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白話文(一)

《黃帝內經》白話文(一)

蘇奎源、王霽軒 監製

彌勒內院看門人作者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道家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辦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慾,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凈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與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麽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

歧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髮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髮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髮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髮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髮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髮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髮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髮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以竭。所以髮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變枯竭了。

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

歧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致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穿著裝飾普通紋採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益衰憊,精神不益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

五臟相剋圖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陳,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開頭髮,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髮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夏季的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要使精神之英華適應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心臟,使提供給秋收之主的條件不足,到秋天容易發生瘧疾,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人應早睡早起,和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傷及肺臟,使提供給冬藏之氣的條件不足,冬天就要發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時節,水寒成冰,大地龜裂,人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妄事操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安靜自若,好象有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東西,把他密藏起來一樣;要守避寒冷,求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地損失,這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違逆了冬令的閉藏之氣,就要損傷腎臟,使提供給春生之氣的條件不足,春天就會發生痿厥之疾。

天氣,是清凈光明的,蘊藏其德,運行不止,由於天不暴露自己的的光明德澤,所以永遠保持他內蘊的力量而不會下泄。如果天氣陰霾晦暗,就會出現日月昏暗,陰霾邪氣侵害山川,陽氣閉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雲霧瀰漫,日色無光,相應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氣不交,萬物的生命就不能綿延。生命不能綿延,自然界高大的樹木也會死亡。惡劣的氣候發作,風雨無時,雨露當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潤,生機鬱塞,茂盛的禾苗也會枯槁不榮。賊風頻頻而至,暴雨不時而作,天地四時的變化失去了秩序,違背了正常的規律,致使萬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聖人能適應自然變化,注重養生之道,所以身無大病,因不背離自然萬物皈發展規律,而生機不會竭絕。

違逆了春生之氣,少陽就不會生髮,以致肝氣內郁而發生病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就不能盛長,以致心氣內虛。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陽就不能收斂,以致肺熱葉焦而脹滿。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就不能潛藏,以致腎氣不蓄,出現注瀉等疾病。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就會戕伐生命力,破壞真元之氣。因此,陰陽四時是萬物的終結,是盛衰存亡的根本,違逆了它,就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發生重病,這樣便可謂懂得了養生之道。

對於養生之道,聖人能夠加以實行,愚人則時常有所違背。

順從陰陽的消長,就能生存,違逆了就會死亡。順從了它,就會正常,違逆了它,就會乖亂。相反,如背道而行,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格拒。所以聖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髮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天氣衍生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麽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蒼天之氣清凈,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就會陽氣固密,雖有賊風邪氣,也不能加害於人,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果。所以聖人能夠專心致志,順應天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如果違逆了適應天氣的原則,就會內使九竅不通,外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不固,這是由於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稱為自傷,陽氣會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身的陽氣,如象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假若陽氣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因太陽的光明普照而顯現出來,而人的陽氣也應在上在外,並起到保護身體,抵禦外邪的作用。

由於寒,陽氣應如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於體內。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因於暑,則汗多煩躁,喝喝而喘,安靜時多言多語。若身體發高熱,則象碳火燒灼一樣,一經出汗,熱邪就能散去。因於濕,頭部象有物蒙裹一樣沉重。若濕熱相兼而不得排除,則傷害大小諸筋,而出現短縮或弛縱,短縮的造成拘攣,弛縱的造成痿弱。由於風,可致浮腫。以上四種邪氣維繫纏綿不離,相互更代傷人,就會使陽氣傾竭。

在人體煩勞過度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是陰精逐漸耗竭。如此多次重複,陽愈盛而陰愈虧,到夏季暑熱之時,便易使人發生煎厥病,發作的時候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混亂之時就象都城崩毀,急流奔瀉一樣不可收拾。

人的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生而淤積於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薄厥。若傷及諸筋,使筋弛縱不收,而不能隨意運動。經常半身出汗,可以演變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濕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的瘡癤和痱子。經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導致發生疔瘡,患病很容易,就象以空的容器接收東西一樣。在勞動出汗時遇到風寒之邪,迫聚於皮腠形成粉刺,鬱積化熱而成瘡癤。

人的陽氣,既能養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養筋而使諸筋柔韌。汗孔的開閉調節失常,汗氣就會隨之侵入,損傷陽氣,以致筋失所養,造成身體俯曲不伸。寒氣深陷脈中,留連肉腠之間,氣血不通而鬱積,久而成為瘡瘺。從腧穴侵入的寒氣內傳而迫及五臟,損傷神志,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的症象。由於寒氣的稽留,營氣不能順利地運行,阻逆於肌肉之間,就會發生癰腫。汗出未止的時候,形體與陽氣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風寒內侵,俞穴閉阻,就會發生風瘧。

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勞逸適度等養生的原則,那麽,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雖有大風苛毒的侵染,也不能傷害,這正是循著時序的變化規律保養生氣的結果。

病久不愈,邪留體內,則會內傳並進一步演變,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時候,雖有良醫,也無能為力了。所以陽氣蓄積,郁阻不通時,也會致死。對於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者,應採用通瀉的方法治療,如不迅速正確施治,而被粗疏的醫生所誤,就會導致死亡。人身的陽氣,白天主司體表:清晨的時候,陽氣開始活躍,並趨向於外,中午時,陽氣達到最旺盛的階段,太陽偏西時,體表的陽氣逐漸虛少,汗孔也開始閉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拒守於內,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如果違反了一天之內這三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律,形體被邪氣侵擾則睏乏而衰薄。

歧伯說:陰是藏精於內部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衛護於外使體表固密的。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症。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所以聖人使陰陽平衡,無所片勝,從而達到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這樣,則會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目聰明,氣機正常運行。

風邪侵犯人體,傷及陽氣,並逐步侵入內臟,陰精也就日漸消亡,這是由於邪氣傷肝所致。若飲食過飽,阻礙升降之機,會發生筋脈弛縱、腸澼及疥瘡等病症。若飲酒過量,會造成氣機上逆。若過度用力,會損傷腎氣,腰部脊骨也會受到損傷。

大凡陰陽的關鍵,以陽氣的緻密最為重要。陽氣緻密,陰氣就能固守於內。陰陽二者不協調,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的最高標準。所以陽氣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正常。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而竭絕。

由於霧露風寒之邪的侵犯,就會發生寒熱。春天傷於風邪,留而不去,會發生急驟的泄瀉。夏天傷於暑邪,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病。秋天傷於濕邪,邪氣上逆,會發生咳嗽,並且可能發展為痿厥病。冬天傷於寒氣,到來年的春天,就要發生溫病。四時的邪氣,交替傷害人的五臟。

陰精的產生,來源於飲食五味。儲藏陰精的五臟,也會因五味而受傷,過食酸味,會使肝氣淫溢而亢盛,從而導致脾氣的衰竭;過食鹹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鬱;過食甜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面發黑,腎氣失於平衡;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從而使胃氣滯;過食辛味,會使筋脈敗壞,發生弛縱,精神受損。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緻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所以重視養生之道,並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他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風邪還會繼續經脈而侵害五臟,使五髒髮生病變。一年的四個季節,有相剋的關係,如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冬勝春,某個季節出現了剋制它的季節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

東風生於春季,病多發生在肝,肝的經氣輸注於頸項。南風生於夏季,病多發生於心,心的經氣輸注於胸脅。西風生於秋季,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經氣輸注於肩背。北風生於冬季,病多發生在腎,腎的經氣輸注於腰股。長夏季節和中央的方位屬於土,病多發生在脾,脾的經氣輸注於脊。所以春季邪氣傷人,多病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氣傷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氣傷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發生嬶衄,夏天多發生在胸脅方面的疾患,長夏季多發生冬泄等里寒證,秋天多發生風瘧,冬天多發生痹厥。若冬天不進行按等擾動陽氣的活動,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發生胸脅的疾患,長夏季節就不會發生洞泄一類的里寒病,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痺厥、饗泄、汗出過多等病症。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陰精內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夏暑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釀成風瘧病。這是診察普通人四時發病的一般律。

所以說:陰陽之中,還各有陰陽。白晝屬陽,平旦到中午,為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則束陽中之陰。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黑夜屬陰,合夜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則屬陰中之陽。人的情況也與此相應。就人體陰陽而論,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從臟腑的陰陽劃分來說,則臟屬陰,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了解陰陽之中復有陰陽的道理是什麽呢?這是要分析四時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為治療的依據,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據疾病的部位來施用針刺和貶石的療法。此外,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的至陰為脾。以上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聯繫又相互對應的例證,所以人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黃帝說:五臟除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有相類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嗎?歧伯說:有。比如東方青色,與肝相通,肝開竅於目,經氣內藏於肝,發病常表現為驚駭,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在五蓄為雞,在五穀為麥,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為臊。南方赤色,與心相通,心開竅於耳,經氣內藏與心,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在五畜為羊,在五穀為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脈和五臟,在五音為徽,其成數為七。此外,在嗅味為焦。中央黃色,與脾相通,脾開竅於口,經氣內藏於脾,在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穀為稷,與四時中的長夏相應,在天體為鎮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為宮,其生數為五。此外,在嗅味為香。西方白色,與肺相通,肺開竅於鼻,經氣內藏於肺,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為馬,在五穀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為商,其成數為九。此外,在嗅味為腥。北方黑色,與腎相同,腎開竅於前後二陰,經氣內藏於腎,在五味為咸,與水同類,在五畜為#,在五穀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他的疾病多發生在溪和骨,在五音為羽,其成數為六。此外,其嗅味為腐。所以善於診脈的醫生,能夠謹慎細心地審查五臟六腑的變化,了解其順逆的情況,把陰陽、表裡、雌雄的對應和聯繫,綱目分明地加以歸納,並把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記在心中。這些理論,至為寶貴,對於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地學習而又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才是愛護和珍視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道:陰陽是宇宙間的一般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紀,萬物變化的起源,生長毀滅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醫治疾病,必須求得病情變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拿自然界變化來比喻,清陽之氣聚於上,而成為天,濁陰之氣積於下,而成為地。陰是比較靜止的,陽是比較躁動的;陽主生成,陰主成長;陽主肅殺,陰主收藏。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構成形體。寒到極點會生熱,熱到極點會生寒;寒氣能產生濁陰,熱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居下而不升,就會發生泄瀉之病。濁陰之氣居上而不降,就會發生脹滿之病。這就是陰陽的正常和反常變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證和順證的分別。

