投機倒把」的行為。

在這些不經意間的小問題上就是非不分,又怎能指望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看清什麼是是非,是智慧的起點。沒有是非的心,連個人都算不上。對大多數人而言,辨清是非並不難,難的是在私慾和誘惑面前,分清忠奸、辨清方向。

餘姚四賢之一的嚴子陵學識淵博,名望很高。王莽當政時,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不少人趁機撈上了一官半職,嚴子陵也多次收到了王莽的邀聘,招他做丞相,但他都不為所動。

有不少人勸嚴子陵最好投靠王莽,以免得罪權貴。嚴子陵卻說:「當今朝廷法令苛刻瑣碎,徭役繁重,官場腐敗,百姓怨恨沸騰。如果我接受了王莽的聘請,豈不是成了助紂作惡的小人?這類的聘書,毀壞我的名聲,侮辱我的清白,絕對不可以接受。」

王莽倒台後,之前許多被王莽拉攏的官場人物紛紛被抄家沒產,嚴子陵因此安然無恙。

嚴子陵的例子也說明,明是非才能守住內心的正直,堅持自己的原則,也就可以遠離無謂的災難。

二、辨善惡

人皆喜善,皆有厭惡之心,但若問你,何為善?何為惡?恐怕很多人也說不上來。

有些人是表面惡,實際善,有些人是表面善,實際惡。關鍵是要看這個人是不是願意改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一個人犯了過失,卻一味的掩飾,就算他的口才很好,有時候反而變成真惡。

《了凡四訓》中載,有好幾個儒生去拜見浙江天目山的一位得道高僧——中峰和尚。一人問中峰和尚:「罵人、打人是惡,恭敬、禮敬人是善嗎?」中峰云:「不一定。」

又有一人問道:「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嗎?」中峰和尚還是回答:「不一定。」

隨後,這些讀書人把他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所見所聞都提出來,大師都說他們的判斷不一定對。

於是讀書人謙虛地向中峰請教。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也就是說,做這一件事情的動機才是根本,那一份存心才是根本。做的動機是要利益人,那是善;做的動機是帶著目的,想為自己謀好處,這是惡。

中峰不緊不慢地解釋說,你這一巴掌打下去,把他打醒了,你救了他一命。你罵他把他給罵明白了,罵清醒了,他可能逃過一劫,不做糊塗事。「則毆人、詈人皆善也。」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帶著目的的,有所求的,去禮敬他人,那叫諂媚、巴結,那是惡。「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

人世間紅塵滾滾,紛繁複雜,辨得清善惡,方能行真善。

三、識好歹

生活里常有這樣的事,第一次為一個人提供幫助時,他會對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會淡化,次數多了以後,他簡直就理直氣壯地認為這都是應該為他做的,甚至當沒有了這種幫助時,他會對施助者心存怨恨。「斗米恩,擔米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一年,遇到天災,田中顆粒無收。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富的一家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感謝富人。窮人說,次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由慷慨地接濟一斗米給窮人。

回家後,窮人的兄弟說:「這一斗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來地里的種子,這個富人既然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

富人得知此事後非常生氣,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窮人一家就是典型的不識好歹。這種人不知道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幫助他的人不懂得感恩,傷害他的人,卻極力討好。所以,不識好歹的人往往也沒有朋友,因為在他的字典里不需要朋友。

真正的智者,分得清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所以才能抉擇出對誰敬而遠之,與誰生死與共。

四、知良莠

「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是曾國藩的用人之道。所謂知人,就是通過平時的言行,真正了解人的內心,知其良莠。

知良莠是用人的前提,知人始能用人,不知良莠則或大才小用,小才大用;或視奇才為庸人,視庸人為奇才;或把忠貞當作奸佞,把奸佞當作忠貞。

1852年,咸豐下旨封曾國藩為湖南團練大臣,對民兵和綠營兵進行整合訓練。雖然當時湖南巡撫張亮基非常支持曾國藩的訓練,無奈在綠營中卻沒有響應曾國藩的人,所以曾國藩開始在綠營中培養自己的心腹。

曾國藩沒有用當時官場流行的請客吃飯來招募人才,而是每日在綠營外微服私訪。可在大街上晃蕩了幾個月,都沒有找到想要的人才,灰心喪氣的曾國藩正準備打道回府時,只見一個綠營兵身材魁梧,一套整齊軍裝下配的卻是一雙草鞋。

曾國藩就問他,怎麼穿雙草鞋?此人回答說,他最看不起軍營里那些穿著綾羅綢緞,卻沒有真本事的武將,自己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所以穿了草鞋。

曾國藩將他請到自己的衙門裡,兩個人相見恨晚,徹夜長談。後來此人成為曾國藩心腹,並立下汗馬功勞,他就是晚清湘軍名將塔齊布。

從一雙草鞋可以看出塔齊布是一個非常踏實、能夠吃苦的人,曾國藩後又經過深入了解,才開始重點培養他。這不僅說明曾國藩能夠慧眼識珠,而且在人才的使用上,始終保持「慎用」的原則。

所以,真正的智者,用人之前,必先知其良莠,這才是知人善用的大智慧。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原創文章

轉載須註明來源出處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這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不做一定後悔
莊子:人與人相處,舒服最重要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