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世紀歐洲的拜占庭文化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皇帝在古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建立新都。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為首都的部分稱為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公元330年一610年是拜占庭歷史的早期階段,以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的改革為代表,雖然沒有重振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但拜占庭國家成功實現了向中古社會的轉型。610年,希拉克略一世登上拜占庭帝國的皇位,標誌著拜占庭中期歷史的開始,以軍區製為中心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並走向對外擴張。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帝國勢力達到鼎盛。但發展過程中暴露的一系列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使馬其頓王朝的統治在1056年被科穆寧王朝取代,標誌著拜占庭中期歷史的完結。晚期拜占庭急劇衰落,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拜占庭繼承了古希臘熱愛文史研究的傳統,擁有龐大的作者群體,重視文史創作活動,逐漸形成了拜占庭獨特的風格。拜占庭的早期歷史上,語言的使用並不統一。4世紀建國初期,用於寫作的希臘語就與居民日常使用的口語有明顯區別,直到12世紀前後,才逐步流行標準的希臘語。拜占庭希臘語是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之間的橋樑,為現代希臘語的語法簡化和單重音體系改革奠定了基礎。
拜占庭文學和史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4—7世紀是拜占庭文學和史學發展的第一階段,主要實現了古代文學向拜占庭文學的轉變。這個階段,古代文史學逐漸衰落,新的文史學形式和標準逐漸形成,奠定了拜占庭文史學的基礎。基督教思想觀念、宗教的抽象審美標準取代了古代文史學的相關內容,甚至寫作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但是,古代世俗文史學對拜占庭基督教作家的影響在拜占庭最初支持所有文化知識的政策下表現仍然明顯,接受了基督教的文史學家並沒有刻意排斥世俗文化,而是逐漸將教會文學和古代世俗文學相結合,最成功的代表是尤西比烏斯(公元260年一340年),他在撰寫教會歷史和君士坦丁大帝的傳記中,充分展示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基礎和基督教文風,創造了新的寫作風格,代表作品有《教會史》《編年史》和《君士坦丁大帝傳》。5世紀的左西莫斯和6世紀的普羅柯比也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現出新舊兩種文學創作的結合,他們在歷史編纂中保持了古希臘歷史學家的文風,同時開創了教會史和傳記文學的形式。6—7世紀,希利爾的《東方聖徒傳》和利奧條斯的《亞歷山大主教傳》將傳記寫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作品受到普遍好評。安娜的《阿萊克修斯一世傳》和約翰六世的《自傳》是皇帝傳記的代表作。此外,埃及亞歷山大主教阿塔納修斯(公元295年一373年)在神學論文、頌詩和其他宗教寫作中大放異彩,為以後基督教作家的創作提供了基本樣式和藍本。基督教讚美創作大量運用古代詩歌的韻律知識和格式,開創了基督教讚美詩寫作的新紀元。
7世紀中期至9世紀中期,拜占庭文史學的發展幾乎處於中斷狀態,既沒有名貫青史的作家,也缺少不朽的作品。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兩個因素直接相關:一是當時的拜占庭帝國面臨阿拉伯人和斯拉夫人的入侵,喪失了歐、亞、非的大片版圖,和平環境的缺失使拜占庭文學難以發展;二是8世紀開始的「破壞聖像運動」更是雪上加霜,進一步阻扼了拜占庭文學的前行。馬克西姆(公元580年一662年)和大馬士革人約翰(公元675年一749年)代表了這一時期拜占庭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前者在反對當局宗教理論的鬥爭中,創作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學作品,後者在雲遊東地中海各地時,運用豐富的古典哲學知識,全面闡述了基督教理論。
9世紀至1204年是拜占庭文史學發展的第三階段,從弗條斯為代表的拜占庭知識界以極大的熱情發動了文學復興運動。弗條斯(公元827年一891年)一生著作頗豐,特别致力於古典文學教育活動。在他擔任君士坦丁堡大學教授期間,積極從事古希臘文史學的教學,編纂了包括古代文獻常用辭彙的《詞典》。在他寫給國內外各方人士的信件里,以鮮明的態度反映了傳播古代知識的熱情以及在融合教俗知識上所做的努力,他的作品《書目》概括介紹了他的時代以前的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主要著作,吸納了大量古典作家的經典作品,推動了衰落數百年的拜占庭文史學的重新崛起。馬其頓王朝統治時期的拜占庭國勢強盛,文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黃金時期,作家和作品不斷湧現。學者型的皇帝君士坦丁七世不僅熱心提倡文化,贊助文化活動,而且搜集古典著作,親自參加寫作,編纂百科全書他為祖父瓦西里一世寫的傳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主持編寫的《帝國行政》一書,敘述了拜占庭的地理環境、內政外交和民族關係等問題。潑塞留斯是當時文學發展的代表人物,他撰寫的歷史、哲學、神學和詩歌等反映了當世文學寫作的最高水平。ll世紀的著名學者康斯坦斯·塞勒斯,知識淵博,才華出眾,受到東西方學者的普遍尊敬。他的《邊防戰士迪吉尼斯》是一部民間敘事詩,歌頌了邊防戰士反對阿拉伯人侵和鎮壓邊境匪徒的英勇鬥爭,在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可以看到這部敘事詩的痕迹。
公元1204年以後是拜占庭文史學發展的最後階段,文學在民族復興的強烈慾望中顯示出最後的活力,作家、學者無一例外地通過文學創作表達重振國威的急切心情。尼西亞學者布雷米狄斯的政論散文《皇帝的形象》,反映了知識界普遍存在的通過理想皇帝重振河山的願望。在不可能找回失落的世界的形勢下,拜占庭文學家們將其再現古代文化的滿腔熱情和對古代光榮的無限留戀轉移到義大利,直接促進了那裡古代文化藝術思潮的復興。
TAG:華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