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體制內年輕人生存現狀

北京體制內年輕人生存現狀

一個程序員朋友曾對我說,加班加到心臟疼時,就想找個體制內的穩定工作,過上朝九晚五喝茶看報的生活。

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火爆,也證明這種生活的吸引力:今年計劃招錄2.85萬人,卻有113.4萬人參加筆試,2.5%的低錄取率也沒有打消大家的熱情。

既然這麼多人嚮往體制內,京城老炮郭思遙就跟老爺們聊聊,北京體制內年輕人的生活到底什麼樣。

Misery

 Warning

Green Day 

00:00/05:05

我曾對我的故鄉北京有這麼一句評價:這裡或許是全中國最公平的地方。無論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很多事情在北京一是一二是二,機遇和壓力都是平等的,到處都有競爭,到處都有機會,所以到處都有夢想和期待。

但這只是整體看上去,在北京老一輩人思想中,比起讓孩子抓住機會在競爭中搏一把,他們更願意孩子捧著一個薪水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鐵飯碗」,哪怕為此花費巨資。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東北為什麼會有今天?就是因為太依賴編製,不管你在五百強企業做高管還是自己做生意,都不如一個月薪2500但是有編製的工作。

所以,家長會花一筆昂貴費用,給孩子安排到體制內。沒有人會看上這一個月2、3000千的工資,看上的是它穩定。北京又何嘗不是如此?

頭幾年在北京,一個普通地鐵司機的職位最高被炒到20萬左右。要知道,一個地鐵司機頭幾年的工資滿打滿算也就每月4000塊錢,不吃不喝4年多才能把成本賺回來。

一個普通站務員,最高也曾被炒到10萬塊錢左右,而工資可能也就3000多一點兒,在北京這種房價8萬一平的地方,3000塊錢也就是每月夠自己吃喝,多買件衣服都得掂量掂量。

但在長輩看來,這就是一個穩定的工作。當父母削尖腦袋,砸鍋賣鐵付了這筆錢後,臉上才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走哪兒都得炫耀自己孩子有個穩定鐵飯碗,哪怕孩子並不喜歡這份工作。

我認識一個姐姐,是北京電視台一個還算有名兒的出鏡記者。她是那種保持自我的人,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攀關係的事兒從來不幹。在體制內工作很多年後,她實在看不慣某些作風,決定辭職。

可當她跟家人商量時,她家老爺子毅然決然地說:「你想幹什麼都行,但是電視台的工作不能辭!」

這個姐姐給她父親算了一筆賬,自己現在風裡來雨里去,成天成宿加班趕片子,恨不得春節都不能回家,就這樣兒一個月工資到手1萬塊,10年120萬,到退休年紀不吃不喝不花錢,滿打滿算也就200多萬。

可她現在自己做直播,一年就能賺200萬,為什麼還要堅持做不喜歡且掙得少的工作呢?老爺子還是不同意,在他眼裡,掙得再多,也不如有個穩定的「鐵飯碗」。

除了穩定,長輩們還看中體制內工作背後的便利。

我的好友大偉在北京一個著名醫院負責挂號。他進去工作倒是沒花錢,可他身邊兒很多年輕同事,都是家裡花重金安排進去的。

但包括大偉在內這群年輕人,根本不是正式編製,只是勞務派遣,最初一個月工資只有1500塊錢,干夠2年工資才能漲點。好歹大偉還是北京孩子,那些外地來北京的,一個月1500怎麼活?

可很多家長不在乎,他們在意的是親戚朋友看病可以找你,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看病也可以找你,只要你一個人在醫院工作,就能給無數走後門的開無數綠燈。

但給別人開綠燈也需要你打通醫院裡層層關係,在這種由關係形成的怪圈中,很多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圓滑,越來越向自己當初最不喜歡的樣子靠攏。久而久之,這種生活體系,不就越來越像東北的現狀嗎?