所以大自然的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地氣蒸發上升為雲,天氣凝聚下降為雨;雨是地氣上升之雲轉變而成的,雲是由天氣蒸發水氣而成的。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之氣出於上竅,濁陰之氣出於下竅;清陽發泄於腠理,濁陰內注於五臟;清陽充實與四肢,濁陰內走於六腑。

水分為陰陽,則水屬陰,火屬陽。人體的功能屬陽,飲食物屬陰。飲食物可以滋養形體,而形體的生成又須賴氣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產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氣化而產生的,所以形體的滋養全靠飲食物,飲食物經過生化作用而產生精,再經過氣化作用滋養形體。如果飲食不節,反能損傷形體,機能活動太過,亦可以使經氣耗傷,精可以產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為飲食不節而受損傷。

味屬於陰,所以趨向下竅,氣屬於陽,所以趨向上竅。味厚的屬純陰,味薄的屬於陰中之陽;氣厚的屬純陽,氣薄的屬於陽中之陰。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氣薄的能向外發泄,氣厚的能助陽生熱。陽氣太過,能使元氣衰弱,陽氣正常,能使元氣旺盛,因為過度亢奮的陽氣,會損害元氣,而元氣卻依賴正常的陽氣,所以過度抗盛的陽氣,能耗散元氣,正常的陽氣,能增強元氣。凡氣味辛甘而有發散功用的,屬於陽,氣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屬於陰。

人體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氣發生偏生,則陽氣受損而為病陽氣發生了偏生,則陰氣耗損而為病。陽氣發生了偏生,則陰氣耗損而為病。陽偏生則表現為熱性病症,陰偏生則表現為寒性病症。寒到極點,會表現熱象。寒能傷形體,熱能傷氣分;氣分受傷,可以產生疼痛形體受傷,形體可以發生腫脹。所以先痛而後腫的,是氣分先傷而後及於形體;先腫而後痛的,是形體先病後及於氣分。風邪太過,則能發生痙攣動搖;熱邪太過,則能發生紅腫;燥氣太過,則能發生乾枯;寒氣太過,則能發生浮腫;濕氣太過,則能發生濡瀉。

大自然的變化,有春、夏、秋、冬四時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化,因此,產生了寒、暑、燥、濕、風的氣候,它影響了自然界的萬物,形成了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人有肝、心、脾、肺、腎五臟,五臟之氣化生五志,產生了喜、怒、悲、憂、恐五種不同的情志活動。喜怒等情志變化,可以傷氣,寒暑外侵,可以傷形。突然大怒,會損傷陰氣,突然大喜,會損傷陽氣。氣逆上行,充滿經脈,則神氣浮越,離去形體了。所以喜怒不加以節制,寒暑不善於調適,生命就不能牢固。陰極可以轉化為陽,陽極可以轉化為陰。所以冬季受了寒氣的傷害,春天就容易發生溫病;春天受了風氣的傷害夏季就容易發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氣的傷害,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秋季受了濕氣的傷害,冬天就容易發生咳嗽。

黃帝問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聖人,講求人體的形態,分辨內在的臟腑,了解經脈的分布,交會、貫通有六合,各依其經之許循行路線;氣穴之處,各有名稱;肌肉空隙以及關節,各有其起點;分屬部位的或逆或順,各有條理;與天之四時陰陽,都有經緯紀綱;外面的環境與人體內部相關聯,都有表有里。這些說法都正確嗎?歧伯回答說:東方應春,陽生而日暖風和,草木生髮,木氣能生酸味,酸味能滋養肝氣,肝氣又能滋養於筋,筋膜柔和則又能生養於心,肝氣關聯於目。它在自然界是深遠微妙而無窮的,在人能夠知道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在地為生化萬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產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就能產生一切智慧;宇宙間的深遠微妙,是變化莫測的。變化在天空中為風氣,在地面上為木氣,在人體為筋,在五臟為肝,在五色為蒼,在五音為角,在五聲為呼,在病變的表現為握,在七竅為目,在五味為酸,在情志的變動為怒。怒氣能傷肝,悲能夠抑制怒;風氣能傷筋,燥能夠抑制風;過食酸味能傷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應夏,陽氣盛而生熱,熱甚則生火,火氣能產生苦味,苦味能滋長心氣,心氣能化生血氣,血氣充足,則又能生脾,心氣關聯於舌。它的變化在天為熱氣,在地為火氣,在人體為血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赤,在五音為徽,在五聲為笑,在病變的表現為憂,在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情志的變動為喜。喜能傷心,以恐懼抑制喜;熱能傷氣,以寒氣抑制熱;苦能傷氣,鹹味能抑制苦味。中央應長夏,長夏生濕,濕與土氣相應,土氣能產生甘味,甘味能滋養脾氣,脾氣能滋養肌肉,肌肉豐滿,則又能養肺,脾氣關聯於口。它的變化在天為濕氣,在地為土氣,在人體為肌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病變的表現為噦,在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志的變動為思。思慮傷脾,以怒氣抑制思慮;濕氣能傷肌肉,以風氣抑制濕氣,甘味能傷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應秋,秋天天氣急而生燥,燥與金氣相應,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滋養肺氣,肺氣能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則又能養腎,肺氣關聯於鼻。它的變化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體為皮毛,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在五音為商,在五聲為哭,在病變的表現為咳,在竅為鼻,在無味為辛,在情致的變動為憂。憂能傷肺,以喜抑制憂;熱能傷皮毛,寒能抑制熱;辛味能傷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應冬,冬天生寒,寒氣與水氣相應,水氣能產生鹹味,鹹味能滋養腎氣,腎氣能滋長骨髓,骨髓充實,則又能養肝,腎氣關聯於耳。它的變化在天為寒氣,在地為水氣,在人體為骨髓,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在五音為羽,在五聲為呻,在病變的表現為戰慄,在竅為耳,在五味為咸,在情致的變動為恐。恐能傷腎,思能夠抑制恐;寒能傷血,燥(濕)能夠抑制寒;咸能傷血,甘味能抑制鹹味。

所以說:天地是在萬物的上下;陰陽如血氣與男女之相對待;左右為陰陽運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熱,是陰陽的象徵;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原始能力。所以說:陰陽是互相為用的,陰在內,為陽之鎮守;陽在外,為陰之役使。黃帝道:陰陽的法則怎樣運用於醫學上呢?歧伯回答說:如陽氣太過,則身體發熱,腠理緊閉,氣粗喘促,呼吸困難,身體亦為之俯仰擺動,無汗發熱,牙齒乾燥,煩悶,如見腹部帳滿,是死症,這是屬於陽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陰氣盛則身發寒而汗多,或身體常覺冷而不時戰慄發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見手足厥逆而腹部脹滿的,是死症,這是屬於陰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這就是陰陽互相勝負變化所表現的病態。

黃帝問道:調攝陰陽的辦法怎樣?歧伯說:如果懂得了七損八益的養生之道,則人身的陰陽就可以調攝,如其不懂得這些道理,就會發生早衰現象。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陰氣已經自然的衰減一半了,其起居動作,亦漸漸衰退;到了五十歲,身體覺得沉重,耳目也不夠聰明了;到了六十歲,陰氣萎弱,腎氣大衰,九竅不能通利,出現下虛上實的現象,會常常流著眼淚鼻涕。所以說:知道調攝的人身體就強健,不知到調攝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本來是同樣的身體,結果卻出現了強弱不同的兩種情況。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強弱異形。不善於調攝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視調攝的人,就常能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即使已經年老,亦可以身體強壯,當然本來強壯的就更好了。所以聖人不作勉強的事情,不胡思亂想,有樂觀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曠神怡,保持著寧靜的生活,所以能夠壽命無窮,盡享天年。這是聖人保養身體的方法。

天氣是不足與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邊的聰明;地氣是不足於東南方的,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邊的強。黃帝問道,這是什麽道理?歧伯說:東方屬陽,陽性向上,所以人體的精神集合於下部,集合於下部則夏部強盛而上部虛弱,所以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利。如雖左右同樣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則身體的右側較重,在下部則身體的左側較重,這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陰陽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氣就能乘虛而居留了。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節之綱紀,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無形的清陽上生於天,有形的濁陰下歸於地,所以天地的運動與靜止,是由陰陽的神妙變化為綱紀,而能始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復始,循環不休。懂得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體上部的頭來比天,下部的足來比地,中部的五臟來比人事以調養身體。天的輕清通於肺,地的水谷之氣通於嗌,風木之氣通於肝,雷火之氣通於心,溪谷之氣通於脾,雨水之氣通於腎。六經猶如河流,腸胃猶如大海,上下九竅以水津之氣貫注。如以天地來比類人體的陰陽,則陽氣發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陽氣,象天地疾風。人的暴怒之氣,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氣,象陽熱的火。所以調養身體而不取法於自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發生了。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傷害人體,急如疾風暴雨。善於治病的醫生,於邪在皮毛的時候,就給予治療;技術較差的,至邪在肌膚才治療;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臟才治療。假如病邪傳入到五臟,就非常嚴重,這時治療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氣,侵襲了人體就能傷害五臟;飲食之或寒或熱,就會損害人的六腑;地之濕氣,感受了就能損害皮肉筋脈。

所以善於運針法的,病在陽,從陰以誘導之,病在陰,從陽以誘導之;取右邊以治療左邊的病,取左邊以治療右邊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以在表的癥狀,了解裡面的病變;並且判斷太過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時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時進行治療,不致使病情發展到危險的地步了。

所以善於診治的醫生,通過診察病人的色澤和脈搏,先辨別病症的屬陰屬陽;審察五色的浮澤或重濁,而知道病的部位;觀察呼吸,聽病人發出的聲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診察四時色脈的正常是否,來分析為何臟何腑的病,診察寸口的脈,從它的浮、沉、滑、澀,來了解疾病所產生之原因。這樣在診斷上就不會有差錯,治療也沒有過失了。

所以說:病在初起的時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勢正盛,必須待其稍微衰退,然後刺之而愈。所以病輕的,使用發散輕揚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減之法治之;其氣血衰弱的,應用補益之法治之。形體虛弱的,當以溫補其氣;精氣不足的,當補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湯藥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狀,以制伏之;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觀察病的在陰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適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應。如今聽說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麽道理?

