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園之艾葉
艾葉的由來
趣味小故事
艾為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河南稱「北艾」,浙江、寧波一帶稱「海艾」,北方也有叫「苦艾」的,但是「艾蒿」是盡人皆知的名字。艾可入葯,而以湖北蘄州的「蘄艾」為上品,葯書上稱為「艾葉」。早在梁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曾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懸門戶上,以祛毒氣」。原來,艾草能避邪祛毒,人們對它有個美好的寄託。醫書記載,「艾葉苦溫,暖子這宮,散寒逐濕調經用,能理血氣,可安胎,又有止痛之用。」現代醫學認為它是一種芳香化濁藥物,含有辛味軟性樹脂、揮發性精油、鞣酸、菊糖、氯化鉀和維生素B、維生素C等。此外,也有人用艾草治頭痛、牙痛、胃痛等,都有一定效果。針灸療法中的灸,就是把艾草切碎,用紙捲成條條,點燃後以草熏灼穴位 。這是頗受人歡迎的一種醫療方法。
性味歸經
苦、辛,溫。
歸肝、脾、腎經。
功 效
溫經止血,
散寒止痛。
應 用
1. 用於出血之證。艾葉能溫經止血,主要用於虛寒性的出血病證,對婦女崩漏下血尤為適宜。常炒炭用,並可與阿膠、地黃等葯配伍,如膠艾湯。至於血熱妄行的衄血、咯血,也可用鮮艾葉配合涼血止血的鮮生地、鮮側柏葉、鮮荷葉同用,即四生丸。2.用於下焦虛寒,腹中冷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以及帶下等證。本品生用能溫通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常配合當歸、香附等同用。
此外,本品煎湯外洗,可治皮膚濕疹瘙癢;將艾絨製成艾條、艾柱等,用以燒灸,能使熱氣內注,具有溫煦氣血、透達經絡的作用 。
——摘自《中藥學》凌一揆主編
臨床應用
治足癬:艾葉、劉寄奴、蒜秸(除去可食的蒜頭剩餘的為蒜秸)各200克,加清水2500毫升,浸泡後,煎10~15 分鐘,過濾取藥液洗腳,每天1次,每次20~30分鐘。5 次為1個療程,每劑葯可用4~5 次。
治腹瀉:將乾淨的艾葉少許,用嘴嚼碎後服下,用溫開水沖服。於早、晚各服1次,一般病情較輕者,當天便可好轉,病情較重者,連服2~3天亦可痊癒。
——選自《艾葉藥用小方》范瑛
【新媒體編輯:魏小宇/楊玉潔】
【審核:段翔宇】
TAG:博醫覽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