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中的《長恨歌》在寫什麼?
電影《妖貓傳》中,癲狂詩人白居易與倭國僧人空海一同尋找貴妃之死的真相,在前朝被埋沒的歷史真相一步步揭曉的同時,他對耗盡自己心血的鴻篇巨製《長恨歌》的文學價值產生巨大的猶疑,因為詩歌中宣揚的至死靡它的愛情偉業,可能與他們的發現格格不入,歷史,並沒有詩人想當然的那樣溫情脈脈。
安史之亂,是盛唐乃至整個古代中國的重大轉折節點,這個轉折是如此的鋒利、迅疾,讓局內人還來不及欣賞在巔峰日出中閃射出的輝光流彩,就被一掌推落山巔,滿面塵土的結束了民族的青春歲月,極樂盛宴的幻境破滅後,唯現白茫茫的累累白骨。
這場慘烈變亂後,唐朝憑藉其前期的豐厚積累,還延續了一百多年的蹉跎生命,但是就像一束矗立在焦土上的花朵,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失控的藩鎮割據與土地兼并,加速了王朝的枯萎。國運的轉向,甚至使一代詩風也受此影響:上承秦漢血脈、雄渾敞開的盛唐氣象逐漸消散,從中唐到晚唐,及至後來的宋元,華夏民族的詩人變得縝密、細膩、內省,中國詩歌從安史之亂後步入了成熟謹慎的中年時光。
電影《妖貓傳》中,癲狂詩人白居易與倭國僧人空海一同尋找貴妃之死的真相,在前朝被埋沒的歷史真相一步步揭曉的同時,他對耗盡自己心血的鴻篇巨製《長恨歌》的文學價值產生巨大的猶疑,因為詩歌中宣揚的至死靡它的愛情偉業,可能與他們的發現格格不入,歷史,並沒有詩人想當然的那樣溫情脈脈。
作為盛唐象徵的楊貴妃,她的死,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以陳玄禮為代表武臣集團的對長期作為實權派的楊家極度不滿。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正好需要處於風口浪尖的楊家來承擔責任。作為楊家的核心,殺死貴妃具有重大的意義。貴妃是怎麼死的這一過程,對於安史之亂的叛軍來說並不重要。叛軍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用摧毀肉體的方式,消滅實權派楊家的勢力。
電影中有白龍一角,他有著白居易和玄宗的影子,他深愛著貴妃,甚至甘願化身妖貓,他迫切地關心著貴妃的死亡方式——如果貴妃死於王臣之間策劃而出的陰謀,而不像流傳的那樣自願為帝國和愛情獻身,那麼將是不可忍受的。
根據電影給我們的啟示,當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歷史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至少兩個人來說,貴妃之死的過程也是異常的重要。
其一就是玄宗皇帝:根據我們民族更久遠的經驗,如果是為了在變亂之中保全皇權,犧牲一個外戚的女人,換得軍心安穩,這在被「紅顏禍水」所灌水的中國歷史上也並非是什麼千夫所指的行為,反而更可能是值得褒獎之事。對於熱愛自比漢皇的唐朝統治者,西漢為了維護其政權安穩,遠嫁昭君和斬殺鉤弋夫人的場景彷彿還歷歷在目。值得玩味的是,根據無論是《舊唐書》還是《資治通鑒·唐記》的記載,貴妃與皇帝是天造地設的絕佳組合,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理想(《舊唐書》:「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但同時,歷史又記載著貴妃被皇帝賜死,皇帝即使不太情願,但是似乎也沒有做過多的猶疑(《舊唐書·楊貴妃傳》:「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得已,與妃決,遂縊死於佛室。」),在這種自相矛盾的歷史的敘述中,處於變亂中的玄宗皇帝究竟還保存著多少的權威與自由意志?是親自參與制造了這場血腥的愛情悲劇,還是被挾持而發出命令?——答案就在於貴妃的死法上;
其二便是白居易;如果貴妃之死的責任不像流傳的那般與皇帝無關,那麼《長恨歌》中所歌頌的愛情讚歌就是一塊政治陰謀的遮羞布。這樣一來,白居易創作的《長恨歌》實際上就淪為了天大的笑話,這是這位至情至性的詩人所不願看到的。
玄宗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今已經無從得知,但是今天我們還能讀到《長恨歌》,這一千古名篇到底在寫什麼呢?現實中的白居易是如何認知並平衡《長恨歌》中的愛情與陰謀呢?
