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心得 |康熙的煩惱

中國歷史心得 |康熙的煩惱

作為千古一帝,康熙在位61年施政可圈可點,文治武功得到後世尊重和認可。然而,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四大任務上,唯獨齊家這一條留有重大遺憾,兩廢太子和九子奪嫡成為康熙晚年難以癒合的傷痛。一位除權臣、平三藩、復台灣、剿噶爾丹的硬漢,為什麼連家事都料理不好呢?

1.家事雖小,難在骨肉相連。但凡大家族大家庭都有家規,更何況是皇家。理論上講,用家規家法都可以約束好子女,實在不行,作為皇帝還可以動用國法來駕馭。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落在實踐中情況就沒那麼簡單。因為皇帝首先是個人,是個父親,站在江山傳承的角度也要兼顧到骨肉親情。作為皇帝,越是講親情,就越容易被情感奴役,管不住兒子們,這就是主要原因。

首先,就太子胤礽而言,是原配初戀赫舍里難產臨終所託,即便有悖逆之心,康熙還是不忍心完全拋棄。愛屋及烏能夠做到他這樣,實在不容易,可見玄燁也是個情種。

其次,面對九子奪嫡,康熙雖然異常痛心和憤怒,但採取的手段比較溫和,無非是削權或是圈禁,不像接班人雍正搞人身迫害。所以後世有人猜測,圈起來可能是最好的保護措施,可見康熙愛子之心。

再次,為了不讓奪嫡之爭演變成更加殘酷的父子情仇,康熙想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採取遺詔立儲,確定接班人。這個辦法的最大問題,就是康熙沒有親筆寫詔書,從而讓人覺得有貓膩。後來,雍正把遺詔制度發揚為秘密建儲,更具科學性。

2.國事雖大,易在有法可依。管理國家,康熙同樣操碎了心,但是相對於調教兒子們而言,他應該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而且,精力十分充沛,時不時南巡或者親征。跟雍正這個關在皇宮裡的勞動模範比,康熙顯然更接地氣。無論是南巡還是親征,康熙離開京城都比較放心,他不是不擔心沒人篡政,而是很放心國家機器會正常運轉。

一方面,大清律法日臻完善。雖然大清律例到乾隆年間才作為基本法典正式刊布,但從順治元年已經開始編纂,傳至康熙朝時,已經比較成熟,算得上有法可依,同時,也得到統治階級和社會各階層的基本認同。

另一方面,朝廷中樞人才輩出。康熙年間政治清明,出了很多人才,尤其是出了陳廷敬、李光地、張英這樣的漢人能臣干臣,對整個朝廷中樞影響深遠。作為實際執法者,這些中樞權力人物,做出了好榜樣,基本做到了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家事國事天下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康熙的煩惱,不光來源於兒子,更來源於後宮,還有外戚。把女人和外戚攪和起來,影視劇里演得最多的,就是太子與索額圖、胤禔與明珠兄妹,二月河的小說更是濃妝重抹寫得十分傳神。於是,家事跟國事天下事就完全扯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第一,外戚干預家事,實際私藏禍心。本來家家都有難念的經,自己都擺不平,親戚們參與只會更加添亂。比如兩口子吵架,無論哪方親戚進來拉偏架,只會讓矛盾越積越深。外戚們干預家事,本來就是想拉偏架,希望皇帝對自己這邊押寶的皇子高看一眼。皇帝還正值壯年,最忌諱這個,明擺著沒指望皇帝當萬歲。康熙是個明君,對付小人他一點都不糊塗,所以,索額圖處死、明珠失勢是必然的。

第二,後宮亂成一團,只因缺個正主。皇后是後宮之主,是幫助皇帝打理後院和私生活的,地位作用還比較重要。但所有影視劇中,對康熙朝的皇后涉及很少,原因很簡單,就是後宮長期沒有皇后。第一位皇后就是發小兼初戀赫舍里,可惜康熙十三年(1674年)因難產去世;第二位皇后是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鈕祜祿氏,康熙十六年秋天才上任,不到半年也去世;第三位皇后是佟國維的女兒,運氣更差,康熙二十八年當了一天就去世,從此,康熙就不再立後。這個位置空著,就會有人時常惦記,有兒子沒兒子的妃嬪們都希望上位,這樣皇帝百年之後,至少可以撈個太后來當。於是,女人間的爭風吃醋自然少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避暑山莊御制詩中的君王觀
康熙大帝吃莜麵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