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鏡頭下的美麗古鎮——會澤娜姑

鏡頭下的美麗古鎮——會澤娜姑

娜姑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早在漢晉時期就是中原文化、蜀文化乃至楚文化與滇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重要通道。自明、清以來,隨著東川銅礦的興旺,帶來了娜姑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給這片土地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迹。境內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白霧村、有雲峰寺、雲峰古驛道、石匠房銅運古道、龍王廟、那咩小箐、萬畝軟籽石榴生態觀光園、三江口乾熱河谷自然風光等風景名勝區。娜姑的鹽水石榴、優質米、干心紅薯、黃果、柿餅、小蜜棗、南紅瑪瑙等特產也盛名遠揚,是會澤旅遊板塊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會澤精品旅遊中的一條重要旅遊線路。

壽星山仙山寺 王華攝

位於白霧村壽星山巔的仙山寺建於清代中期,民國期間曾做過修繕。仙山寺佔地面積不大,然而,由於其位置險要,整個地基均由人工開鑿於崖石之上,其建造難度比之白霧村內古建反而要大上很多。建國前,領導西南救貧義勇民軍(中共會澤地下黨組織)的蔣開榜、劉文明等革命先輩曾多次在仙山寺內組織召開革命會議。如今,壽星山仍是娜姑鎮內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之一,每逢大年初一等節慶日,白霧村及周邊村民會連夜登頂壽星山,為家人和親友祈福,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白霧村三聖宮 陳耀邦攝

白霧村古建築 何健攝

白霧街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中,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壽福寺、三聖宮(文廟)、太陽宮和典型民居共四項。其中,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的三聖宮(文廟)在娜姑古建築中首屈一指。整個建築為三進院落,布局嚴謹,結構獨特,有清代中期的建築風格。一斗三升的門樓,三門四柱木石結構的牌坊。兩重檐歇山頂的魁閣:柱網排列規整,飛檐翅角,駝峰,檀枋雕刻,玲瓏剔透,東西閣樓依託,典雅別緻,獨具匠心。天子台襯出大殿的莊重肅穆,使人驚嘆技藝之精湛,巧奪天工!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冬月),東川知府馮譽驄曾飲宴魁樓,吟詠獨寄風雅。三聖宮(文廟)自建成後,即在宮內置辦公學,為娜姑的教育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白霧古建築 崔慶坤攝

財神廟位於娜姑鎮白霧街村西北,佔地面積2049平方米。門樓面闊三間,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混合結構,共二層,明間為山門,左右次間前檐裝美女窗至檐下,這一建築形式在古代建築中尚不多見,可謂別具一格。進山門穿過天井即為正殿。殿建在一石台基上,台基高2.1米,青石砌成。殿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歇山頂殿宇,面閣三間13.9米,殿內原供奉財神爺趙公明神像,是人們祈求豐收、財源茂盛、開張鴻發及隆慶昇平的地方,早年香火不絕。殿前東西兩側各建廂房三間,東西山牆下有配殿各一間。

財神廟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民國時期曾為區公所、鎮公所、地方民團等機構使用,1949年以後曾作娜姑區政府,白霧公社駐地。

白霧村明代古建築 何健攝

壽福寺,又名禹王宮,亦稱湖廣會館,位於白霧街東部。始建於明末,清道光年間曾作過修繕。該寺座北朝南,整個寺為一四合大院,由山門、正殿和兩廂組成,佔地面積1950平方米。原殿內供有如來,禹王,座、行祖君(王靈宮)及魯班等神像,每年陰曆3月15日、9月15日舉行廟會,行祖君可以請出遊行,遊行時,武樂開道、文樂隨行,觀者如潮,夾道迎候,十分熱鬧。俗稱「打青醮」。並逐漸形成一種地方民俗與宗教活動。

