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熱窩,熄滅了的火藥桶
到了今天,薩拉熱窩不再需要瓦爾特的保護,波黑也早已不是那個「火藥桶」。厚重歷史寫就的城市,正在煥發新生。
圖文 | Richard 編輯 | KK
轉載自:客運棧
(ID:lifehotel)
#2017年11月28日,中國波黑兩國外長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波黑部長會議互免持普通護照者簽證協定》。協定生效後,波黑將成為第二個對中國實行全面免簽的歐洲國家。
(第一個是塞爾維亞)
小眾出行迷們,免簽的腳步越來越近,行程可以做起來了~
我們在GPS顯示離薩拉熱窩市中心還有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停下車,路旁那個半露天餐廳看起來簡陋不堪,但香噴噴的烤雞和熱茶足可以讓人忽略環境。就在我們飽餐後準備繼續趕路時,路對面兩個攤販熱情地招呼我們過去看看。
這段地廣人稀的鄉村區域足夠讓他們將各種稀奇古怪的商品隨意鋪陳:從土陶的燉鍋到製作還算精美的馬鞍,毫無章法地擺在一起。他們或許知道遊客不會對那些東西有興趣,於是開始賣力推銷掛在繩子上的商品——那些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整張獸皮:巨大的棕色馬皮、光澤閃爍的黑色小牛皮以及細緻柔軟的綿羊皮。
我想弄清楚那張棕色帶長毛的皮革屬於什麼動物,但語言不通讓這無法實現,攤販又是比劃又是寫寫畫畫,他先是拍拍胸脯,做個持槍射擊的手勢,接著指向高處,另一個人配合地在旁邊仰起脖子嗷嗷地叫了幾聲。我這才明白,這是一張狼皮,是他親自從山上獵來的。我們最終沒敢購買這來路不明的獵物,但這個槍手活靈活現的表情卻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馬上要抵達的薩拉熱窩,也是因為另一位槍手而出名的。
#市郊的美景
被小人物改變的歷史
這裡的另一位槍手名叫加費格里?普林西普,如果冷不丁提起這個名字,多數人恐怕會一臉茫然地表示不知道是誰,但他干過的事情在全世界卻是盡人皆知的。
#加費格里?普林西普(歷史照片)
1914年6月28日,埋伏在拉丁橋的這位尚不足20歲的青年,拔槍朝奧匈帝國大公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婭射擊,後者當場斃命。這便是我們早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學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一戰由此爆發,普林西普自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正是他的這一行為,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軌跡。
#1914年6月28日,謀殺菲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被捕(歷史照片)
當我使勁回想這段歷史的時候,正是在當年事件發生地——拉丁橋上。沒錯,多數到訪這個城市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趕赴這座橋,然後帶著一種歷史參與感在橋上走兩個來回,尋覓一番。事實上,做上述事情的時候並沒有絲毫感觸,至少對於我是如此。這是一座太過普通的石頭橋了,單看外形,他甚至不如同一條河上不遠處的其他橋更賞心悅目地融入背後的風景。
#拉丁橋
橋下四個圓拱,帶奧斯曼風格的橋墩組合在一起,河水靜靜流淌。橋面經過重修,平整的地面、金屬扶欄,顯然早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此時並非旅遊季節,多數經過此地的都是本地人,他們似乎早已忘記或者忽略掉這裡重要的歷史意義,而只是將它當成一座橋,有人步行、有人騎車,獨自或三三兩兩地快速通過。
橋的背後不遠處是不滿綠色的山脈,紅頂房子順著山坡自低向高延伸,在傍晚的夕陽下呈現讓人舒適的色調。我沉浸在風景中,忘記了沉重的歷史。
也許薩拉熱窩不希望人們轉瞬便沉浸在風景中,忘記了沉重的歷史。於是在橋頭建起一座博物館,讓人們對於這個城市及這座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1878-1918博物館,光聽名字,它所記錄的歷史年代便已經很清楚了。
#1878-1918博物館(孔寒冰攝)
如果不是掛著招牌及窗上貼著的老照片,這裡更像是一處普通的民居建築樓而不是博物館,而作為博物館,它顯得過於寒酸。大塊掉落的牆面讓其看起來像是一位白癜風患者,若干子彈孔分布在牆面上,那是拜波黑戰爭所賜。走進博物館,一間展示便是它的全部,只含有一間展室,簡單的圖片陳列,簡單的說明性文字,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這簡單與簡陋間展開。
「他不過是個走投無路的流氓無產者罷了。」
我在普林西普被捕的黑白照片前仔細看下面的說明文字時,後面陪一位遊客一起,導語模樣的當地人用英語為他介紹。這樣的介紹與之前他「民族英雄」的標籤有很大差別,這勾起我的好奇,便湊到他們跟前偷聽。
「在整個歐洲,關於他的爭論從未停止,有些人認為普林西普是改變世界的英雄,有人則把他當恐怖分子。在我看來,他很極端,衝動,並且有些瘋狂……」這位導遊的講述中立又不乏個人觀點。而關於博物館和這座橋本身,也一直處於兩種觀點的博弈中。
普林西普的紀念碑也經歷了數次懸掛和取消的過程,直到2007年,波黑戰爭之後,重修後的博物館重新開放。紀念碑也再一次被重新懸掛,不過這一次,它用一種更為特別的形式:在博物館外牆旁的地下,特別摹制兩隻腳印。
它象徵著普林西普當年的足跡,在旁邊的牆上一塊不太顯眼的紀念碑上寫道:1914年6月28日,加費格里?普林西普在此以射擊表達國民對暴政的反抗和謀求自由的意願。」民族英雄的字眼不在,只是客觀平和地記錄事件而已。
為什麼不看些輕鬆的?