歧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範圍,及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做居於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因於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盛長,因於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因於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於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人來說,也是有一定的規律,並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黃帝說:我願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後方名叫太沖,行於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於情明穴,因太陽為少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於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於族大指側次指之端的歷兌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里,少陽為表,故厥陰精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於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陰明主里為闔,少陽介於表裡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黃帝說:願意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行於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於足心的湧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隱經的根起於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於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於最里,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里為闔,少陰位於太、厥表裡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繫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陰陽之氣,運行不息,遞相傳注於全身,氣運於里,形立於表,這就是陰陽離合、表裡相成的緣故。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麽意思?

歧伯回答說:四經,是指與四時相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應的十二經脈。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麽是陽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陰脈,能了解什麼是陰脈,就能知道什麼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髒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則為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臟脈象真臟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象徵,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臟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後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臟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絕而眾議紛紜了。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脈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一般地說:胃腸有病,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經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一般地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癥狀,或者下部發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乾燥而不潤澤,或變為頹疝。

一般的說:少陽經發病,生髮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病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與厥隱發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曰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脈搏鼓動於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於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勝於內,陽氣擾亂於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發生喘鳴。

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於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亦為剛柔不和,經脈氣血亦致敗絕。

屬於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於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癒。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飲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症。

邪氣鬱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鬱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以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鬱結,而偏重於陰經方面的,就會發生「石水」之病,少腹腫脹;邪氣鬱結於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症;邪氣鬱結於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氣鬱結於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的病;邪氣鬱結於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為喉痹之病。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這是懷孕的現象;陰陽脈(尺脈、寸脈)具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症;陽脈加倍於陰脈,當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

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俱搏擊於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俱搏擊於指下,而鼓動過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泄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俱搏擊於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道:我想聽你談一下人體六臟六腑這十二個器官的責任分工,高低貴賤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你問的真詳細呀!請讓我談談這個問題。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猶如相傅輔佐著君主,因主一身之氣而調節全身的活動。肝,主怒,像將軍一樣的勇武,稱為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膻中,維護著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樂,靠它傳佈出來。脾和胃司飲食的受納和布化,是倉廩之官,無味的陰陽靠它們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運輸。大腸是傳導之官,它能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為糞便排除體外。小腸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下行的食物而進一步分化清濁。腎,是作強之官,它能夠使人發揮強力而產生各種伎巧。三焦,是決瀆之官,它能夠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藏津液,通過氣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以上這十二官,雖有分工,但其作用應該協調而不能相互脫節。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順達,則下屬也會安定正常,用這樣的道理來養生,就可以使人長壽,終生不會發生危殆,用來治理天下,就會使國家昌盛繁榮。君主如果不明智順達,那麽,包括其本身在內的十二官就都要發生危險,各器官發揮正常作用的途徑閉塞不通,形體就要受到嚴重傷害。在這種情況下,談養生續命是不可能的,只會招致災殃,縮短壽命。同樣,以君主之昏聵不明來治理天下,那政權就危險難保了,千萬要警惕再警惕呀!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難測的,其變化也沒有窮盡,誰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實在是困難得很呀!有學問的人勤勤懇懇地探討研究,可是誰能知道它的要妙之處!那些道理暗昧難明,就象被遮蔽著,怎能了解到它的精華是什麽!那似有若無的數量,是產生於毫蹻也是起於更小的度量,只不過把它們千萬倍地積累擴大,推衍增益,才演變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黃帝說:好啊!我聽到了精純明徹的道理,這真是大聖人建立事業的基礎,對於這宣暢明白的宏大理論,如果不專心修省而選擇吉祥的日子,把這些著作珍藏在靈台蘭室,很快地保存起來,以便流傳後世。

六節臟象論第九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體的運行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則以九九極數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準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氣數,是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為一年,由於月份的不足,節氣有盈餘,於是產生了閏月。確定了歲首冬至並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餘,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

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環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複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而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又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體分為九臟,形臟四,神臟五,合成九臟,以應天氣。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餘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麽氣?請您來啟發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

岐伯說: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

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隨時間的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循環。一年分力四時,四時分布節氣,逐步推移,如環無端,節氣中再分候,也是這樣的推移下去。所以說,不知當年客氣加臨、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個好醫生。

黃帝說:五行的推移,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勝克,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

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

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

黃帝說:什麽叫做所勝?

岐伯說: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同時,時令又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臟。

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

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開始向下推算。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稱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其所不勝之氣,欺凌其所勝之氣,這就叫做氣淫;時令以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某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這就叫做氣迫。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係,以致於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那麽,當邪氣內擾,病及於人的時候,好的醫生也不能控制了。

黃帝說: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

岐伯說: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布不能沒有常規。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如在某一時令出現的反常氣候,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病,則病深重。

黃帝說:好。我聽說由於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於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於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聖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對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供給人們以五味。五氣由鼻吸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於口中,貯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臟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

黃帝說:臟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於面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其充養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腎主蟄伏,是封藏經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髮,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肝,是罷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象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泄,其榮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於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以上十一臟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少陽;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達於天地陰陽經氣平調的勝利狀態,會很快死去。

五臟生成篇第十

所以過食鹹味,則使血脈凝塞不暢,而顏面色澤發生變化。過食苦味,則使皮膚枯槁而毫毛脫落。過食辛味,則使筋脈勁急而爪甲枯乾。過食酸味,則使肌肉粗厚皺縮而口唇掀揭。過食甘味,則使骨骼疼痛而頭髮脫落。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損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腎欲得鹹味,這是五味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的對應關係。

面色出現青如死草,枯暗無華的,為死症。出現黃如枳實的,為死症;出現黑如煙灰的,為死症;出現紅如凝血的,為死症;出現白如枯骨的,為死症;這是五色中表現為死症的情況。面色青如翠鳥的羽毛,主生;紅如雞冠的,主生;黃如蟹腹的,主生;白如豬脂的,主生;黑如烏鴉毛的,主生。這是五色中表現有生機而預後良好的情況。心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硃砂;肺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粉紅色的絲綢;肝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青色的絲綢;脾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栝蔞實;腎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紫色的絲綢。這些都是五髒的生機顯露於外的榮華。

色、味與五臟相應:白色和辛味應於肺,赤色和苦味應於心,青色和酸味應於肝,黃色和甘味應於脾,黑色和鹹味應於腎。因五臟外合五體,所以白色應於皮,赤色應於脈,青色應於筋,黃色應於肉,黑色應於骨。

各條脈絡,都屬於目,而諸髓都屬於腦,諸筋都屬於骨節,諸血都屬於心,諸氣都屬於肺。同時,氣血的運行則朝夕來往,不離於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當人睡眠時,血歸藏於肝,肝得血而濡養於目,則能視物;足得血之濡養,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養就能拿取。如果剛剛睡醒就外出受風,血液的循環就要凝滯,凝於肌膚的,發生痹證;凝於經脈的,發生氣血運行的滯澀;凝於足部的,該部發生厥冷。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氣血運行的不能返回組織間隙的孔穴之處,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這裡面減除了十二臟腑各自的逾穴數目。這些都是衛氣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客居之所。治病時,可循著這些部位施以針石,以祛除邪氣。

診病的根本,要以五決為綱紀。想要了解疾病的要關鍵,必先確定病變的原因。所謂五決,就是五臟之脈,以此診病,即可決斷病本的所在。比如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患,屬於下虛上實的,病變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經,病甚的,可內傳於腎。頭暈眼花,身體搖動,目暗耳聾,屬下實上虛的,病變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病甚的,可內傳於肝。腹滿瞋脹,支持胸膈協助,屬於下部逆氣上犯的,病變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經。咳嗽氣喘,氣機逆亂於胸中,病變在手陽明和手太陽經。心煩頭痛,胸膈不適的,病變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脈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加以鑒別;五臟功能表現於外,可以通過相類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測;五臟各自的聲音,可以憑意會而識別,五色的微小變化,可以用眼睛來觀察。診病時,如能將色、脈兩者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就可以萬無一失了。外現赤色,脈來急疾而堅實的,可診為邪氣積聚於中脘,常表現為妨害飲食,病名叫做心痹。這種病得之於外邪的侵襲,是由於思慮過度以至心氣虛弱,邪氣才隨之而入的。外現白色,脈來急疾而浮,這是上虛下實,故常出現驚駭,病邪積聚於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氣本身是虛弱的,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時發寒熱,常因醉後行房而誘發。青色外現,脈來長而左右搏擊手指,這是病邪積聚於心下,支撐協助,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濕而得,與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癥狀有腰痛、足冷、頭痛等。外現黃色,而脈來虛大的,這是病邪積聚在腹中,有逆氣產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這種情況,多由四肢劇烈的活動,汗出當風所誘發。外現黑色,脈象尺上堅實而大,這是病邪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病名叫做腎痹,多因冷水沐浴後睡卧受涼所引起。大凡觀察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的、皆為不死,因面帶黃色,是尚有土氣。如見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為死亡之徵象,因面無黃色,是土氣以敗。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臟,有人以腸胃為臟,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向它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髒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泄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黃帝問道:為什麽氣口脈可以獨主五髒的病變呢?

