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賞析!帶你完整的了解日本刀
傳承
直刀在使用中有諸多不便,尤其是砍殺時,僅能以重量和速度來造成殺傷,過於鋒利的刀刃很難承受骨頭、盔甲的阻力,容易折刃,所以日本刀在演化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反」,也就是刀身出現了一定的弧度,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出現弧形刀身的年代是12世紀末期,大概是中國南北宋交替的時期。
分類
日本刀按照長度大小,可分為太刀,打刀,脇差和短刀。
太刀刃長60公分以上,有明顯的大弧度,而且刀身中部較寬,刃尖逐漸變窄,適於劈砍身體。
打刀刃長度也在60公分以上,但弧度較小,且刀身的寬度均一,較為靈活。
脇差刃長在30到60公分之間,形狀類似打刀,一般作為武士的副武器使用。
短刀刃長小於30公分,形狀類似匕首,一般是防身用(常見於女子)。
而直刃刀,在日本被稱為「大刀」,常見於皇室的裝飾物。
構造
粗略地分類,可分為 刀身、刀柄、刀鍔,刀鞘。
雖然太刀和打刀的刀身形狀不同,但相應部位的稱呼還是相通的:
由「後背」到「刀刃」,稱呼是:棟(刀背),樋(凹槽),鎬(刀身),地鐵(包刃的部分),刃文(刀刃兩側像浪花一樣的花紋),刃由刀尾到刀尖,稱呼是:刀莖,棟區,刃區,帽子(刀尖端類似四分之一圓的部分),刃先。
刀有兩個重要的「尺寸」,就是「長」和「反」。長是指從刀鍔到刀尖的直線長度,而反是指刀身中各點與這條直線間的最大垂直距離。制刀年代不同,對於刀身的審美就有一定區別,因此「長」和「反」可作為判斷刀年份的重要依據。
二、刀柄
刀柄作用是包住刀莖,便於手持。一般用木頭包住刀莖兩側,用陳年老竹製作的竹釘固定住,然後外麵包以鯊魚皮製作的皮繩。
柄的尾部是重要的裝飾部位,一般會包有金屬的裝飾物。
三、刀鍔
刀鍔是保護手部的重要防具,一般由黃銅或青銅製成,使用金屬楔子或者鎺固定在刀柄頭部。
四、刀鞘
刀鞘要兼顧裝飾作用和實用效果。外表一般使用鯊魚皮包裹,配以保護用的鐺金具。鐺金具外邊有用來拴在腰上的帶子。開口部分被稱作鯉口,金屬制。內部使用柔軟的木頭製成。為了防止木器彎曲變形,需要製作後放置10年以上方可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佩刀的時候,無論是插在腰間還是用帶子系好,都是刀刃朝上,弧度向上。而國內很多片子中,都想當然地把日本刀的佩帶和中國式腰刀混為一談,刀刃向下----太刀長度普遍超過70公分,刃向下可是拔不出來的。
鍛造技術
這個最麻煩了...日本刀講究不會彎,不會折斷,適於砍殺。因此必須要同時保證彈性、剛性和鋒利度。但由於沒有一種金屬可以達到這種效果,所以日本的制刀工匠想出了方法,用不同金屬來製作刀的不同部位。
傳統的刀身製作,需要用五塊材料製成:心金(刀身最中心的材料),刃金(刀刃的材料),棟金(刀背的材料),和兩塊側金(從兩側包住刃金、心金和棟金的材料)。
一、制鋼
日本刀的制鋼法使用的是傳統的「吹爐法」:首先將木炭和鐵礦石1:1混合放入爐中,然後用腳踏鼓風機來給火焰加溫,持續三天三夜。由於長時間的煅燒,鐵礦石中的大部分雜質都被除去,製成的鋼是含碳量相當低的「純鋼」。25噸的混合材料經過煅燒後,可使用的鋼材大約有3噸,而其中能夠用作刃金的「玉剛」,僅有0.3噸左右。其餘含碳量較高的鋼材都被稱為Zuku,用在刀的其他材料上。
雖然科技進步,但直到現在這種制鋼方法卻僅僅在鼓風機上進行了改進。由於不適於大規模生產,因此很多地方都已經廢棄了這種制鋼法。僅僅在日立金屬還保留了這種做法,產品也僅供製刀工匠使用。
