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你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你用餐時是先吃飯還是先夾菜?

你在睡前為什麼老想吃東西?

……

在這些問題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那就是——習慣。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杜克大學在2006年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結果顯示:人每天有40%的行為,都是習慣的結果。

可見,習慣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軌跡。

查爾斯·都希格,《紐約時報》的商業調查記者,花費了幾年時間收集有關「習慣」的資料,並撰寫了這本《習慣的力量》。

這本書介紹了習慣的運行機制、如何改變舊有的習慣,以及個人、組織、社會,如何運用習慣來進行蛻變。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習慣的力量》

看到書名,你的第一反應或許是:又一本勵志「雞血」!它的標籤無外乎成功學、勵志學、心靈雞湯一類。然而翻開這本書,你的注意力就會被深深吸引。

相比於口號式的成功學書籍,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實際,甚至引人入勝。

查爾斯詳細列舉了數十個實驗、案例,來全方位說明習慣這件事。

我們可以了解到習慣的機理,也就是「習慣迴路」:

習慣,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三個環節組成。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吸煙」的習慣迴路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習慣疲倦時吃糖。那麼,這裡的暗示是「疲倦」,它就像是一個按鈕,觸發了你的「慣常行為」——吃糖。得到的獎賞就是吃糖後的滿足。

你每次吃糖,都會有一種滿足感;於是你每次疲倦,都有對甜蜜的渴望,都會去吃糖——這驅使你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

大腦其實是個「滑頭」,如果你養成了某種習慣,那麼在進行慣常行為時,它就不再費力氣思考,於是你的諸多行為,就形成為自動化的流程。

我們不能徹底消除習慣,卻可以通過改變「慣常行為」,來改變習慣。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本書作者查爾斯·都希格

比如就吃糖這件事來說,「暗示」和「獎賞」不用去改變,只要改變吃糖這個慣常行為,就能改變整個習慣的性質。

過多糖分攝入,會影響身體健康,我們可不可以將它換成其他行為,也能得到同樣的「獎賞」呢?

比如,試著將「吃糖」,改成吃水果、冥想或者運動,也能達到消除疲憊、內心滿足的目的。

每當「暗示」來臨,也就是你疲憊時,就去冥想、運動,或把糖換成水果,只要能得到與吃糖同樣的滿足感,逐漸就會形成新的習慣,嗜糖的壞習慣,就這樣被健康的習慣替代了。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比如在19世紀初,美國的「白速得」牙膏,加入了一種清新刺激的物質,讓人每次刷牙後都能感到牙齦涼絲絲。

久而久之,人們對這種涼絲絲的感覺,有了一種渴求和滿足,於是才形成了刷牙的習慣。

在此之前,牙膏成分沒有這種刺激感,只有7%的美國人備有牙膏。而「白速得」利用習慣機理,讓刷牙成了一種習慣。10年後,習慣用牙膏的人,攀升到了65%!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刷牙」的習慣迴路

這本「習慣說明書」,讓我們全方位了解了關於習慣的諸多理論。而更讓人讚賞的則是,作者身為媒體人的專業素養。

他採訪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實驗和案例,對每一個數字、每一個細節,都要求真實。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他也要多方搜集資料,甚至親自拜訪多位當事人。

而查爾斯本人,也是一位優秀的記者。他在世界名校耶魯、哈佛取得過學位,任職於《紐約時報》,發表過多篇具有影響力的報道,還曾獲得過新聞人的最高榮譽——普利策新聞獎。

因此,你可以將這本書,當做勵志「雞血」,可以將它當成「習慣」的說明書,也可以將它當成是神經學、心理學、醫學、新聞學、歷史、宗教知識的百科全書。

真的不是「雞血」:被名字耽誤的這本書,幫你了解「習慣那些事」

本書作者查爾斯·都希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杯咖啡讀好書 的精彩文章:

出名不必趁早:她76歲畫畫,80歲轟動美國,100歲仍有少女感

TAG:半杯咖啡讀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