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近神秘的金字塔

走近神秘的金字塔

在暴雨後的淅淅小雨中,飛機終於從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機場起飛,預計到達埃及首都開羅的時間大約第二天早上七點左右,晚點兩個半小時。

這晚點的兩個多小時,恰好給了我一個原本不可能有的機會——在飛機經過吉薩上空時,有可能拍到座落在那裡的世界著名的祖孫三代金字塔!



【從飛機上俯瞰尼羅河和開羅城,標誌性的土黃色建築,密密麻麻地堆積在河的兩岸,在晨光的照射下,金燦燦的一片,神秘而又華麗;流淌不息、墨綠色的尼羅河穿城而過,給沙漠里的乾旱城市注入了勃勃生機。】


飛機繼續快速地下降。

離埃及首都開羅越來越近。

我取出了我的1000萬像素的「高傻」口袋相機(路途遙遠,旅行辛苦,又是跟團集體活動,不是也不能以攝影為主要目的,所以我沒帶單反相機,只帶了一支相對方便些的卡片機),希望從這個時候開始,用我的簡單鏡頭去發現、觸摸、反映、感受這片神秘的土地和這個國度綿延了幾千年的神奇歷史。

【飛機離地面越來越近,可以清楚地看清地面建築物的形狀和布局。早就聽說,開羅的建築特點有兩個:一是方方正正,造型簡單、一致、單一;二是幾乎所有建築都是和沙漠顏色一樣,鮮有其它色彩。從飛機上往下一看,果不其然,還真是這樣。】


金字塔以其形體極似漢字的「金」字,因此在中國稱為 「金字塔」。在歐洲則稱為「庇拉米斯」,是古埃及語「高」 的意思,可見高大是金字塔的特徵。】


然而,觀看遊覽之後,讚歎感概之餘,埃及之旅到底能給我們留下怎樣的印跡?列為世界四大文明之首的古埃及文明,與同樣為四大文明的中華文明之間究竟有沒有關係?能不能從古埃及文明的興衰史中,得出些對我們有益的思考來?

【埃及紅海海岸,位於埃及東部的紅海省,距離首都開羅市大約460公里。紅海形狀狹長,從西北到東南長1900公里以上,最大寬度306公里,面積45萬平方公里。紅海北端分叉成兩個小海灣,西為蘇伊士灣,並通過貫穿蘇伊士地峽的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東為亞喀巴灣。南部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印度洋相連。紅海是連接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重要通道,是一條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具有戰略價值。蘇伊士運河連接蘇伊士灣和北面的地中海,使紅海成為歐洲、亞洲間的交通航道。】

儘管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旅遊者來說,這樣的思考和體驗不一定有必要、也略顯沉重了些,但是,正是因為在這裡親眼看到的、親身感受到的,恰恰是古埃及文明的一部分,因此,這種思考就繞不過去,會自然而來;也因此,到埃及旅遊就不僅只用眼睛看,而要用心去品味:品味歷史,品味文化,品味歷史文化給現實帶來的影響。



【開羅市區內街邊公園裡的埃及市民,三五成群、閑散悠然地聊著天。看到我們這些黃皮膚、黑頭髮的東方外國人,也不免停下來上下打量著我們。】


更近了,我看到沙漠中有兩條並行的伸向遠方的黑色的帶子,來前看的資料介紹,一條是穿越沙漠的尼羅河,一條是沿著尼羅河走向延伸的公路。

【飛機開始在開羅上空盤旋,下面可以看到開羅城市的模樣,尼羅河的一側是無邊的沙漠,另一邊是密密實實的城市建築,尼羅河將城市和沙漠切割成涇渭分明的兩個部分。】

基本並行、偶爾交叉的尼羅河與沙漠公路,就這樣相互遙望、相安無事地向著遠方延伸而去。

從空中看,已存在千百年的古老河流與幾十年的年輕公路並無二致,都幻化成一條墨綠色的帶子,印刻在渾黃蒼莽的沙土地上;如果說還有不一樣的話,那就是形態上尼羅河寬一些,沙漠公路窄一些。