其實這種「方便辦事」的思想背後還有一種優越感:我家孩子誰的事都能辦。

東北家長最喜歡給領導開車的男孩,因為離領導最近,好辦事。而北京家長喜歡在銀行工作的男孩兒,和在學校工作的女孩兒,一個跟錢有關,一個跟孩子上學有關,都是大家在北京最關心的事。

在很多長輩的想法里,哪怕家裡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想要辦那種複雜的銀行業務,自家兒子能瞬間辦好,那這孩子就沒白生。哪怕鄰居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排不上號,自家姑娘能給安排了,那全家都能光宗耀祖,倍兒有面子。

像我這種做新媒體行業的,在長輩們看來,就是天天跟家待著沒工作沒用處的。他們不知道這個行業是幹什麼的,更不覺得我能幫他們走什麼後門。所以,逢年過節,我都得在飯桌上面對那些工資只有我1/10的體制內「榜樣」們。

其實,家長的老思想多少可以理解,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身邊兒的同齡人,甚至比我還年輕的人,也有同樣想法。

前一陣子,幫著北京一個公益相親組織發了個推廣,第一次了解目前北京相親環境現狀。很多年輕人相親時最看重體制和穩定:一個月穩穩噹噹朝九晚五掙5000,一年到頭不吃不喝攢6萬,也比一個月掙6萬的人強。

當然,我不是鄙視一個月賺5000塊錢的朋友,畢竟工作分工不同。我是想替那些一個月掙6萬的人吶喊一句:憑什麼人家辛辛苦苦多掙點,還要被嫌棄?!

而且這種嫌棄還能延展到個人品質,哪怕一個月掙6萬,但工作不穩定就說明收入不穩定不靠譜,證明個人作風也不穩定不靠譜。這樣的人,就不能被列為相親結婚的對象。

這種老一輩人的思想,居然在年輕人腦海里紮下根來。

比起這種根深蒂固的老思想,其實我更擔心體制內年輕人的工作狀態和真實想法。

我女友之前在地稅局上班,一個月工資3100,五險一金全部上齊,雖然不是正式編製,只是北京常見的勞務派遣合同制,但這就是能讓所有家長都滿意的一種工作。

可是這工作,純粹就是養老。由於崗位不同,有時候可能一天連一個人都接待不了,溜溜兒的就在那兒玩兒一天手機,到點兒吃頓一塊錢的自助餐,晚上下班要是沒人還可以提前走。

這種工作對於人生毫無意義,可很多年輕人拼了命想得到一份兒這樣的工作,哪怕住在門頭溝、燕郊這麼遠的地方,每天上班恨不得坐3小時的車,也要來這裡養老。

歲數大點兒的,看中的是地稅局這層名片,可以積攢點兒資源。而更多年輕人,就是拿著3000塊錢工資,浪費未來的生命。

我女友倒是住得近,每天騎電動車只用五分鐘就能到單位,但我還是勸她辭職,因為這樣的生活,我覺得不該屬於年輕人。

還有我的好朋友二哥,他的變化和想法最讓我吃驚。

十多年前,按我們的話來說,二哥在工體那片兒「算個混的」,是人人羨慕的對象。甭管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都覺得跟著他混以後會有個美好的前途。

當我再見到二哥時,卻有點兒不知所措。

曾經心懷雄心壯志,打算開連鎖酒吧壟斷整個東城區的二哥,現如今經家裡安排,去某機關單位給領導開車,一個月拿一成不變的2500塊工資。酒桌上,二哥一直吹噓機關單位的福利待遇,以及每天可以如何遲到早退。

後來我聽說二哥給領導伺候美了,從2500塊工資的司機,換到一個月拿近4000塊,可以獨享一間辦公室喝喝茶看看報的崗位。他覺得自己人生,已經到達最頂峰。

可我卻覺得,已經不太認識他了,他全然不是當年我熟悉的那個二哥。

我本以為,我們這一代人還是當年那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但現實卻相反,我身邊很多朋友在「體制」里「穩定」太久,早已忘記夢想的模樣。當你問他過得怎麼樣?他一定會說:「滿意,挺好的啊。」待他酒醉之時,才會掏著心窩子說:「哎,不然又能怎麼樣呢。」

他們身體很年輕,思想卻老了:放棄追逐夢想,學會妥協,懶得思考未來,全憑別人安排。他們忘記日新月異的北京城裡,每天有多少閃光的機遇和殘酷的競爭。

最後借用一段「無問西東」的台詞與大家共勉: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惱,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希望我們都能從麻木的踏實中,重新找回真實。

歡迎關注「杜紹斐」ID:shaofeid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杜紹斐 的精彩文章:

在90年代的紐約,穿這件外套出門就等於找死
別再盲目跟風,這10個好看不貴的小眾運動品牌更值得買|推薦

TAG:杜紹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