在著名的《與元九書》中,白居易提到自己的詩歌有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這四類詩的分類標準分別是以諷喻時事為主的「諷喻詩」、以吟詠閑情為主的閑適詩、以獨抒胸臆為主的感傷詩,最後還有雜律詩,這是一類特別重視聲律的詩歌(《與元九書》——「自拾遺以來,凡所適、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訖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喻詩。又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又有五言、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至兩韻者四百餘首,謂之雜律詩。」)
前三類可以說是創作的三類主題,後一類是一種特殊體裁。從題材來看,《長恨歌》明顯不屬於「閑適詩」一類,那麼是屬於「諷喻詩」還是「感傷詩」呢?這個問題,則需要回到白居易對「諷喻詩」與「感傷詩」的定義上來。《長恨歌》開篇首句便是「漢皇重色思傾國」。雖然唐朝的言論自由在古代歷史上是相對排前,比如杜甫在「三吏三別」中公開批評朝廷的徵兵制度與行政的無能,李白敢於對實權派的高力士進行嘲弄,但是拿先皇本人的不堪往事進行紙上演練畢竟不是什麼討當局者開心的行為。皇帝因為「重色」而置整個國家於不顧,開篇似乎就要確立詩歌的批判指向,這種批判一來就指向最高統治者。確立了批判的指向後,讀者發現,白居易似乎又忘了自己是在寫一首批判詩,而開始旋轉起了他的生花妙筆,用力地鋪陳皇室戀愛的種種絢爛場景。於是,我們便看到了那些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等等不一而足。
直到那場震天撼地的兵變到來:「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以《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為代表的正史中,被逼迫的皇帝無奈地賜死了貴妃,那個曾被李白戲弄的高力士,還再次不幸成為這場殘酷自決的督查官,而被後人記罵。與正史略微不同,在《長恨歌》字句間,貴妃似乎是血濺於亂軍的刀下,因為「君王掩面救不得」,當皇帝想挽救貴妃生命之時,她已然香消玉殞於刀光血影之中。
巧合的是,在唐代其他詩人筆下,貴妃之死似乎也與正史略有出入,如杜甫《哀江頭》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賈島《馬嵬》中:「一自上皇惆悵後,至今來往馬蹄腥。」、杜牧《華清宮三十韻》:「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等等,這些詩歌中提到「血污」、「血腥」等等辭彙,似乎喻示著貴妃之死比正史上記載的自縊而亡更加不堪——而是死於亂刀之下,甚至連皇帝本人都差點小命不保。這對於中央集權制度還不夠發達的唐代,皇帝被權貴們要挾,這種事並非不可能發生。
《長恨歌》的後半段,歷來被譽為是該詩的升華。白居易使得血污遊魂重煥光彩,重生為風姿綽約的曼妙仙子,被辛勤求索的臨邛道士所覓見,從而使得這段愛情故事得以繼續開展。俞平伯先生曾經對「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這些詩句進行過推敲——也許兵變中的死者另有其人,貴妃本人逃過一劫並沒有隕落,在混亂之際被藏進了馬嵬的道觀,成為了一位道姑,於是才有後來道士們的苦苦尋覓,才有貴妃的「死而復生」。歷史上,白居易當過秘書省校書郎,憑藉其優異的文學才能,受到當朝皇帝的賞識,他在宮中任文書要職,必定知道很多宮廷的秘事,也許他在《長恨歌》中用委婉的方式來複述貴妃假死這一少有人知的歷史真相。
不管怎麼說,這種缺乏實證的臆測並不能真正的還原歷史真相,在那場變亂中,貴妃即使沒有死於刀下而逃過一劫,她也死在了歷史之中,美人之姿和盛唐氣象一同煙消雲散,這種沉痛的歷史教訓不可能不警醒著中唐的後繼者們。白居易在《長恨歌》開篇中批判玄宗皇帝「重色」,沉醉於美人與宴樂之中,而忽略了政治的潛在動向,導致國家遭遇重大危機;但頗為矛盾的是,白居易又在《長恨歌》的後半部分挖掘這種「色」背後所承載的忠貞愛情,讚賞皇帝的對愛情的執著。因此,在許多心憂天下的知識分子看來,這種顛倒主次的愛情讚歌是作為諷喻詩的《長恨歌》的巨大遺憾。如張邦基在《墨庄漫錄》中將《長恨歌》與元稹的《連昌宮詞》作比較,認為《長恨歌》在炫耀「荒淫」,對於歷史的教訓沒有提出任何有力的反思,用愛情的幌子將歷史的悲劇輕而易舉地掩蓋,失去了諷喻該有的力量。
不過,根據白居易的四分法,如果將《長恨歌》歸入「感傷詩」一類,那麼這首千古名詩就無需承載「文以載道」的沉重責任,而變成了白居易借歷史典故所進行的獨抒胸臆,諷喻變成了「外殼」,讚美愛情才是白居易的目的。在電影中,也同樣如此,白居易明知真相殘酷,卻要用一個假的故事呈現表現人間真情。在這亦真亦幻之間,藏著空海和尚的苦苦追尋的「無上密」,也藏著白鶴少年的赤膽忠心,更藏著白居易對盛唐光彩的嚮往。
白居易用《長恨歌》復活了貴妃,復活了極樂之宴,復活了盛唐的雕樑畫棟,也並長安的萬家燈火。
附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