然而,當你走進它們時,那可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了。

【一條洲際公路,從開羅城穿出,向沙漠縱深綿延而去,路過吉薩,正好從最大的、著名的胡夫金字塔腳下經過。坐在車裡的遊客是否能想得到,幾千年前,在沒有這樣高等級的柏油馬路的情況下,人們是怎樣把那些數噸、數十噸重的大石塊不遠千里地運到這裡、搭建了如此輝煌的金字塔?】



面對千載悠悠、惠濟蒼生的尼羅河,無論是飲其膏澤還是知其史事,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印跡。

當你泛舟其上或是漫步河畔,凝視著沐浴在朝陽晨曦或落日黃昏之下的河水,總能感到那古老秀美的水面上瀰漫著朦朧的神秘。

【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遠古開始,埃及的文明就是依託著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的。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都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這條豐沛的河水滋養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

而那條蜿蜒於浩瀚沙漠中的公路,雖是現代建築卻同樣功垂史冊。

撒哈拉沙漠的風沙能夠毫無障礙地越過地中海、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歐洲;但過去,從摩洛哥出發的駱駝商隊要想穿越撒哈拉沙漠到達埃及,則必須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汽車的發明和公路的建成,儘管無法縮小沙漠的面積大小和路途的長短,卻大大地縮短了人們沙漠運輸和旅行的時間,現代工業文明為人們的物質文化交流帶來了莫大的福祉。

【埃及這條沿海沙漠公路,將沙漠與大海,也將兩端的城市連接在了一起。在這條穿梭於沙漠的公路上,不僅完成了「運輸」的功能,也將「埃及之美」極致地展示了出來。這條從紅海的洪加達到首都開羅的沿海沙漠公路,一邊是一望無際的黃沙,一邊是浩淼蔚藍的大海,與尼羅河一會兒並行,一會兒交叉,曲曲折折地齊頭並進,共同見證著埃及最美麗的風景。(圖片為網路下載,謝謝原作者。)】

讓死海變通途,讓沙漠變綠洲,讓荒涼寂寞之旅變成一條通往幸福希望之路,這也許就是沙漠公路的意義所在吧!

當你乘坐的汽車賓士在這條路上,窗外是杳無人煙、風沙滾滾、一望無際的沙漠,以為是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這裡沒有雜聲泛起,沒有繁華似錦,鉛華褪盡,只剩下黃沙與藍天融為一體的浩渺,大漠與落日融為一色的壯美!

【從開羅出發去紅海,汽車一直行駛在沿紅海的撒哈拉沙漠公路。這裡的沙漠的沙看起來並不純粹,也不厚,但卻是漫無邊際、少有人煙、無盡荒涼。偶爾出現的尚未完全風化的小山和迎面而來的汽車,點綴著這寂寞的旅程。(此圖片下載於網路圖片庫,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隸制國王的陵寢。這些統治者在歷史上稱之為「法老」(相當於中國的皇帝)。古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受「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為死後做準備。每一個有錢的埃及人都要忙著為自己準備墳墓,並用各種物品去裝飾這些墳墓,以求死後獲得永生。】

我用相機隔著舷窗略有些髒的有機玻璃向外比劃著,試圖找到一個合適的角度能夠拍到那個神秘的東西。無奈距離太遠、飛機速度太快,還沒有擺好姿勢飛機便在其上空一閃而過。

【金字塔始建於古埃及第三王朝,約在公元前2800-2300年之間,那是金字塔盛行時代。象金字塔這樣宏偉的建築,巍峨壯觀地坐落在地球上,成為人類建築史乃至人類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它生動具體地向後世展示,古埃及是怎樣地在沒有火藥、沒有機械的年代,利用雙手及簡單工具而創造出這一驚人的奇蹟。金字塔不僅作為世界奇觀,成為當今聞名世界的旅遊資源,而且也成為人們探尋五千年前古埃及文化寶庫的重要遺迹和象徵。】