二、備料
玉鋼製成後,要經過反覆的熔化煅燒,進一步提純。同時,Zuku材料里也要分為心金、側金和棟金,通過不同的煅燒法來調整碳含量,來實現不同的「彈性」和「剛性」。
經過煅燒後,各種材料需要反覆摺疊鍛造,來增強材料性能。其中心金摺疊7回,棟金摺疊9回,側金12回,刃金15回。摺疊鍛造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去除硫等雜質,最終形成「水紋鋼」:鋼材的表面浮現出類似於水流紋路的花紋----也就是傳說中的「大馬士革鋼」。
三、鍛接 forge welding
將材料準備好後,把棟金、心金、刃金按順序放好鍛接,打造成20x40左右的長條,並切成90mm長左右的4段,這些材料被稱為「芯」。隨後將側金做成20x40x360左右的兩根長條,鍛接在芯的兩側。
四、造型
將鍛接好側金的刀材鍛造成長度600mm左右的刀身,用小錘敲打刀背,形成弧度。刀好看不好看,就全看這一步了。
五、 淬火
將刀身上除棟金外的各部位用不同成分的土覆蓋,再加熱。刀身加熱後各部位都會膨脹,但因為土的成分不同,保溫效果也不同,淬火的瞬間刀身金屬急劇冷卻,而棟金會受到其他部分的擠壓,向外弓出,形成較厚的刀背。
六、 加工
粗磨
開刃由專門的研磨師進行。首先是粗磨,這步要用到砥石,也就是磨刀石。從120,140號這類粗砥石開始,逐漸加到800-1000號的砥石,磨到表面看不出加工痕迹為止。京都有一種叫「內陰砥」的砥石,作用是把刀身兩側表面磨出青白色。 這一步要用到大量的水,為了防止研磨時導致刀身生鏽,水中要加入小蘇打來中和酸性。
精磨
第二步是精磨。精磨首先用的刃艷砥石(大約1600號),將刀表面進一步加工,隨後用近2000號的青砥石拋光。最後用吉野紙和日本大漆在表面摩擦來最終拋光。 拋光的作用不單單是為了美觀,也為了在劍斗中,刀的光滑表面不易被對方的刃物所傷。 精加工
精加工的目的在於兩方面:美學和實用。實用方面的精加工在於不破壞刀身的機械性能的前提下,將刀身的多餘部分去掉,減輕刀身的重量。而美學則是根據時代不同,用不同的研磨手段來加工刀刃和刀側,使之呈現不同的顏色和光澤度,增加視覺的美感。
研磨最為最重要的刀身保養手段,一般會建議幾十年左右的時間就應該研磨一次。在戰國時代,日本的刀劍研磨技術達到了頂峰,有些室町末期的刀,經過400多年到現在也還沒有生鏽。而無謂的研磨事實上僅僅是在破壞刀身,因此研磨日本刀應當慎重。
欣賞和鑒別
日本刀的欣賞主要分為兩種:作為 古董 和 武器
古董欣賞與我國的古董欣賞無異,基本上是以 製作者 製作年代 器形 工藝 保養 來衡量,而作為武器欣賞的日本刀,則很少使用古代刀:一方面古代刀基本都已被收藏,沒有拿出來試斬的機會;另一方面古代刀的價值較高,大部分被日本列為國寶,一旦受損則損失相當大。
現代刀可分為兩種:真刀 和 模造刀。真刀就是我們前面介紹的方法製造出的日本刀,性能與古代刀劍的區別不大,但製造周期長(幾年時間),且售價昂貴(幾萬-幾十萬人民幣)。如果是「人間國寶」級的刀匠造的刀,這些刀受到法律保護,是無法運出日本的。
而為了收藏等等目的,一些工廠使用鑄造的方法來造刀,就是所謂「模造刀」。這種刀具有歷史名刀的外形,外觀可以亂真,售價便宜(幾百-幾千人民幣),但基本沒有砍殺效果,而且無法打磨。
喜歡的朋友歡迎訂閱和分享,並與我進行討論,如果有什麼想要了解現實中軍事歷史或者遊戲中的軍事歷史,都可以給我留言評論。我會儘可能的為大家做出整理,謝謝大家。※魏蜀吳三國的精銳部隊!你聽說過幾個?
※中國最新QTS-11單兵綜合作戰系統大曝光!擊步槍和榴彈發射器的完美合一!
TAG:沉迷電競的軍事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