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之後篡改的史實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經過長期的鬥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正史這種「一邊倒」的敘事方式,很容易讓人懷疑其敘事的立場是否中立。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真就如此不堪嗎?李世民的功勞是否被誇大?玄武門之變的真相究竟如何?
事實上,李世民以兵變奪權,得位不正,對歷史多有篡改。資治通鑒中有「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可見太宗非常忌諱玄武門之變那段歷史,以至於打破慣例,親自翻閱史書。結果他對許敬宗等人所修的實錄很不滿意,明確要求重修,並為自己辯護,聲稱自己所為,乃是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的正義之舉。那麼,在太宗如此指示下修成的史書,將他的政敵李建成和李元吉污衊為管、蔡一類的亂臣賊子,並極力刻畫其父高祖李淵平庸無能的形象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許敬宗後來不負太宗所望,「圓滿」完成了這項政治任務,並得到了太宗的嘉獎。
從歷史角度上看,比如其他相關記錄如溫大雅(李淵的大將軍府記室參軍)所撰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和《舊唐書·高祖本紀》、《舊唐書·尉遲敬德列傳》,李淵還是非常出色的統帥級人物;李建成具有非常出色的軍事才能,儘管其戰功不如李世民;李元吉武功高超,也是軍中一員猛將。歷史是為勝利者書寫的,一切失敗者的行為都被矮化和醜化,事實的真相被部分掩蓋。
古代的帝王唯一性決定了其競爭的殘酷性,失敗方失去的不僅僅是帝王的機會,更重要的勝利者不會允許失敗者的存在,因為他們擔心失敗者有可能有一日東方再起,屆時自己又要面臨著殘酷的失敗命運。所以勝利者不會有仁慈,常常會鏟草除根,將失敗一方的人會盡數剷除。這很像古羅馬的角斗場,註定了只有勝利者才有生存的權利。太子黨都把賭注押到李建成身上,自然希望建成勝利,但是李世民也不是省油的燈,其秦王府更是精兵強將如雲,武有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瓊等,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杜如晦等,李世民更是在建成那裡收買了東宮的王晊為其眼線。
所以坦白來講,玄武門事變是太子黨和秦王黨長期權利爭鬥的必然結果,它不比一個大的戰役殘酷性差,失敗者的鮮血祭奠了玄武門,所有的謀略和武力的較量在玄武門終結。
玄武門後李世民派猛將尉遲敬德帶兵進宮「保護」唐高祖李淵「,痛失兩個愛子的李淵是多麼的心痛和無助,作為父親他無法制止住這場自己的骨肉相殘,我們後人可以感受到他晚年喪子的悲涼以及自己的無助。既然已經無法改變這場事變,他只好痛苦地接受,故作鎮靜地表示建成和元吉系死有餘辜,因為他也很清楚眼前」保衛「自己的尉遲敬德如果自己有其他想法完全有可能把自己也咔嚓掉,到時史書會寫成唐高祖暴斃或其他死法。聰明的李淵在又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後馬上就把位置傳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作為帝王是相當傑出的,但是玄武門之變對他來說是一個污點,但是這場玄武門之變卻又是無法避免的,否則他連自己的生命也無法保存。這也是古代帝王制度的殘酷性所決定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