這時,我身後的一位華人乘客對我說,不用著急,現在看到的金字塔只是散落在沙漠里還沒有發掘的、甚至還沒有考證的不知名的陵墓,象這樣有名和無名的金字塔在尼羅河西岸還有近百座。

【科學研究發現,金字塔能使有機物如肉類、水果、奶類等脫水干化而不腐爛變質;能讓貴重金屬類物品長期保持其原有的金屬光澤,能凈化珠寶玉石;能使水分子數目變小,喝它可以健胃、助消化、改善感冒癥狀、調和神經紊亂;用它洗臉、泡浴可使皮膚嬌嫩細膩;用它澆灌可促進植物茁壯成長、延長花期、結實率高、改善果實的口感等。】(此金字塔早期照片翻拍於埃及國家博物館。)


【金字塔還能消減環境能量對人體的負性作用,促使人體用較少的睡眠來恢復更多精力和體力,有效地消除人們的精神壓力,改善或緩解人的緊張、焦慮等精神狀況,增強人體細胞、組織的活力,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進程,增加記憶能力、促使思維敏捷、豐富想像力,更快獲得答案。】

看來,這是一個對埃及比較熟悉的乘客。我感激地沖著他點了點頭,道了聲謝,便全神貫注地注視著飛機下方,生怕一個疏忽漏掉了這個可貴的機會。

【據說,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金字塔的特殊構造使其內部含有一種能量,這種能量場是由電磁波、地球磁場和萬有引力在角錐狀實物體或金字塔模型內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因而到目前為止,還分辨不清是哪種單一能量起作用。】


公元前21世紀,當埃及開始經歷第一次「合久必分」,進入他們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大禹終於治完了水,接著把中華大地劃分為九個州,建立了夏朝。

【第四王朝以後,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後,隨著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里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陵墓了。】

如果從這方面來說,埃及歷史之悠久,文化之燦爛,應當之無愧地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首。但要論文明的延續性,中華文明堪稱世界翹楚。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雖然歷盡滄桑,但幸運的是它直到今天都沒有中斷。文字就是文明發展與傳承的最好例證。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漢字承襲自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甚至有些字的寫法幾乎沒什麼變化。

【在開羅國家博物館,可以看到豐富的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迹。埃及博物館就座落在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1902年建成開館,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博物館。該館收藏了古埃及從史前時期至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像、繪畫、金銀器皿、珠寶、工藝品、棺木、石碑、紙草文書等共30餘萬件,其中大多數展品年代超過3000年。】

文字是文化的縮影,也是文明的載體。正因為我們的文字保留傳承了下來,所以中華文明才能延續不斷。

有了文字,今天我們讀《詩經》,就能了解西周至春秋的社會風貌;讀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就能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史記》告訴我們,中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是在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厲王統治期引發國人暴動,厲王逃跑,召公和周公執政的「共和元年」。

【博物館分為二層。一層陳列公元前27至前22世紀古埃及時代到5至6世紀羅馬統治時代的歷史文物;二層設木乃伊、珠寶、棺木、繪畫、隨葬品、紙草文書等專題陳列室。藏品從史前時代到遠古、中古、帝國時代以至希臘和羅馬的美術品,也包括埃及法老的巨大石像和法老的鍍金車輛。】

埃及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古埃及文明引以為傲的象形文字雖然已有5000年的歷史,但早已中斷廢棄不用,如今就連埃及人自己也釋讀不了。沒有文字記載、或就算是有文字記載但卻沒有文字傳承,想要搞清楚它們各個朝代的確切時間,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經過埃及學家們的反覆考證,目前能夠確定的埃及歷史最早紀年是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古埃及文明已經日薄西山,不斷遭到外族入侵。在那之前的日期都是模糊不清的,足足比中國晚了兩百年!