白霧村土碉 李永星攝

土碉位於白霧村7組,始建於清朝末期,建造者為白霧村民團團首陳炳的兄長陳坤,其附屬房屋及碉樓南面四合院為白霧村陳姓一族舊宅。碉樓佔地面積15.6㎡,高7.2米,牆體厚達1.1米,樓分三層,每層設有射擊孔二至六個,最高層設有瞭望窗。土碉曾是白霧村內最高建築,可瞭望全村及周邊環境。隨著新時代村莊建設,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古建正逐步消失,像白霧村土碉這樣具有明顯時代特徵和特定功能的歷史建築更是越來越顯得稀有和珍貴。

白霧村清代民居 崔慶坤攝

在白霧村的眾多傳統民居中,始建於清嘉慶二年的劉氏住宅可謂是建築年代最久遠的古民居代表,其建築年代比三聖宮古建群早22年。劉氏住宅為會澤劉氏老爺——劉善初祖輩建造。其外牆砌牆所採用的土基土質特異,堅固異常,與白霧村本土民居所採用的泥土大為不同。

白霧村清代民居 崔慶坤攝

陳家大院2號院為白霧村陳氏族人建造,系白霧村九大陳氏住宅之一。該建築建於清代,具體時間已無法確定。粗獷質樸端莊穩重的建築風格顯示著白霧傳統民居特有的審美情趣。

白霧村內巷道 何健攝

在白霧村明代小巷中奔跑的小孩 何健攝

在白霧村內,一條條由斑駁土牆構成的巷道顯示著歲月滄桑,訴說著陳年往事。歷史已成為過去,歷史的印記卻在一座座百年老宅和會館寺廟中留存下來。在這座古老的村落中,在某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發生過得傳奇和故事似乎仍然歷歷在目。

在清代商鋪前閑聊的村民 李永星攝

白霧村傳統民居 崔慶坤攝

白霧街陳氏民居,位於白霧街中段南側,坐北向南,佔地1171.71平方米,共二進院落,內院為傳統的一顆印式的四合五天井建築。院中為方形天井,邊長為9米,全用打制規整的六面石板按雙喜圖案鋪成。正房兩側小天井幽靜雅緻。院內前檐迴廊廊柱置鼓形、瓜形墨玉柱礎10個,造型別緻,磨製精細。對廳與外院相隔,明間即為內外院通道。樓層和底層均裝有雕花六抹頭格扇門和斜格梅花圓形檻窗。門樓、照壁及後圍牆上均設有槍眼。陳氏民居建於1945年,系民國時期白霧鎮民團團首陳炳私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土地改革時由當地人民政府沒收,自1951年至1976年,為娜姑區公所駐地,現由白霧村委會管理使用。

白霧村清代天主教堂 王良忠攝

天主教堂,又稱聖若瑟堂。位於白霧街西段,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225平方米。教堂臨街而建,由門樓、東西廂房和教堂組成。門樓置有編花脊頂,為典型中式建築。進入門樓穿過天井即是教堂,教堂屋頂高聳,頂端置有十字架,面牆上方繪有太陽花圖案,下設「聖若瑟堂」四字,為典型西式教堂建築風格。聖若瑟教堂建於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系義大利傳教士出資主持建造。教堂除供天主教徒進行宗教活動外,還設有西醫診所。在這位於磅礴烏蒙山中毫不起眼的小村落內能建有如此精巧的一座小教堂,可以想見白霧村昔日的熱鬧與繁華。

雲峰寺九龍壁 何健攝

夕陽照耀下的雲峰寺 何健攝

雲峰寺位於川滇古驛道旁的娜姑鎮雲峰村委會雲峰村,雲峰寺原稱聖武廟,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9年)由則補汛主李虎首倡,並親伐木石,率眾旗兵協力建成,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重修擴建,改名為雲峰寺。寺座北朝南,依中軸線建有山門殿及正殿。山門殿臨街而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歇山頂結構,一樓一底,前檐兩重,卷棚出廈,後檐一重。下層明間為通道,樓層為戲台,台口與正殿相對。進山門為一大院,院內有建寺時所種古柏2棵,高達18米,胸圍2.8米已有數百年之久。雲峰寺在乾隆年間重修擴建時,東川知府義寧、會澤縣正堂及湯丹廠都曾捐資。1989年經統戰部門落實復修後,交宗教部門管理使用,成為娜姑鎮主要宗教活動場所。雲峰村周圍銀杏、槐樹等古木參天,濃陰蔽日,幽靜古樸,風景如畫。每逢廟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是娜姑鎮著名風景名勝區。