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白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於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於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凡治病並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侯的虛實,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狀態以及痴情的表現。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麽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道:醫生醫療疾病,同病而採取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結果都能痊癒,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緣故。例如東方的天地始生之氣,氣候溫和,是出產魚和鹽的地方。由於地處海濱而接近於水,所以該地方的人們多吃魚類而喜歡鹹味,他們安居在這個地方,以魚鹽為美食。但由於多吃魚類,魚性屬火會使人熱積於中,過多的吃鹽,因為咸能走血,又會耗傷血液,所以該地的人們,大都皮膚色黑,肌理松疏,該地多發癰瘍之類的疾病。對其治療,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從東方傳來的。

西方地區,是多山曠野,盛產金玉,遍地沙石,這裡的自然環境,象秋令之氣,有一種收斂引急的現象。該地的人們,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風,水土的性質又屬剛強,而他們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飲食都是鮮美酥酪骨肉之類,因此體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們的形體,他們發病,大都屬於內傷類疾病。對其治療,宜用藥物。所以藥物療法,是從西方傳來的。

北方地區,自然氣候如同冬天的閉藏氣象,地形較高。人們依山陵而居住,經常處在風寒冰冽的環境中。該地的人們,喜好游牧生活,四野臨時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內臟受寒,易生脹滿的疾病。對其治療,宜用艾火炙灼。所以艾火炙灼的治療方法,是從北方傳來的。

南方地區,象自然界萬物長養的氣候,陽氣最盛的地方,地勢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霧露經常聚集。該地的人們,喜歡吃酸類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膚腠理緻密而帶紅色,易發生筋脈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對其治療,宜用微針針刺。所以九針的治病方法,是從南方傳來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濕,物產豐富,所以人們的食物種類很多,生活比較安逸,這裡發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熱等病,這些病的治療,宜用導引按#的方法。所以導引按#的治法,是從中央地區推廣出去的。

從以上情況來看,一個高明的醫生,是能夠將這許多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患者得到適宜治療。所以治法儘管各有不同,而結果是疾病都能痊癒。這是由於醫生能夠了解病情,並掌握了治療大法的緣故。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黃帝問道:我聽說古時治病,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現在醫病,要用藥物治其內,針石治其外,疾病還是有好、有不好,這是什麽緣故呢?

岐伯回答說:古時候的人們,生活簡單,巢穴居處,在禽獸之間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動以除寒冷,暑熱來了,就到陰涼的地方避免暑氣,在內沒有眷戀羨慕的情志牽掛,在外沒有奔走求官的勞累形役,這裡處在一個安靜淡薄、不謀勢利、精神內守的意境里,邪氣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須要藥物治其內,也不須要針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發生,亦只要對病人移易精神和改變氣的運行,用一種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現內則為憂患所牽累,外則為勞苦所形役,又不能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常常遭受到「虛邪賊風」的侵襲,正氣先餒,外邪乘虛而客襲之,內犯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這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醫好疾病了。

黃帝道:很好!我想要臨診病人,能夠察其死生,決斷疑惑,掌握要領,如同日月之光一樣的心中明了,這種診法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曰:在診法上,色和脈的診察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師所傳授的。上古有位名醫叫僦貨季,他研究色和脈的道理,通達神明,能夠聯繫到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時、八風、六合,從正常的規律和異常的變化,來綜合分析,觀察它的變化奧妙,從而知道其中的要領。我們如果要能懂得這些要領,就只有研究色脈。氣色是象太陽而有陰晴,脈息是象月亮而有盈虧,從色脈中得其要領,正是診病的重要關鍵。而氣色的變化,與四時的脈象是相應的,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領神會,便可運用無窮。所以他能從這些觀察中間,掌握情況,知道去迴避死亡而達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夠做到這樣就可以長壽,而人們亦將稱奉你為「聖王」了。

中午時候的醫生治病,多在疾病一發生就能及時治療,先用湯液十天,以祛除「八風」、「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藥治療。醫生還能掌握病情,處理得當,所以邪氣就被征服,疾病也就痊癒。至於後世的醫生治病,就不是這樣了,治病不能根據四時的變化,不知道陰陽色脈的關係,也不能夠辨別病情的順逆,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才想用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醫術淺薄、工作粗枝大葉的醫生,還認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來的疾病沒有痊癒,又因為治療的錯誤,產生了新的疾病。

黃帝道:我願聽聽有關臨證方面的重要道理。

岐伯說:診治疾病極重要的關鍵在於不要搞錯色脈,能夠運用色脈而沒有絲毫疑惑,這是臨證診治的最原則。假使色脈的診法掌握,則對病情的順逆無從理解,而處理亦將有倒行逆施的危險。醫生的認識與病情不能取得一致,這樣去治病,會損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國,是要使國家滅亡的!因此暮世的醫生,趕快去掉舊習的簡陋知識,對嶄新的色脈學問要鑽研,努力進取,是可以達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黃帝道:我已聽到你講的這些重要道理,你說的主要精神是不離色脈,這是我已知道的。

岐伯說:診治疾病的主要關鍵,還有一個。

黃帝道:是一個什麽關鍵?

岐伯說:一個關鍵就是從與病人接觸中問得病情。

黃帝道:怎樣問法?

岐伯說: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關好門窗,與病人取得密切聯繫,耐心細緻的詢問病情,務使病人毫無顧慮,盡情傾訴,從而得知其中的真情,並觀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氣的,預後良好;沒有神氣的,預後不良。

黃帝說:講得很好。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黃帝問道:用五穀來做成湯液及醪醴,應該怎樣?

岐伯回答說:必須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桿作燃料,因為稻米之氣完備,稻桿又很堅勁.

黃帝問道:何以見得?

岐伯說:稻稟天地之和氣,生長於高下適宜的地方,所以得氣最完;收割在秋時,故其桿堅實。

黃帝道:上古時代有學問的醫生,製成湯液和醪醴,但雖然制好,卻備在那裡不用,這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古代有學問的醫生,他做好的湯液和醪醴,是以備萬一的,因為上古太和之世,人們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雖製成了湯液,還是放在那裡不用的。到了中古代,養生之道稍衰,人們的身心比較虛弱,因此外界邪氣時常能夠乘虛傷人,但只要服些湯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

黃帝道:現在的人,雖然服了湯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這是什麽緣故呢?

岐伯說:現在的人和中古時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藥物內服,砭石、針炙外治,其病才能痊癒。

黃帝道:一個病情發展到了形體弊壞、氣血竭盡的地步,治療就沒有辦法見效,這裡有什麽道理?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的神氣,已經不能發揮他的應有作用的關係。

黃帝道:什麽叫做神氣不能發生他的應有作用?

岐伯說:針石治病,這不過是一種方法而已。現在病人的神氣已經散越,志意已經散亂,縱然有好的方法,神氣不起應有作用,而病不能好。況且病人的嚴重情況,是已經達到精神敗壞,神氣離去,容衛不可以再恢復的地步了。為什麽病情會發展到這樣的地步的呢?由於不懂得養生之道,嗜好慾望沒有窮盡,憂愁患難又沒有止境,以致於一個人的經氣敗壞,容血枯澀,衛氣作用消失,所以神氣失去應有的作用,對治療上的方法以失卻反應,當然他的病就不會好。

黃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難測,但大致情況,是避先侵襲於皮膚,所謂表證。現在經過醫生一看,都說是病已經成,而且發展和預後很不好,用針石不能治癒,吃湯藥亦不能達到病所了。現在醫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術數,與病人象親戚兄弟一樣親近,聲音的變化每日都能聽到,五色的變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卻醫不好,這是不是治療的不早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病人為本,醫生為標,病人與醫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這裡。

黃帝道:有的病不是從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於五髒的陽氣衰竭,以致水氣充滿於皮膚,而陰氣獨盛,陰氣獨居於內,則陽氣更耗於外,形體浮腫,不能穿原來的衣服,四肢腫急而影響到內臟,這是陰氣格拒與於內,而水氣弛張於外,對這種病的治療方法怎樣呢?

岐伯說:要平復水氣,當根據病情,衡量輕重,驅除體內的積水,並叫病人四肢做些輕微運動,令陽氣漸次宣行,穿衣服帶溫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用繆刺方法,針刺腫處,去水以恢復原來的形態。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開汗孔,瀉膀胱,使陰精歸於平復,五臟陽氣輸布,以疏通五髒的鬱積。這樣,經氣自會生成,形體也強盛,骨骼與肌肉保持著常態,正氣也就恢復正常了。

黃帝道:講得很好。

玉版論要篇十五

黃帝問道:我聽說《揆度》、《奇恆》所指的內容各不相同,應當怎樣運用呢?