相比近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另一個發生在薩拉熱窩的戰爭則讓更多人記憶猶新,1994年至1995年,持續三年的波黑戰爭最終蔓延至薩拉熱窩,持續數十天的炮擊和巷戰讓城市的滿目瘡痍,隨處可見的傷痕纍纍甚至持續至今。在橫貫城市、寬敞而筆直的波斯尼亞大街兩旁,建於社會主義時期的混凝土高層建築比鄰而立。只要稍稍留神,便可以看到那些外牆上的槍眼和被彈片崩掉的牆壁,一些廢墟就在其間——被炮彈整個摧毀的建築有的至今還依然獨立。
在去戰爭博物館的路上,我幸運地遇到一位會說英語的司機,他便義務充當起我的臨時導遊,不時講著路過地段發生的事情。在某個如今顏色鮮艷,裝修一新的國際連鎖五星級酒店跟前,他說:「當年這裡是附近的制高點,狙擊手就埋伏在樓頂,對過往敵軍,甚至平民進行射殺。」我循著方向看去,明黃色的外牆和頂部反光的彩色玻璃營造出國際大都市的感覺,和昔日戰爭完全扯不上關係。
戰爭博物館用巨大的「Closed」標牌將我拒之門外,讓我想詳細了解這段歷史的念頭被阻斷。
「為什麼不去看些輕鬆的?那才是今天波斯尼亞人的真實生活。」是啊!為什麼不?我恍然大悟地接受司機先生的建議,繼續坐他的車返回市中心。
沿著波斯尼亞大街往回走了好長一段,隨著從某個路口拐彎,便進入中心城區。從這裡開始,剛才呆板、無趣的街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優雅華麗的傳統歐式建築和衣著時髦的路人。
「這才彷彿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歐洲。」我跟司機表達觀點,他連連點頭表示認同。雖然遭受了炮火的洗禮,但幸運的是,大部分損毀都發生在波斯尼亞大街,而這裡以及更為歷史悠久的老城區並未受到太多的破壞,所以這裡看起來讓人賞心悅目許多。
巴洛克風格的柱廊、內飾華麗的天主教堂以及位於古老建築中但摩登氣息濃郁的百貨公司讓這條長長的街道有了大都市的時髦氣息。我沉浸在這樣的氣息中,隨著周末逐漸聚集的人群一起朝城市最熱鬧的地方走去。
突然間發現,之前的景象並不是城市的全部。隨著進入老城,濃郁的阿拉伯風情佔據了主流。眼下的街道變得更窄,腳下的磚石地面也時有坑窪,並不如光彩的柏油馬路光滑,但腳踩在上面,卻更能感到歲月感。
兩旁的烤肉店、土耳其手工藝品作坊和帶尖尖宣禮塔的清真寺和拱頂浴池讓人恍然進入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我這才意識到,我此時已經進入有五百多年歷史的老城,它建於奧斯曼統治時期,比之前經過的奧匈時期中心城區要古老許多。當地人顯然更偏愛這裡,這從摩肩接踵的人流和那些坐滿人的露天座位便可得知。
夜幕降臨的時候,更多的人聚集在這裡,他們的眼睛盯緊一塊塊餐廳、商店中的大屏幕,那裡正在轉播一場波黑出戰的足球賽,在這個古老的地方,時髦的年輕人隨著比賽的進展歡呼咆哮,厚重的歷史、憂傷的戰爭回憶,此時統統被拋諸腦後。
行走者語
簽證:波黑即將正式對中國護照持有者實行全面免簽政策,只需往返機票,你便可以隨時暢行波黑。更多最新信息可登陸波黑駐華使館了解詳情http://www.bhembassychina.com/cn/requirements.php。
餐飲:由於曾經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多年,薩拉熱窩的飲食深受前者的影響。在古城中,隨處可見各種土耳其飲食:烤肉、水煙、土耳其咖啡,它們的味道都非常正宗。
貨幣:波黑的官方貨幣為「可兌換馬克」,讀作kuna,英文縮寫為KM,1KM可兌換0.5歐元。
來源|南都周刊
END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