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什麼又回到了北京?

我為什麼又回到了北京?

去年,不,確切地說其實是2016年下半年,似乎是預謀已久,但又顯得匆忙而倉促地離職,我奔回了老家。

不是為了愛情,不是為了更好的事業,就那樣一拍腦袋的收拾包袱,離開了北京。

我告訴自己,也告訴身邊所有的人:這裡,我不再回來了。

然後,一年又一個月後,我又回到了這裡。

1.

而現在的我,站在這裡,回頭看當時的那個我,試圖剖析自己,深刻地覺得:那就是一個傻逼。

不理智,而衝動。

也指不定明年在另外一個地方另一個時刻的我又會覺得現在的自己也是個傻逼。且不論吧。

2.

為啥回去?

北京的霧霾?貴死人的房租?或許吧。但即便因此飽受過敏性咳嗽的困擾,霧霾仍然不是主要的原因。

大概跟這個年紀的心態有關。

工作初始,就入了一個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入的傳統出版行業,導致三年下來,我總覺得可能別人的工作更好,現在的這份工作不是最適合我的。尤其工資條上的數字和以我短淺的見識所能見到的運營的風光,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著我那顆蠢蠢欲動、不安分的心。於是毫無準備的,沒有精心計劃的,跳到了一個新的行業——互聯網,一個新的職位——新媒體運營。

這彷彿是一個謀劃已久的決定,但其實是一個找死的決定。因為當時的我,有慾望而無與之匹配的實力。

這也導致了那時的我,充滿了不甘和焦躁。

我其實是一個過度自信到自卑的人。我滿懷錶現欲和憧憬的闖入了那個對我來說全新的領域,然後,被現實啪啪打臉。毫無運營經驗地一跳就跳入五百強大企又如何?它並不簡單。不同的氛圍,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思維模式,它的一切,都打了毫無準備的我一個措手不及。我以為的我所謂的那些「菜花」、引以為傲的idea,在文案策劃+內容運營這個崗位上,顯得那麼捉襟見肘,左支右絀。

學習速度趕不上焦躁程度,見風疾長的求勝慾望和緩慢前行的狼狽現實,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幹啥都不行。

尤其雪上加霜,都是奔三的年紀,曾經的同學、身邊的朋友各個都彷彿牛氣衝天,升官發財,結婚生子,厲害得不得了,顯得自己一把年紀混到現在還一事無成,忒沒用了。

颳了好久還沒颳走的「說走就走」「逃離北上廣」風讓焦躁的我大受鼓舞,彷彿找到了躲避現狀的借口;友人的煽動,前人的借鑒,都在竊竊召喚我:來吧,離開吧,回來吧,不用焦躁,一切都會更好!

於是,不願面對現實的逃避,碰上蓄謀已久的慫恿,就是自己也解釋不明白的決定:再見了北京。

3.

然而,回老家之後,真的更好了嗎?我真的逃離了「北上廣」了嗎?

只能用不老男神林志炫的一首歌來形容,沒離開過。

老家的公司充滿了三線小城市的特色,每天下午要跳司操,每周部門要輪流值日,每周要進行全員大掃除,美其名曰聯絡同事感情、促進交流。雖然我並不明白跳操和清潔為什麼比工作間交流更能促進交流;但這並不重要,入鄉隨俗吧。

然後工作上所謂的運營操作,或許還停留在概念階段?銷售主管空降的領導,每天在跟你糾結「你吃了嗎?」和「你吃飯了嗎?」的不同.......至於內容?運營策略?等等?呵,佛系主義,隨心吧。

崇尚平等、暢所欲言的公司文化就是大家每天都在「領導開心就是我的開心」。這對沒有掌握拍馬屁技巧的我來說,簡直是災難。

那一刻我才突然發現,之前工作遺留下來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居然在深深影響著我,讓我變得與新公司格格不入,我所有的規劃似乎都不需要規劃,我深深感覺到了落差。

可怕的是,生活了十幾年的城市居然讓我覺得陌生起來。

連綿一月斷斷續續的冬雨,兩三個星期都沒幹透的衣服,讓討厭雨天的我心生排斥。

三四千塊錢的工資,匹配著國際旅遊城市的物價,常常讓大手腳慣了的我入不敷出。

更可怕的是,三線城市的年輕人們,可都是早婚人士,很不理解我這個年紀還固執地不肯結婚不願結婚的想法。

備戰二胎的朋友圈,早已不是我這個單身人士能夠介入;家長里短間,也是人生大事的探討會。

一切的一切,可怕得讓人想逃。

4.

而我,並不是一個人。

我的朋友T、L,跟我差不多時間從廣州、深圳分別回了老家。

他們的感受跟我一樣:工作上落差滿滿,生活上適應不良。

我們其實也不明白,為什麼一直想回的家鄉,在回了之後又變得想走了呢?

最後,T在掙扎了半年之後,又義無反顧地隻身回了深圳;L選擇換了工作,去了平安賣保險,只為了賺可以匹配家鄉旅遊城市物價的工資。只因為保險行業和旅遊行業的銷售,大概是這個城市工資勉強還算可以的職業了。

而我呢?

我又回到了北京,繼續北漂。

但對北京,我真談不上多喜歡。

大城市的壓力總是讓人窒息。

尤其我是個懶散而崇尚自由的人,沒日沒夜的加班,沉重如山的KPI,貴死人的房租,都讓我無法呼吸。甚至每每想到這些,我渾身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拒絕。

但最後,我還是回到了北京。

想來想去,大概是因為,北京,讓我能走的路更多吧。或者可以讓我走我想走的那條路。

又或者,讓我能夠做好足夠「回去」的準備。

5.

到這裡,我甚至也有些不知道我到底想表達什麼了。

或許僅是想要告誡未來的那個自己:謀而後動。拍腦袋的決定誰都會做,關鍵是能否保證自己不後悔?確定自己是否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和勇氣去面對落差?

不要一不順心,一急躁就做一些衝動的決定。

別人的眼光,遠沒有你自己的目標來得重要。

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努力的活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月廿四 的精彩文章:

TAG:四月廿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