岐伯回答說:《揆度》是權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淺的。《奇恆》是說明異常疾病的。請允許我談談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脈變》、《揆度》雖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個,就是觀察色脈之間有無神氣。人體神機的運轉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運轉,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機!這個道理是極其重要的,色脈的診察雖然淺近,而微妙之處卻在於察神機。把它記錄在玉版上,以便與《玉機真臟論》參合應用。

面色的變化,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審察其主病的要領。若病色淺的,說明病情尚輕,可用五穀湯液調治,十天可以治癒;若病色深的,說明病情較重,須用藥劑治療,二十一天可以治癒;若病色過深的,說明病情更重,必須用藥酒治療,一百天才能治癒;若面色枯槁不澤、顏面瘦削,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脈象短促而陽氣虛脫的,是死證;溫熱病而正氣極虛的,也是死證。

病色表現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審察其主病的要領。病色卜移為逆,下移為順;女子病色在右側的為逆,在左側的為順;男子病色在左側的為逆,在右側的為順。如果病色變更,變順為逆,在男子則為重陽,是死證,在女子則為重陰,也是死證。若陰陽相反,應儘快權衡病情的輕重,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使陰陽趨於平衡,這就是《奇恆》、《揆度》的目的。

脈象強勁搏指有力,肢體疼痛沉重、或痿軟不能行走,這是寒熱之邪侵犯人體、邪氣亢盛所致。脈孤而無胃氣說明化源將絕,元氣耗散;脈見虛弱而又兼泄利,為陰血損傷。凡脈見孤絕為逆,脈見虛弱為順。運用《奇恆》的方法,從手太陰肺經寸口脈來研究,出現"所不勝"的脈象叫做逆,預後多不良;出現「所勝」的脈象叫做從,預後良好。自然界八風、四時之間的相互勝復,是循環無端、終而復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了。至此,則《揆度》、《奇恆》的要點都論述完畢了。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問道:診病的重要關鍵是什麽?

岐伯回答說:重要點在於天、地、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如正月、二月,天氣開始有一種生髮的氣象,地氣也開始萌動,這時候的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當明盛,地氣也正是華茂而欲結實,這時候的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極,地氣上升,這時候的人氣在頭部;七月、八月,陰氣開始發生肅殺的現象,這時候的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漸盛,開始冰凍,地氣也隨著閉藏,這時候的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凍更甚而陽氣伏藏,地氣閉密,這時候的人氣在腎。由於人氣與天地之氣皆隨順陰陽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應刺經脈俞穴,及於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較重的應久留其針,其氣傳布以後才出針,較輕的可暫留其針,候經氣循環一周,就可以出針了。夏天的刺法,應刺孫絡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氣盡去,就以手指捫閉其針孔伺其氣行一周之頃,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應刺皮膚,順著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論上部或下部,同樣用這個方法,觀察其神色轉變而止。冬天的刺法應深取俞竅於分理之間,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較輕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須根據氣之所在,而確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可使脈亂而氣微弱,邪氣反而深入,浸淫於骨髓之間病就很難治癒,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飲食,而且少氣了;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春病在肝,發為筋攣,邪氣因誤刺而環周於肺,則又發為咳嗽,病不能愈,肝氣傷,將使人時驚,肺氣傷,且又使人慾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以致邪氣深著於內臟,使人脹滿,其病不但不愈,肝氣日傷,而且使人多欲言語。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氣傷而聲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傷,腎失其母,故虛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樣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氣而少氣,水不涵木而時常要發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氣上逆,惕然不寧,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心氣傷,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夢;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傷了腎氣,病不能愈,凡使人腎不閉藏,血氣內散,時時發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傷了肝氣,病不能愈,肝氣少,魂不藏,使人睏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見怪異等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傷了心氣,病不能愈,反使人脈氣發泄,而邪氣閉痹於脈,發為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傷了肺氣,病不能愈,化源受傷,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於胸腹之間用針刺,必須注意避免刺傷了五臟。假如中傷了心臟,經氣環身一周便死;假如中傷了脾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腎臟,七日便死;假如中傷了肺臟,五日便死;假如中傷隔膜的,皆為傷中,當時病雖然似乎好些,但不過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傷五臟,主要是要知道下針的逆從。所謂從,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腎等處,應該避開;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開,就會刺傷五臟,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應先用布巾覆蓋其處,然後從單布上進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臟刺傷了。在用針刺治病的時候,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手法以出膿血;如刺經脈的病,就不要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規矩。

黃帝問道:請你告訴我使二經氣絕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面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耳聾,遍體骨節鬆懈,兩目直視如驚,到了目珠不轉,一日半便要死了;臨死的時候,面色先見青色,再由青色變為白色,就死亡了。陽明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口眼牽引歪斜而困動,時發驚惕,言語胡亂失常,面色發黃,其經脈上下所過的部分,都表現出盛燥的癥狀,由盛燥而漸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面色發黑,牙齦收削而牙齒似乎變長,並積滿污垢,腹部脹閉,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陰經脈氣絕的時候,,腹脹閉塞,呼吸不利,常欲噯氣,並且嘔吐,嘔則氣上逆,氣上逆則面赤,假如氣不上逆,又變為上下不通,不通則面色發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陰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胸中發熱,咽喉乾燥,時時小便,心胸煩躁,漸至舌卷,睾丸上縮,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經脈氣絕敗壞的癥候。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診脈通常是以清晨的時間為最好,此時人還沒有勞於事,陰氣未被擾動,陽氣尚未耗散,飲食也未曾進過,經脈之氣尚未充盛,絡脈之氣也很勻靜,氣血未受到擾亂,因而可以診察出有病的脈象。在診察脈搏動靜變化的同時,還應觀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氣,診察五色的變化,以審臟腑之強弱虛實及形體的盛衰,相互參合比較,以判斷疾病的吉凶轉歸。

脈是血液匯聚的所在。長脈為氣血流暢和平,故為氣治;短脈為氣不足,故為氣病;數脈為熱,熱則心煩;大脈為邪氣方張,病勢正在向前發展;上部脈盛,為邪壅於上,可見呼吸急促,喘滿之症;下部脈盛,是邪滯於下,可見脹滿之病;代脈為元氣衰弱;細脈,為正氣衰少;澀脈為血少氣滯,主心痛之症。脈來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為病勢正在進展,且有危險;脈來隱約不現,微細無力,或如弓弦猝然斷絕而去,為氣血已絕,生機已斷,故主死。

精明見於目,五色現於面,這都是內髒的精氣所表現出來的光華。赤色應該象帛裹硃砂一樣,紅潤而不顯露,不應該象砂石那樣,色赤帶紫,沒有光澤;白色應該象鵝的羽毛,白而光澤,不應該象鹽那樣白而帶灰暗色;青色應該青而明潤如璧玉,不應該象藍色那樣青而帶沉暗色;黃色應該象絲包著雄黃一樣,黃而明潤,不應該象黃土那樣,枯暗無華;黑色應該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潤,不應該象地蒼那樣,枯暗如塵。假如五臟真色暴露於外,這是真氣外脫的現象,人的壽命也就不長了。目之精明是觀察萬物,分別黑白,審察長短的,若長短不明,黑白不清,這是精氣衰竭的現象。

五臟主藏精神在內,在體內各有其職守。如果邪盛於腹中,臟氣壅滿,氣盛而喘,善傷於恐,講話聲音重濁不清,如在室中說話一樣,這是中氣失權而有濕邪所致。語音低微而氣不接續,語言不能相繼者,這是正氣被劫奪所致。衣服不知斂蓋,言語不知善惡,不辯親疏遠近的,這是神明錯亂的現象。脾胃不能藏納水谷精氣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氣失守,肛門不能約束的緣故。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閉藏的緣故。若五臟功能正常,得其職守者則生;若五臟精氣不能固藏,失其職守則死。五臟精氣充足,為身體強健之本。頭為精明之府,若見到頭部低垂,目陷無光的,是精神將要衰敗。背懸五臟,為胸中之府,若見到背彎曲而肩下到不能轉側搖動,是腎氣將要衰憊。膝是筋匯聚的地方,所以膝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這是筋的功能將要衰憊。骨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震顫搖擺,這是髓虛,骨的功能將要衰憊。若臟氣能夠恢復強健,則雖病可以復生;若臟氣不能復強,則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說:脈氣與四時陰陽之氣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為有餘,皆為邪氣盛於正氣,相反的形象為不足,為血氣先己消損。根據時令變化,臟氣當旺,脈氣應有餘,卻反見不足的,這是邪氣盛於正氣;脈氣應不足,卻反見有餘的,這是正不勝邪,邪氣盛,而血氣消損。這種陰陽不相順從,氣血不相營運,邪正不相適應而發生的疾病名叫關格。

黃帝問道:脈象是怎樣應四時的變化而變動的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變的所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疾病的變化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內部呢?怎樣從脈診上知道病忽然發生在外部呢?請問這五個問題,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讓我講一講人體的陰陽升降與天運之環轉相適應的情況。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間的變化,陰陽四時與之相應。如春天的氣候溫暖,發展為夏天的氣候暑熱,秋天得勁急之氣,發展為冬天的寒殺之氣,這種四時氣候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隨著變化而升降浮沉。春脈如規之象;夏脈如矩之象;秋脈如稱衡之象,冬脈如稱權之象。四時陰陽的情況也是這樣,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氣微升,陰氣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陰氣微升,陽氣微降。四時陰陽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時間和規律的,人體脈象的變化,亦與之相應,脈象變化與四時陰陽不相適應,即使病態,根據脈象的異常變化就可以知道病屬何臟,再根據臟氣的盛衰和四時衰旺的時期,就可以判斷出疾病和死亡的時間。四時陰陽變化之微妙,都是從辨別陰陽開始,結合人體十二經脈進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經脈應五行而有生生之機;觀測生生之機的尺度,則是以四時陰陽為準則;遵循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不使有失,則人體就能保持相對平衡,並與天地之陰陽相互統一;知道了天人統一的道理,就可以預決死生。所以五聲是和五音相應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應合的;脈象是和陰陽相應合的。