【看著那些有史前的陶器、石器以及古代埃及藝人精心製作的各種精美藝術品,看著那些記載著古埃及科學、文學、歷史、法律等內容的紙莎草紙文獻,看著那些幾千年前製作的、躺在黃金寶石鑲嵌的棺木里的、現在自然保持原貌的木乃伊,心裡不能不為古老埃及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史產生敬佩。】


開羅是整個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和交通中心。它橫跨尼羅河,氣魄雄偉,風貌壯觀,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沙漠氣候。在開羅,隨處可見的建築物是清真寺和宣禮塔。從公元7世紀起,隨著伊斯蘭教在西亞、北非一帶廣泛傳播,清真寺建築藝術不斷發展,宣禮塔也演變為各種不同的式樣,成為清真寺建築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開羅城區的一大亮點。】

飛機離地面越來越近,透過舷窗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到遠處的綠洲和大片建築物的模樣了。

我們的飛機順著尼羅河的走向,在其上空滑翔。黑綠黑綠的河水千百年來就這樣默默地穿過萬頃沙漠流向大海,既沒有被肆虐的荒沙掩埋,也沒有在歷史滄桑中乾涸,而是以她不盡的乳汁滋養著古王國世代的子孫,給人類帶來希望,給大地帶來生機。

【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古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為神,他的靈魂要升天的觀念。在後來發現的《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古代埃及太陽神「拉」的標誌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徵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為,當你站在通往吉薩的路上,在金字塔稜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快看前方,尼羅河左邊的金字塔。」我身後那位華人乘客提醒道。我立刻振作了起來,眼睛順著河道向左邊看去,手裡的相機已經調整好了相關參數:光圈優先模式,把光圈調到「傻瓜」機的最小光圈f/8,速度1/250s,矩陣測光,焦距放到最大數碼變焦44.4mm(相當於35mm鏡頭的220mm焦距。)


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距離太遠,用6倍光學變焦景物太小,只好犧牲一些清晰度而取其攝影的本意了。

我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三座看起來是在一條直線上排列的金字塔的模樣了,飛機在快速地接近他們的上空,我屏住呼吸,兩手穩穩地托住相機,把兩肘緊緊地收在兩肋之間,使鏡頭儘可能地緊貼在舷窗的有機玻璃上,將目標收在了鏡頭裡。

【胡夫王是斯奈福爾王和霍特普勒絲的兒子,是第一位在基沙台地上興建金字塔的國王。他的金字塔底部邊長230公尺,高146公尺,用了共260萬塊,每塊重達二噸半的石頭,堆積而成,胡夫大金字塔佔地十三英畝,用兩百三十萬塊石頭組成,每一塊石頭重約兩噸半。此項建築,據估計或許費去十萬人二十年之力。】

正在這時,太空突然暗了下來。

一定是空中浮動的雲彩遮住了陽光。如果不能在金色的光影效果中表現金字塔,這多少給我的拍照帶來了不小的遺憾。我提前按動了快門,希望在飛機快速飛過吉薩上空的過程中多拍幾幅。

【作為全球著名的古代世界八大奇觀的金字塔,它氣勢威嚴,歷經滄桑,迄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它是古埃及高度文明的象徵,是人類遙遠歷史的見證,但其本身的建築結構和建築技術,又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不解與迷惑——在當今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揭示和解釋這些難解之謎還需要時間和進一步的研究。】

就在飛機從金字塔側空經過的一瞬間,奇蹟出現了,一束陽光從雲縫中擠出,恰巧投射到了三座金字塔上,在塔四周陰暗光影的襯托下,那金色的光輝把這三塔塗染得通體金碧輝煌。

我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地按下了快門。飛機轉瞬間呼嘯而過,把這歷史的瞬間留給了歷史,我卻用鏡頭記錄下了時空穿梭瞬間古老文化的朦朧、神秘和輝煌。

