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釋解: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本圖源自網路
本文選自《莊子》雜篇《庚桑楚》。
【原文】
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
知者,接也;知者,謨(音:魔,計謀)也。知者之所不知,猶睨(音:逆,斜著眼睛看)也。
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音:良;擅長)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蟲能蟲,雖蟲能天。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
一雀適羿,羿必得之,或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介者拸(音:齒,拍打、拽)畫,外非譽也。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夫復諧不饋而忘人 ,忘人,因以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 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 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 ,聖人之道。
【譯文】
道是德的外化,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至德看不見。至德的光輝照亮宇宙,便是萬般生命現 象。生命現象的本質就是天性,也就是大自然稟賦的本性 。天性的動態便是為,這是順從天性而為,不是逆反天性 而為。逆反天性而為,乃是人為製造事端。人為便是人偽 ,壞透。世俗失道,努力人偽,錯了還不覺悟,所以是真 錯了。
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有所知覺,有所識察,累積起 來,便是知識。知識用於謀計,就是智。智者斜眼歪看, 正面他反而看不見,不覺不察,所以終歸失敗。
至德之世,沒有必要採取任何行動,大家日子過得快活。降到有德之世,情況變了,不採取行動不行了。採取行動,不是我要製造事端,實在是不得已,這便是所謂的立德。採取行動,是我出的主意,由我負責,這便是所謂的求治。立德無我,求治有我,說來相反,其實互補。
羿是神箭手,百步射小雀,一發而中,觀者喝采。縱然射偏了,觀者也喝采,說他有意放生。他無法使觀者下 喝采,這是神箭手的無能。
聖人保持天真,不搞人偽,用順其自然的政綱治理天 下。天下大治,百姓歌功頌德,人偽的崇拜他。縱然他有 錯,百姓也歌頌,說責任不在他。他無法使百姓不入偽的 崇拜他,這是聖人的無能。
既能永葆天真,渾忘人偽,不治理天下,讓天下自治 ,又能使百姓不覺察他的功績,更不人偽的崇拜他,只有完人方能做到。
人類研究鳥獸蟲魚,掌握了鳥獸蟲魚的天性。但是, 人不可能用自身再現鳥的天性,獸的天性,蟲的天性,魚 的天性,唯有鳥最鳥,人不能鳥。唯有獸最獸,人不能獸 。唯有蟲最蟲,人不能蟲。唯有魚最魚,人不能魚。總之 ,唯有鳥獸蟲魚最能圓滿體現出各自的天性,人偽是不能 模擬天真的。完人絕無興趣研究天性問題,包括人的天性 問題,不過任其自然而已。何況我們這些人喲,天真嗎? 人偽嗎?這都說不清楚,還有資格研究天性?
羿在荒郊射獸,有小雀敢飛入射程圈,非被射死不可 。否則有損神箭手的威風。羿嘛,小霸王,沒見識,所以如此。有那些精明的統治者,不逞眼前威風,他懂得把天下編織成巨型籠子,讓所有的鳥類,從大雕到小雀,一隻也逃不脫,通通關老關死,還要感他的恩。
你看那精明的商湯王,一旦發現家奴伊尹通曉政治, 而又愛好烹調,便提拔他掌管御膳,用廚房做籠子關住他 ,免得飛逃投敵。後來又讓他執掌國政,關入巨型籠子, 忠心服務,為我所用。再看那精明的秦穆公,聽說有個逃 亡戰俘名叫百里奚,通曉謀略,被拘留在楚國,便用五張 羊皮買回他,讓他服務秦國,助成霸業。五張羊皮也是籠 子,養乖了百里奚,為我所用。
鳥人天性愛飛。你用巨型籠子順從他的天性,不就得啦。如果你用弓箭逆反他的天性,他拍翅飛逃了,你就管不了啦。
人受刖(音:月)刑,斬掉一腳,破罐子破摔好了,懶得遵紀守 法。別人說好說歹,他都不在乎了。
人受迫害,打成賤民,這條命值個啥喲,豈懼攀登懸崖。前面是死是活,他都無所謂了。
這樣的刑徒,這樣的賤民,漸臻忘我境界。任你再三咋唬,他也沒有反應,就當你不存在似的。忘了我,忘了人,他要修成仙人了啊。仙人的心境反映宇宙的和諧,敬他他不喜,惹他他不怒。當然也有例外。為了保持不怒, 有時不得不發發怒,這樣發怒也是出自不怒狀態,正如為了實現無為,有時不得不做做事,這樣做事也是出自無為主義。要想守靜返虛,就得平衡陰陽。要想發功顯靈,就得理順情緒。平衡,理順,便是有為。要實現無為,不得 不有為。這樣的人為有別人於人偽。有所為而又要合乎道 ,該怎樣做?我說,做我該做的事,不是我要製造事端, 實在是不得已我才做的。這樣做了,就合道了。不得已啊不得已,便是聖人的道理。
【釋解】
「不得已」就是不得不做,形勢所迫,順乎形式而為之。不是勉強為之。
所以「不得已」是非功利性的,而「勉強為之」是功利性的。
佛陀當年捨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也是出自不得已。佛陀在出家前,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人生的種種苦,卻找不到人生苦的原因。佛陀是迫不得已,才出家修行,遍訪名師,為的就是要尋找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這個道理太深,正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本來是不想對外宣說,怎奈有天神祈請(見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才不得已對外宣說。
同樣,佛教一切戒律,都是處於不得已。最開始僧伽的人數很少,自覺性很高,無需太多戒律,隨著人數的增加,就不得不制定各種戒律。
佛經也是不得已才出現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佛經,都是佛陀口頭宣講,聽者憑著各自的記憶而遵行。佛陀滅度後,為了後世的信徒能夠了知佛陀的真意,為了正法久住,所以才有佛經結集。
一切不得已的事情,都是出於本心而做的,都是合乎天道而做的,所以是聖人之道。
往期回顧
(特別說明:本文譯文源自「古詩文網」,具體作者不詳)
TAG:觀自在佛學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