陰氣盛則夢見渡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見打火燒灼;陰陽俱盛則夢見相互殘殺毀傷;上部盛則夢飛騰;下部盛則夢下墮;吃的過飽的時候,就會夢見送食物給人;飢餓時就會夢見去取食物;肝氣盛,則做夢好發怒氣,肺氣盛則做夢悲哀啼哭;腹內短蟲多,則夢眾人集聚;腹內長蟲多則夢打架損傷。

所以診脈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須虛心靜氣,才能保證診斷的正確。春天的脈應該浮而在外,好象魚浮游於水波之中;夏天的脈在膚,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滿於指下,就象夏天萬物生長的茂盛狀態;秋天的勱處於皮膚之下,就象蟄蟲將要伏藏;冬天的脈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蟲閉藏不出,人們也都深居簡出一樣。因此說:要知道內髒的情況,可以從脈象上區別出來;要知道外部經氣的情況,可以經脈循行的經絡上診察而知其終始。春、夏、秋、冬、內、外這六個方面,乃是診脈的大法。

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心經邪盛,火盛氣浮,當病舌卷而不能言語;其脈軟而散的,當病消渴,待其胃氣來複,病自痊癒。肺脈堅而長,搏擊指下,為火邪犯肺,當病痰中帶血;其脈軟而散的,為肺脈不足,當病汗出不止,在這種情況下,不可在用發散的方法治療。肝脈堅而長,搏擊指下,其面色當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內生,當為跌墜或搏擊所傷,因淤血積於脅下,阻礙肺氣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脈軟而散,加之面目顏色鮮澤的,當發溢飲病,溢飲病口渴暴飲,因水不化氣,而水氣容易流入肌肉皮膚之間、腸胃之外所引起。胃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面色赤,當病髀痛如折;如其脈軟而散的,則胃氣不足,當病食痹。脾脈堅而長,搏擊指下,面部色黃,乃脾氣不運,當病少氣;如其脈軟而散,面色不澤,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當病足脛浮腫如水狀。腎脈堅長,搏擊指下,面部黃而帶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於腎,腎受邪傷,當病腰痛如折;如其脈軟而散者,當病精血虛少,使身體不能恢復健康。

黃帝說:診脈時,其心脈勁急,這是什麽病?病的癥狀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種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現。黃帝說:診察到胃脈有病,會出現什麽病變呢?岐伯說:胃脈實則邪氣有餘,將出現腹脹滿病;胃脈虛則胃氣不足,將出現泄瀉病。黃帝說:疾病的形成及其發展變化又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因於風邪,可變為寒熱病;癉熱既久,可成為消中病;氣逆上而不己,可成為癲蕳病;風氣通於肝,風邪經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為飧瀉病;風邪客於脈,留而不去則成為癘風病;疾病的發展變化是不能夠數清的。黃帝說:各種癰腫、筋攣、骨痛的病變,是怎樣產生的呢?岐伯說:這都是因為寒氣聚集和八風邪氣侵犯人體後而發生的變化。黃帝說:怎樣進行治療呢?岐伯說:由於四時偏勝之邪氣所引起的病變,根據五行相勝的規律確定治則去治療就會痊癒。

黃帝說:有舊病從五髒髮動,都會影響到脈色而發生變化,怎樣區別它是久病還是新病呢?

岐伯說:你問的很詳細啊!只要驗看它脈色就可以區別開來:如脈雖小而氣色不失於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脈象與氣色均失於正常狀態的,也是久病;如脈象與面色都不失於正常的,乃是新病。脈見沉弦,是肝脈與腎脈並致,而外部沒有血,或外部已見血,其經脈必滯,血氣必凝,血凝經滯,形體必腫,有似乎因濕邪或水氣中傷的現象,成為一種淤血腫脹。

遲脈兩旁的內側侯於季脅部,外側侯於腎臟,中間候於腹部。尺膚部的中段、左臂的外側侯於肝臟,內側侯於膈部;右臂的外側後於胃腑,內側侯於脾臟。尺膚部的上段,右臂外側侯於肺臟,內側侯於胸中;左臂外側侯於心臟,內側侯於膻中。尺膚部的前面,侯身前即胸腹部;後面,後身侯即背部。從尺膚上段直達魚際處,主胸部與侯中的疾病;從尺膚上段處,主少腹、腰、股、膝、脛、足等處的疾病。

脈象洪大的,是由於陰精不足而陽有餘,故發為熱中之病。脈象來時急疾而去時徐緩,這是由於上部實而下部虛,氣逆於上,多好發為癲仆一類的疾病。脈象來時徐緩而去時急疾,這是由於上部虛而下部實,多好發為癘風之病。患這種病的原因,是因為陽氣虛而失去捍衛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氣而發病。有兩手脈均見沉細數的,沉細為腎之脈體,數為熱,故發為少陰之陽厥;如見脈沉細數散,為陰血虧損,多發為陰虛陽亢之虛勞寒熱病。脈浮而散,好發為眩暈仆倒之病。凡見浮脈而不躁急,其病在陽分,則出現發熱的癥狀,病在足三陰經;如浮而躁急的,則病在手三陽經。凡見細脈而沉,其病在陰分,發為骨節疼痛,病在手三陰經;如果脈細沉而靜,其病在足三陰經。發現數動,而見一次歇止的脈象,是病在陽分,為陽熱郁滯的脈象,可出現泄利或大便帶膿血的疾病。診察到各種有病的脈象而切按時,如見澀脈是陽氣有餘則多汗而身寒,陰氣陽氣均有餘,則無汗而身寒。按脈浮取不見,沉取則脈沉遲不浮,是病在內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積聚病。按脈沉取不顯,浮取則脈浮數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內,當有深發熱之症。凡診脈推求於上部,只見於上部,下部脈弱的,這是上實下虛,故出現腰足清冷之症。凡診脈推求於下部,只見於下部,而上部脈弱的,這是上虛下實,故出現頭項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脈氣少的,是生陽之氣不足,故可以出現腰脊疼痛及身體痹證。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黃帝問道:正常人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人一呼脈跳動兩次,一吸脈也跳動兩次,呼吸之餘,是為定息,若一吸勱跳動五次,是因為有時呼吸較長以盡脈跳餘數的緣故,這是平人的脈象。平人就是無病之人,通常以無病之人的呼吸為標準,來測侯病人的呼吸至數及脈跳次數,醫生無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吸來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這是診脈的法則。如果一呼與一吸脈各跳動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膚髮熱,乃是溫病的表現;如尺膚不熱,脈象滑,乃為感受風邪而發生的病變;如脈象澀,是為痹證。人一呼一吸脈跳動八次以上是精氣衰奪的死脈;脈氣斷絕不至,亦是死脈;脈來忽遲忽數,為氣血已亂,亦是死脈。

健康人的正氣來源於胃,胃為水谷之海,乃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氣為健康人之常氣,人若沒有胃氣,就是危險的現象,甚者可造成死亡。

春天有胃氣的脈應該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脈,乃是無並之平脈;如果弦象很明顯而缺少柔和之胃氣,為肝臟有病;脈見純弦而無柔和之象的真臟脈,主死;若雖有胃氣而兼見輕虛以浮的毛脈,是春見秋脈,故預測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脈太甚,則木被金傷,現時就會發病。肝旺於春,春天臟真之氣散於肝,以養筋膜之氣。夏天有胃氣的脈應該是鉤而柔和的微心臟有病;脈見純鉤而無柔和之象的真臟脈,主死;若雖有胃氣而兼見沉象的石脈,是夏見冬脈,故預測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石脈太甚,則火被水傷,現時就會發病。心旺於夏,故夏天臟真之氣通於心,心主血脈,而心之所藏則是血脈之氣。長夏有胃氣的脈應該是微耎弱的脈,乃是無病之平脈,如果若甚無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氣,為脾臟有病;如果見無胃氣的代脈,主死;若軟弱脈中兼見沉石,是長夏見冬脈,這是火土氣衰而水反侮的現象,故預測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現時就會發病。脾旺於長夏,故長夏臟真之氣濡養於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氣。秋天有胃氣的脈應該是輕虛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脈,乃是無病之平脈;如果是脈見輕虛以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氣,為肺臟有病;如見純毛脈而無胃氣的真臟脈,就要死亡;若毛脈中兼見弦象,這是金氣衰而木反侮的現象,故預測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如弦脈太甚,現時就會發病。肺旺於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臟真之氣上藏於肺,肺主氣而朝百脈,乃是無病之平脈;如果脈見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氣,為腎臟有病;如脈見純石而不柔和的真臟脈,主死;若沉石脈中兼見鉤脈,是水氣衰而火反侮的現象,故預測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鉤脈太甚,現時就會發病。腎旺於冬而居人體的下焦,,冬天臟真之氣下藏與腎,腎主骨,故腎藏骨髓之氣。

胃經的大絡,名叫虛里,其絡從胃貫膈而上絡於肺,其脈出現於左乳下,搏動時手可以感覺得到,這是積於胸中的宗氣鼓舞其脈跳動的結果。如果虛里脈搏動急數而兼有短時中斷之象,這是中氣不守的現象,是病在膻中的徵候;如脈來遲而有歇止兼見跳動甚劇而外見於衣,這是宗氣失藏而外泄的現象。