這一時刻是當地時間早晨6點34分03秒。

【引用一位國內著名資深攝影人對這張圖片的評價:「其實,這張圖片的角度和取景構圖都沒有什麼特殊,無論專業攝影者還是攝影愛好者,都拍到過這種樣式的圖片。但特殊和不同的是,這幅照片的光線是獨特的和不可複製的,這一偶然瞬間所形成的光影效果,恰恰與金字塔本身的特徵完全契合,更增強了金字塔的神秘,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深刻的內涵和朦朧的美感。這既是一幅光影特殊的風光片作品,更是一幅可遇而不可求的「決定性瞬間」的紀實性作品。」】(這是我唯一一次參加某專業攝影展並獲得一等獎的照片。)


不到現場親眼看一看,不用手親自去摸一摸,你就很難把眼前的金字塔和印象中的金字塔聯繫起來。

【未解之謎一:人面獅身像的來由和作用。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旁的人面獅身像,為世人所共知。但是,對古埃及人為什麼要在金字塔旁建造這座石像,卻至今成為不解之謎。人面獅身像建造於4500年前,是世界最古老的古代大型石像之一。它是利用建造金字塔的採石場上岩石雕鑿而成,像長73.5米,高20米,面部寬處達4米。臉型仿法老的面龐,冠戴國王頭巾,額角上雕有國王標誌的眼鏡蛇。雕像的下巴上原還有長達2.5米的鬍鬚,但不知何時被毀掉。身體呈萬獸之王—獅子身狀。人面獅身像,在古代曾出現於希臘神話里。至今從希臘一些古代建築物、墓碑、盾牌上還能見到類似的雕刻像。據說它是用作鎮壓邪物的,這類獅身人面等雕像,因時代和地區不同而造型有異,但建此可能都是出自同一目的。可是,埃及金字塔旁所建的人面獅身像的目的卻難以猜測,有人認為是為了體現最高統治者的威嚴的,因為頭像的臉部酷似法老;然而,也有人表示異議,認為這種說法比較牽強。究竟埃及的人面獅身像建造的目的是什麼,尚需進一步考證。】

近距離觀看金字塔,感覺與在飛機上的感覺大不一樣。

飛機上看,是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地面上的一切,在高度和距離的作用下,都是那樣的渺小,那樣的朦朧。

近處看則不然,那是一種敬畏的仰視,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感覺,歷史的滄桑透過斑駁的石塊濃濃地透射出來,給人一種強烈的滄桑的感覺。

【未解之謎二:金字塔建築結構之巧妙。比如胡夫大金字塔,其朝著東、西、南、北四個正向,它的頂部是52°錐角。這個角度被稱之為「自然塌落現象極限角」,也就是說,這種角度的穩定性非常好,這個角度的建築,它的頂端牢固,絕不會倒塌,連地震都不會有大的影響。金字塔又處在磁力線的中心部,隨著磁力線的運動而運動,也隨著地球的運動而運動,因而,振動幅度極微。這也許是金字塔歷經滄桑但仍穩如泰山的原因所在。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側離地面13米高處有一個用4塊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這個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邊形,那麼,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壓力將會把這個出入口壓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壓力均勻地分散開了。在四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對力學原理是否具有這樣精準的理解和運用,並有這樣的構造,的確令人費解。】

站在這山一樣的金字塔前,我被它5000年為無情風雨侵蝕卻依然聳立、依然雄偉、依然氣勢逼人的雄姿所深深地感動了,我的意識彷彿回到到了5000年前法老時代。

法老,這個與金字塔緊密聯繫卻又被金字塔所發揚光大了的名字,本身就透出了古老與神秘。

【未解之謎三:保存在金字塔內的動植物死後千年不腐。法老選擇金字塔保存屍體,目的就是以防腐爛。在埃及金字塔內發現一些古代棕相果,與新鮮果沒什麼區別;出土的一些放在木桶里的草,至今還非常翠綠;更奇特的是,發掘出來的一些花朵,其花仍然鮮艷。這些花時隔4000年而鮮美不敗,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對此,有的科學家認為可能有兩個答案::一是把這些東西放入了清潔殺菌和不分解的化學物質中;一是它製造了一種被稱之為「宇宙波」的物質,這種「宇宙波」可以使物質恆久不變。但要從科學角度證明它的奧秘,也許還要經過漫長歲月。】