切脈要知道寸口脈的太過和不及。寸口脈象應指而短,主頭痛。寸口脈應指而長,主足脛痛。寸口應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硬,主病在內。寸口脈浮而盛大,主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主寒熱、疝少腹疼痛。寸口脈沉而橫居,主脅下有積病,或腹中有橫積而疼痛。寸口脈沉而急促,主病寒熱。脈盛大滑而堅,主病在外。脈小實而堅,主病在內。脈小弱而澀,是為久病。脈來滑利浮而疾數,是為新病。脈來緊急,主疝瘕少腹疼痛。脈來滑利,主病風。脈來澀滯,主痹證。脈來緩而滑利,為脾胃有熱,主病熱中。脈來盛緊,為寒氣痞滿,主脹病。脈與病之陰陽想一致,如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病難愈。脈與四時相應為順,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無什麽危險;如脈與四時相反,及不間臟而傳變的,病難愈。臂多青脈,乃血少脈空,乃由於失血。尺膚緩而脈來澀,主氣血不足,多為倦怠懈惰,但欲安卧。尺膚髮熱而脈象盛大,是火盛於內,主脫血。尺膚澀而脈象滑,陽氣有餘於內,故為多汗。尺膚寒而脈象細,陰寒之氣盛於內,故為泄瀉。脈見粗大而尺膚常熱的,陽盛於內,為熱中。

肝的真臟脈出現,至庾辛日死;心的真臟脈出現,至任癸日死;脾的真臟脈出現,至甲乙日死;肺的真臟脈出現,至丙丁日死;腎的真臟脈出現,至戊已日死。這是說的真臟脈見,均主死亡。

頸部之脈搏動甚,且氣喘咳嗽,主水病。眼瞼浮腫如卧蠶之狀。也是水病。小便顏色黃赤,而且嗜卧,是黃疸病。風為陰邪,下先受之,面部浮腫,為風邪引起的風水病。水濕為陰邪,下先受之,足脛腫,是水濕引起的水腫病。眼白睛發黃,是黃疸病。婦人手少陰心脈搏動明顯,是懷孕的徵象。

脈與四時有像適應,也有不相適應的,如果脈搏不見本臟脈的正常脈象,春夏而不見弦、洪,而反見沉、澀;秋冬而不見毛、石,而反見浮大,這都是與四時相反的脈象。風熱為陽邪脈應浮大,今反沉靜;泄利脫血,津血受傷,脈因虛細,今反實大;病在內,脈應有力,乃正氣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脈虛;病在外,脈應浮滑,乃邪氣仍在於表,今反見脈強堅,脈證像反,都是難治之病,著就叫做「反四時」。

人依靠水谷的營養而生存,所以人斷絕水谷後,就要死亡;胃氣化生於水谷,如脈無胃氣也要死亡。所謂無胃氣的脈,就是單見真臟脈,而不見柔和的胃氣脈。所謂不得胃氣的脈,就是肝脈見不到微弦脈,腎脈見不到微石脈等。

太陽主時,脈來洪大而長;少陽主時,脈來不定,忽快忽慢,忽長忽短;陽明主時,脈來浮大而短。

正常的心脈來時,圓潤象珠子一樣,相貫而至,又象安撫琅桿美玉一樣的柔滑,這是心臟的平脈。夏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鉤。如果脈來時,喘急促,連串急數之中,帶有微曲之象,這是心的病脈。將死的心脈來時,脈前曲回,後則端直,如摸到革帶之鉤一樣的堅硬,全無和緩之意,這是心的死脈。

正常的肺脈來時,輕虛而浮,像榆莢下落一樣的輕浮和緩,這是肺的平脈。秋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毛。有病的肺脈來時,不上不下,如撫摩雞毛一樣,這是肺的病脈。將死的肺脈來時,輕浮而無根,如物之漂浮,如風吹毛一樣,飄忽不定,散動無根,這是肺的死脈

正常的肝脈來時,柔軟而弦長,如長竿之末梢一樣的柔軟擺動,這是肝的平脈。春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脈來時,弦長硬滿而滑利,如以手模長竿一樣的長而不軟,這是肝的病脈。將死的肝脈來時,弦急而堅勁,如新張弓弦一樣緊繃而強勁,這是肝的死脈。

正常的脾脈來時,從容和緩,至數勻凈分明,好象雞足緩緩落地一樣的輕緩而從容不迫,這是脾的平脈。長夏以胃氣為本,脈當和緩。有病的脾脈來時,充實硬滿而急數,如雞舉足一樣急疾,這是脾的病脈。將死的脾脈來時,或銳堅而無柔和之氣,如烏之嘴,鳥之爪那樣堅硬而銳,或時動復止而無規律,或脈去而無不至,如屋之漏水點滴無倫,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這是脾的死脈。

正常的腎脈來時,沉石滑利連續不斷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堅實,有如心之鉤脈這是腎的平脈。冬天以胃氣為本,脈當柔軟而微石。有病的腎脈來時,堅搏牽連如牽引葛藤一樣,愈按愈堅硬,這是腎的病脈。將死的腎脈來時,象奪索一般,長而堅硬勁急,或堅實如以指彈石,這是腎的死脈。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道:春時的脈象如弦,怎樣才算弦?

岐伯回答說:春脈主應肝臟,屬東方之木。在這個季節里,萬物開始生長,因此脈氣來時,軟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所以叫做弦,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氣來,應指實而有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來不實而微弱,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春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頭昏而兩目視物眩轉,而發生巔頂疾病;其不及會使人胸部作痛,牽連背部,往下則兩側脅助部位脹滿。

黃帝道:講得對!夏時的脈象如鉤,怎樣才算鉤?

岐伯說:夏脈主應心臟,屬南方之火,在這個季節里,萬物生長茂盛,因此脈氣來時充盛,去時輕微,猶如鉤之形象,所以叫做鉤脈,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氣來盛去亦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氣來時不盛,去時反充盛有餘,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夏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身體發熱,皮膚痛,熱邪侵淫成瘡;不及會使人心虛作煩,上部出現咳嗽涎沫,下部出現失氣下泄。

黃帝道:講得對! 秋天的脈象如浮,怎樣才算浮?

岐伯說:秋脈主應肺臟,屬西方之金,在這個季節里,萬物收成,因此脈氣來時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氣來浮軟而中央堅,兩旁虛,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脈氣來浮軟而微,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秋脈太過於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氣逆,背部作痛,慍慍然鬱悶而不舒暢;其不及會使人呼吸短氣,咳嗽氣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間有喘息聲音。黃帝道:講得對!冬時的脈象如營,怎樣才算營?

岐伯說:冬脈主應腎臟,屬北方之水,在這個季節里,萬物閉藏,因此脈氣來時沉而搏手,所以叫做營。假如違反了這種現象,就是病脈。

黃帝道:怎樣才稱反呢?

岐伯說:其脈來如彈石一般堅硬,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如脈去虛數,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黃帝道:冬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怎樣?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精神不振,身體懈怠,脊骨疼痛,氣短,懶於說話;不及則使人心如懸,如同腹中飢餓之狀,季脅下空軟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脹滿,小便變常。

黃帝道:講得對!

黃帝道:春夏秋冬四時的脈象,有逆有從,其變化各異,但獨未論及脾脈,究竟脾脈主何時令?

岐伯說:脾脈屬土,位居中央為孤臟,以灌溉四旁。

黃帝道:脾脈的正常與異常可以得見嗎?岐伯說:正常的脾脈不可能見到,有病的脾脈是可以見到的。

黃帝道:有病的脾脈怎樣?

岐伯說:其來如水之流散,這叫做太過,主病在外;其來尖銳如鳥之喙,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黃帝道:先生說脾為孤臟,位居中央屬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過和不及各發生什麽病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則使人九竅不通,名叫重強。黃帝驚悟書肅然起立,敬個禮道:很好!我懂得診脈的要領了,這是天下極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脈變》、《揆度》、《奇恆》等書,闡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總的精神在於一個「神」字。神的功用運轉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卻,倘若回而不轉,就失掉它的生機了。極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跡象不顯而盡於微妙,把它著錄在玉版上面,藏於樞要內府,每天早上誦讀,稱它為《玉機》。

五臟疾病的傳變,是受病氣於其所生之臟,傳於其所勝之臟,病氣留舍於生我之臟,死於我所不勝之臟。當病到將要死的時候,必先傳行於相剋之臟,病者乃死。這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死亡。例如,肝受病氣於心臟,而又傳行於脾臟,其病氣留舍於腎臟,傳到肺臟而死。心受病氣於脾臟,其病氣留舍於肝臟,傳到肝臟而死。肺受病氣於腎臟,傳行於肝臟,病氣留舍於脾臟,傳到心臟而死。以一日一夜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屬五臟,就可以推測死後的早晚時間。

黃帝道:五臟是相通連的,病氣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時機,那麽三個月或六個月,或三天,或六天,傳遍五臟就當死了,這是相剋的順傳次序。所以說:能辨別三陽的,可以知道病從何經而來;能辨別三陰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這就是說,知道他至其所不勝而死。

風為六淫之首,所以說它是百病之長。風寒中人,使人毫毛直豎,皮膚閉而發熱,在這個時候,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至風寒入於經絡,發生麻痹不仁或腫痛等癥狀,此時可用湯熨(熱敷)及火罐、艾炙、針刺等方法來祛散。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氣內傳於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發生脅痛、吐食的癥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於脾,叫做脾風,發生黃,腹中熱,煩心,小便黃色等癥狀,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會傳行於腎,叫做疝疸,少腹煩熱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濁,又叫做盅病,在這個時候,可用按摩、或用藥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腎傳心,發生筋脈牽引拘攣,叫做瘛病,在這個時候,可用至法,或用藥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後,當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腎傳心,心又復反傳於肺臟,發為寒熱,發當三日即死,這是疾病傳行的一般次序。假如驟然爆發的病,就不必根據這個相傳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這個次序傳變的,如憂、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這個次序相傳,因而使人生大病了。如因喜極傷心,心虛則腎氣相乘;或因大怒,則肝氣乘脾;或因悲傷,則肺氣乘肝;或因驚恐,則腎氣虛,脾氣乘腎;或因大憂,則肺氣內虛,心氣乘肺。這是無志激動,使病邪不以次序傳變的道理。所以病雖有五,及其傳化,就有五五二十五變。所謂傳化,就是相乘的名稱。