其實,用我們中國的故事來說,法老就是生活在5000年前、統治一個國度的「王」或是「皇帝」,西方叫做「國王」。就連他死後的歸宿也和中國的皇帝一樣,從其繼位,就開始建築他的陵墓。

【未解之謎四:爬上金字塔頂的人無一生還。古老而誘人的金字塔吸引著許許多多的遊客,不少斗膽的勇士來到塔旁,都想嘗嘗爬上金字塔頂峰的滋味,但至今還沒有一個人能如願以償。凡是不聽勸阻偷偷爬上金字塔頂的人,其結果都是從塔頂上直摔下來,當場粉身碎骨而死亡。從死亡報告得知,每一個死亡者在身體摔落地面之前,就已因頭部重傷而死去,體內每一根骨頭幾乎全部折斷,並且因血肉模糊,其容貌不可辨。根據當地警方紀錄,從1940年以來,至今爬上這座大金塔的整整200人,結果都以跌死告終。爬上金字塔頂,而無一人活著回來,這也算是金字塔的一大奇謎了。】


據專業人員研究,金字塔的建造來自於古王國時代的宗教信仰和統治需要。隨著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的形成,為鞏固政權和王權,「拉」神(太陽神)的崇拜被放大和加強,形成了統治階級推崇的眾神之中至高無上的大神,並與王權的崇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王權的象徵和保護神。而國王被稱為拉之子,更加強化了在宗教意義之下王權的神秘和權威。

太陽是永恆的,王權就是永恆的,作為拉之子的國王當然也是永恆的。

【未解之謎六:奇妙的數字。一是胡夫大金字塔的底角不是60′而是51′,因此每壁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其高度的平方;二是塔高與塔基周長的比就是地球半徑與周長的比,因而用底邊的2倍來除塔高,即可求得圓周率;三是塔高乘以10的9次方等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四是大金字塔在線條、角度等方面的誤差幾乎等於零,在350英尺的長度中,偏差不到0.25英寸;五是上行通道和水平面夾角是26°,而側面與水平面的夾角是52°,恰好是26°的兩倍;六是底邊周長乘以塔高=圓周與半徑的比值;七是塔的重量乘以10的15次方等於地球的重量;八是塔的高乘以10的9次方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九是塔高的平方等於金字塔側面三角形的面積;十是胡夫金字塔底邊長230.36米,為361.31庫比特(埃及度量單位),大約是1年的天數;十一是胡夫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縱平分線延伸至無窮處,正是地球的子午線,這條縱平分線把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分成了兩半,也把尼羅河口三角洲平分;而底面正方形對角線延長,則能將尼羅河口三角洲包括在內;而塔的中心剛好位於各大陸引力的中心。】


躺在這龐大、雄偉、恢宏的金字塔裡面的法老,如果他或是他的升天的靈魂,能夠看到或是感知到今天站在他的陵墓前的人們,竟無視他是否再能「來世」的本意,而僅僅是如此新奇、驚奇、興奮地「到此一游」,不知會有什麼感慨!

我混在那些手拿「長槍短炮」的攝影家們和高舉各種「片機」「手機」的遊客之中,用我的「高傻」數碼相機,近距離地把這5000年前人類歷史上的建築奇蹟寫進了相機的CCD,也同時把這5000年的文化歷史寫進了我頭腦中的CCD。

【在埃及一周的時間,真的很短。我也和其他旅遊者一樣,參觀了埃及的金字塔、神廟、博物館、帝王谷,也遊覽了尼羅河、紅海和古城風土人情。在就要離開這個古老的歷史文明國度時,我不禁在想,這僅僅一周的時間,究竟對古埃及文明了解了多少呢?實地看了這些古老的文化遺址,到底能給我帶來怎樣的觸動呢?這些觸動或是收穫究竟會不會幫助我加深對文明歷史的認識呢?】(此舊圖片翻拍於埃及國家博物館)