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呼吸困難,呼吸時身體振動,為期六個月就要死亡。見了真臟脈,就可以預知死日。胸中疼痛,牽引肩項,全身發熱,脫肉破腘,真臟脈現,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呼吸困難,十個月之內就要死亡。大骨軟弱,大肉瘦削,兩肩下垂,骨髓內消,動作衰頹,真臟脈未出現,為期一年死亡,若見到真臟脈,就可以預知死日。大骨軟弱,大肉瘦削,胸中氣滿,腹中痛,心中氣鬱不舒,肩項身上俱熱,破腘脫肉,目眶下陷,真臟脈出現,精脫目不見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見人,是精未全脫,到了它所不聲勝之時,便死亡了。如果正氣暴虛,外邪陡然中人,倉卒獲病,五臟氣機閉塞,周身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從高墮下,或落水淹溺一樣,猝然的病變,就無法預測死期了。其脈息絕而不至,或跳動異常疾數,一呼脈來五、六至,雖然形肉不脫,真臟不見,仍然要死亡的。

肝臟之真臟脈至,中外勁急,如象按在刀口上一樣的鋒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樣硬直,面部顯青白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乃死。肺臟的真臟脈至,大而空虛,好象毛羽著人皮膚一般地輕虛,面部顯白赤。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腎臟的真臟脈至,搏手若索欲斷,或如以指彈石一樣堅實,面部顯黑黃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臟的真臟脈至,軟弱無力,快慢不勻,面部顯黃青顏色而不潤澤,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見到五臟真臟脈,皆為不治的死侯。

黃帝道:見到真臟脈象,就要死亡,是什麽道理?岐伯五髒的營養,都賴於胃腑水谷之精微,因此胃是五髒的根本。故五臟之臟脈氣,不能自行到達於手太陰寸口,必須賴借胃氣的敷布,才能達於手太陰。所以五臟之氣能夠在其所主之時,出現於手太陰寸口,就是有了胃氣。如果邪氣勝,必定使精氣衰。所以病氣嚴重時,胃氣就不能與五臟之氣一起到達手太陰,而為某一臟真臟脈象單獨出現,真臟獨見,是邪氣勝而臟氣傷,所以說是要死亡的。黃帝道:講得對!

黃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診察形體盛衰,氣之強弱,色之潤枯,脈之虛實,病之新久,然後及時治療,不能錯過時機。病人形七相稱,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潤鮮明,病亦易愈;脈搏與四時相適應,亦為可治;脈來弱而流利,是有胃氣的現象,病亦易治,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治療。形氣不相稱,此謂難治;面色枯槁,沒有光澤,病亦難愈;脈實而堅,病必加重;脈與四時相逆,為不可治。必須審察這四種難治之證,清楚地告訴病家。

所謂脈與四時相逆,是春見到肺脈,夏見到腎脈,秋見到心脈,冬見到脾脈,其脈皆懸絕無根,或沉澀不起,這就叫做逆四時。如五臟脈氣不能隨著時令表現於外,在春夏的時令,反見沉澀的脈象,秋冬的時令,反見浮大的脈象,這也叫做逆四時。

熱病脈宜洪大而反靜;泄瀉脈應小而反大;脫血脈應虛而反實;病在中而脈不實堅;病在外而脈反堅實。這些都是症脈相反,皆為難治。

黃帝道:我聽說根據虛實的病情可以預決死生,希望告訴我其中道理!

岐伯說:五實死,五虛亦死。

黃帝道:請問什麽叫做五實、五虛?

岐伯說:脈盛是心受邪盛,皮熱是肺受邪盛,腹脹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腎受邪盛,悶瞀是肝受邪盛,這叫做五實。脈細是心氣不足,皮寒是肺氣不足,氣少是肝氣不足,泄利前後是腎氣不足,飲食不入是脾氣不足,這叫做五虛。

黃帝道:五實、五虛,有時亦有痊癒的,又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能夠吃些粥漿,慢慢地胃氣恢復,大便泄瀉停止,則虛者也可以痊癒。如若原來身熱無汗的,而現在得汗,原來二便不通的,而現在大小便通利了,則實者也可以痊癒。這就是五虛、五實能夠痊癒的機轉。

三部九侯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道理後,覺得豐富廣博,不可盡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囑咐子孫,傳於後世,銘心刻骨,永誌不忘,並嚴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這些道理符合於天體運行的規律,有始有終,上應於日月星辰周曆天度之標誌,下符合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人是怎樣適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呢?希望你講解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問得多好啊!這是天地間至為深奧的道理。

黃帝道:我願聞天地的至數,與人的形體氣血相通,以決斷死生,是怎樣一回事?

岐伯說:天地的至數,開始於一,終止於九。一奇數為陽,代表天,二偶數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三三為九,以應九野之數。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黃帝道:什麽叫做三部呢?

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謂三侯,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當面指導,方能懂得部侯準確之處。上部天,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陰明經合谷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臟之病變,下部之地可以侯腎臟之病變,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變。

黃帝道:中部之侯怎樣?

岐伯說: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臟之病變,腫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變。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臟之病變。黃帝道:上部之侯又怎樣?岐伯說:上布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頭角之病變,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齒之病變,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變。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為天,三侯為地,三侯為人,三三相乘,合為九侯。脈之九侯,以應地之九野,以應人之九臟。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腎五神臟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形臟,合為九臟。若五臟以敗,必見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徵象。

黃帝道:診察的方法怎樣?

岐伯說: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氣虛實,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但必先去除血脈中的凝滯,而後調補氣血的不足,不論治療什麽病都是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

黃帝道:怎樣決斷死生?

岐伯說:形體盛,脈反細,氣短,呼吸困難,危險;如形體瘦弱,脈反大,胸中喘滿而多氣的是死亡之症。一般而論;形體與脈一致的主生;若脈來三五不調者主病,三部九侯之脈與疾病完全不相適應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鼓指如春杵搗谷,參差不齊,病必嚴重;若見上下之脈相差甚大,而又息數錯亂不可計數的,是死亡徵候;中部之脈雖然獨自調勻,而與其他眾臟不相協調的,也是死侯;目內陷的為正氣衰竭現象,也是死侯。

黃帝道:怎樣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說:從診察九侯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病變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現象。

以左手加於病人的左足上,距離內踝五寸處按著,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上彈之,醫者之左手即有振動的感覺,如其振動的範圍超過五寸以上,蠕蠕而動,為正常現象;如其振動急劇而大,應手快速而渾亂不清的,為病態;若振動微弱,應手遲緩,應為病態;如若振動不能上及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之,仍沒有反應,是為死侯。

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徵。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為氣脈敗亂之兆,亦為死征。如脈代而鉤,為病在絡脈。九侯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如一,不應該有參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則病必危險。所謂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間,脈動的不相適應。診察病邪所在之臟腑,以知死生的時間。臨症診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脈,然後才能知道有病之脈;若見到真脈脈象,勝己的時間,變要死亡。足太陽經脈氣絕,則兩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時,必目睛上視。

黃帝道:冬為陰,夏為陽,脈象與之相應如何?

岐伯說:九侯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於陰氣極盛之夜半;如脈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所以死於陽氣旺盛之日中;寒熱交作的病,死於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熱中及熱病,死於日中陽極之時;病風死於傍晚陽衰之時;病水死於夜半陰極之時。其脈象忽疏忽數,忽遲忽急,乃脾氣內絕,死於辰#丑未之時,,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若形壞肉脫,雖九侯協調,猶是死亡的徵象;假使七診之脈雖然出現,而九侯都順於四時的,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說不死的病,指心感風病,或月經之病,雖見類似七診之病脈,而實不相同,所以說不是死侯。若七診出現、其脈侯有敗壞現象的,這是死征,死的時候,必發呃逆等證侯。所以治病之時,必須詳細詢問他的起病情形和現在癥狀,然後按各部分,切其脈搏,以觀察其經絡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順。如其脈來流利的,不病;脈來遲緩的,是病;脈不往來的,是死侯;久病肉脫,皮膚乾枯著於筋骨的,亦是死侯。

黃帝道:那些可治的病,應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病在經的,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癥狀的,則治其經與絡。若病邪留在大絡,則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繆刺法治之。若邪氣久留不移,當於四肢八溪之間、骨節交會之處刺之。上實下虛,當切按氣脈,而探索氣脈絡鬱結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氣。如目上視的,是太陽經氣不足。目上視而又定直不動的,是太陽經氣已絕。這是判斷死生的要訣,不可不認真研究。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靜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臟,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渡水而跌仆,跌仆傷骨,腎主骨,水濕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麽病變;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膚的變化,便能了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於胃。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於肝。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於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於脈,脈中精微之氣,通過不斷變化,周流於四臟。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於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後,游溢布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布散轉輸,上歸於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運行,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布散於皮毛,內而灌輸於五臟之經脈,並能合於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臟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癥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裡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並於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蹻脈前的少陽勱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的審查是否真臟脈至,若五臟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谷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心、肝、脾、肺四臟受其影響,四臟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治其表裡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崑崙、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癥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泄其邪。

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於外,所以脈浮。

黃帝說: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

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

大量讀者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關注是一種態度,點贊是一種尊重!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提出建議與見解!!

想進入NCUT太極社主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CUT太極社 的精彩文章:

TAG:NCUT太極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