【左塞爾階梯金字塔前的神廟遺迹。】


【開羅城一瞥。】


從在埃及所看到的古埃及文明遺址和查到的資料綜合整理一下思路,可以大致知曉其衰落的經過與原因。

【孟菲斯博物館前的人面獅身像。】


到了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亞歷山大的部隊入主埃及,開始了古埃及史上又一個重要時代——托勒密王朝。從此以後,埃及溶入希臘世界。連年的戰爭大大衝擊了埃及的國力,使一度強大的埃及王國日漸衰落,歷經波斯、希臘主宰埃及後,埃及的文化逐漸被外來文明替代,埃及文明漸漸沒落。



【底比斯卡納克神廟大庭內僅存的一根石柱。始建於3900多年前的卡納克神廟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的底比斯,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神廟內有大小20餘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獅身公羊石像等古迹,氣勢宏偉,令人震撼。卡納克神廟是埃及中王國時期及新王國時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 遺址佔據當時底比斯東城的北半部。通過斯芬克斯(見獅身人面像)大道與南面1千米的盧克索相接,那裡另有一座阿蒙神廟。】


一、神王一體化統治解體的影響

古埃及人相信,人世間的一切都來自於神的精心安排,而埃及的王——法老就是人間全知全能的真神,是偉大的太陽神的化身。他的行為是諸神意志的體現,他作出的規定必須無條件地得到執行,否則眾神就不會友善在對待埃及,災難就會降臨。在埃及人看來,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他所希望的就是光明和正義。集神權與王權於一身的法老始終被埃及人認為是神王。而這種宗教體系的形成與穩定,既是古埃及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促進其發展的基礎之一。因此,在這種神王一體的國家裡,統治的合法性來源於人們對於神的信仰。

【底比斯卡納克神廟大門神像。】


【開羅穆罕穆德阿里清真寺,是在1176年用吉薩大金字塔掉下來的石頭建成的。在薩拉丁到穆罕穆德統治期間,該清真寺就是統治者的居所。他的造型是仿造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修建。該清真寺由兩部分組成:祈禱殿和露天廣場。在露天廣場我們能看到漂亮的巴洛克風格的噴泉,在北側還有個鐘樓。這個鐘樓是法國國王飛利浦回贈阿里的禮物。】


一個國家的權力系統包括神權、王權、族權、民權等若干組成部分,這些權力一旦失去平衡,國家內部就會發生衝突,人們對於人間的神——王的信仰就會發生動搖。強盛時期獲利的貴族和地方官員,不斷鞏固了他們自己的權威,國王的權力被分散弱化了。但法老的最高權力被分散弱化的過程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發生的,直到法老與貴族、地方官員集團在國家權力系統的天平上失去平衡之後,法老失去了對國家經濟生活的絕對控制,使得這一比較明顯的埃及文明特徵分崩離析。作為一個國家政權,不能控制農業和手工業的大部分生產資料和成果儲備,失去了對這些產品的有效分配權;同時還要承擔支付國家運轉的開支和荒年的救濟,災難性的結果——政權的更替或滅亡就必然到來了。

【盧克索神廟,距卡爾納克神廟三公里,是阿蒙神在奧貝多祭典時在尼羅河畔的行宮。神殿門前可看見一小段「公羊之路」的遺迹,路旁滿是羊頭的雕刻。神廟的大部分工程是由第十八朝法老阿蒙諾菲斯三世完成的,後來的拉美西斯二世又增建了大門和庭院,並在門口豎立了六尊他的塑像,現存三尊,和巨大的方尖碑一同聳立在神廟前】


自然災害通常會加劇國內矛盾,因而也是促使埃及法老走下神壇的重要原因。在古王國的最後一位法老佩皮二世執政期間,尼羅河經歷了一系列洪水不足造成的饑荒,甚至造成連埃及的巨大糧倉都無法賑濟。飢餓蹂躪了埃及幾十年上百年,地方貴族都在竭力維持自身利益和秩序,加劇了貴族之間的紛爭和國家整體經濟利益的下滑,內亂又導致國家治理體系趨於崩潰。

【盧克索神廟的廊柱殿,它由4x8根廊柱支撐。其浮雕顯示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底比斯的眾神前以及他的加冕。】


比如修建金字塔、神廟等巨大工程,耗費了古埃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本來經濟就不足儲備不足的國家財政陷入困境,這也加速了古埃及的衰敗進程。

【底比斯卡納克神廟中拉美西斯二世同他的妻子的塑像。】


然而,在古埃及,卻沒有產生出這種變革的力量來衝擊古老的神王體制。相反,在外部族群不斷攻擊下,古埃及人不僅沒有走上變革自新的道路,反而使諸如國王與貴族集團之間、國王與祭司集團之間、上下埃及之間等各種內部矛盾更加激化,從而喪失了振興和復興自身文明的可能性,走向了不可逆轉的衰敗。

【開羅著名的哈利利市場。】


外族侵入,是導致古埃及文明徹底衰亡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來自外部族群的挑戰,古埃及人有可能還可以按部就班地發展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明模式。然而,這一進程於公元前二十世紀以後就被持續不斷的外患所打破。被埃及人稱為「外國統治者」的喜克索斯人從巴勒斯坦大舉南下,定居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東部地區。到了公元前17世紀中葉,喜克索斯人開始謀求對三角洲地區的統治權,並最終獲得了成功。從此,入侵者從東部、西部和海上不斷侵入古埃及,公元前525年,波斯軍隊征服了古埃及。

【盧克索神廟石頭牆壁上雕刻的壁畫。】


但馬其頓人、羅馬人顯然是不一樣了。他們繼承了古希臘文明的靈魂,而古希臘文明的前身正是古埃及文明本身,他們把古埃及人心目中不可測度的神變成了「功力無比」的人間英雄,從而實現了從神學向人學的轉換。公元前332年之後,古埃及處於馬其頓人的統治之下。之後是羅馬人,從公元前30年開始對埃及實行直接統治。他們帶來了與古埃及不一樣的文明模式,他們是真正的文化入侵者。

【盧克索神廟裡的方尖碑。1836年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將同樣的一根方尖塔送給了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今天這根盧克索方尖塔位於巴黎協和廣場。】



有兩個不同的重要原因:

一是政權統治順利地從「神權」過渡到了「王治」下的「人權」時代,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底比斯卡納克神廟通向盧克索神廟的壯觀公羊大道。】


然而不同的是,殷、周之際是中國社會從神權時代走向王權主導下的「人權」時代的重大轉折時期。牧野之戰,使偏處一隅的小邦周國竟然推翻了盛行「天命」思想的商王朝。對此西周初年統治集團中地位僅次於周公的人物召公奭對於王朝更替中「天命靡常」的殘酷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對周公說出了一句淺顯而又無比深刻的話:「天不可信。」因而,如何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轍,成為周初政治家面前的重大課題。

【卡納克神廟的彩繪雕刻石柱林。】


【開羅大街上活潑漂亮的女孩兒。】

在中國歷史上,人的價值第一次從理論上得到論證,施政思想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人祭、人殉逐步退出歷史,這無疑是一次中國文化史上質的飛躍。德對人的要求幾乎是無限的,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形成了一種新的宗教觀念。「德」的狀況如何,成了天人關係之間的一個標準與規範。「德」潛藏於人心,是人的理想品格的代表。周人將「德」神聖化,「德」成了天人關係的媒介,甚至等同於天人之間的階梯。 【盧克索神廟和裡面的方尖碑。】


【底比斯卡納克神廟石頭牆壁上雕刻的壁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 的精彩文章:

我能做的,只是保持微笑

TAG:美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