雲峰村傳統村落風貌 何健攝

匠房古驛道 唐家榮攝

鑿於清代的石匠房銅運古道 李永星攝

在娜姑境內有兩條古道,其中使用年代最久遠的雲峰古驛道系由四川西南的會理縣、會東縣入滇的主要交通要道。該驛道西起四川會理至會東,由會東縣城東行,經阿木、小街、大橋、雙水井、吉兆卡到達金沙江邊乾田壩村的龍王廟(遺址尚存)渡口,渡金沙江即達雲南巧家縣的蒙姑(蒙姑鄉政府所在地)。自蒙姑起道路分為兩條:一條由蒙姑向北沿金沙江而下,直達巧家縣城,全長58千米;另一條由蒙姑繼續東行,從大灣子進入娜姑境內,途經高家坪、紅泥灣、亮風台、腰店子、老箐坡、箐門口、馬脖子、石灰窯、教場壩、雲峰、大閘、甘溝街(娜姑鎮政府駐地),由甘溝穿越娜姑北部樂里村後小尖山丫口,溯以禮河而上進入會澤縣城西部,再由會澤縣城西部經待補、播樂(會澤縣上村鄉播樂村)至沾益縣德澤,渡牛欄江後即達沾益縣城、曲靖城。從蒙姑經娜姑至會澤一段道路即「雲峰古驛道」,全長67千米。雲峰古道保存較好的現有兩段,一段位於雲峰村委會大水溝村的山樑上,長約一公里左右。道路用石灰岩塊石鋪砌,局部地段直接在地表裸露的石灰岩上開鑿而成。此段道路遠離村莊,基本上已不再使用,逐漸為荒草掩蓋。另一段位於雲峰至大閘兩村之間,長2800米。路面全用不規則的紅砂塊石鋪成,路面寬約2米,坡道及彎道處,均鋪砌成台階。彎道處寬度3米以上。由於使用時間較長,人畜往來頻繁,路面的石塊上踏痕累累,蹄印斑駁。

古道始築於何時,明代以前地方史料無記載,相傳由民間開闢。《華陽國志?蜀志》載:「會無縣(今四川會理)路通寧州(今曲靖),渡瀘(金沙江)得堂狼(今會澤、巧家、東川)。」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犍為郡,同時置堂狼縣屬之。該道就是古堂狼縣與內地聯繫的交通要道。由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大約在漢代,這條道路就已經開闢使用了。

開鑿於清代的銅運古道 何健攝

娜姑的另一條古道為蒙姑坡石匠房銅運古道,該古道位於娜姑鎮西北部的小江口至小田壩村的鹽水河峽谷內,主線起自小江口,終點為東川府城(今會澤縣城)。途中經蒙姑坡、小田壩、白泥井、桃園口子、火草鋪、甘溝街、包子鋪、山咀子、白霧街、銀廠坡、披戛、以則、漁洞等地,全長55千米。從小江口至小田壩一段即稱「蒙姑坡銅運古道」,總長10餘千米。

蒙姑坡石匠房古道於清乾隆丁未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春季開始修築,乾隆辛亥年(即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夏季竣工。工程由巧家縣鄉紳劉漢鼎獨力捐資並親自監督,歷時四載,方告完成。在此段道路開鑿以前,川滇之間的往來,以及巧家和東川各礦廠集結於象鼻嶺(今屬東川區播卡鄉)的京銅要運往府城,都走雲峰古道。雲峰古道大灣子一一高家坪一段,從金沙江邊的山脊一直爬上山頂,坡陡路窄,坎坷難行,鄉紳劉漢鼎對此有著深刻體驗,於是個人捐資新修從蒙姑沿小江口、鹽水河峽谷至小田壩一段古道,使道路走向較直,比原走雲峰古道縮短了約十千米的路程,不但為京銅調運提供了較好的運輸條件,同時更加方便了川滇兩省的商旅往來。現在古道上仍保留有摩岩石刻:「汽可小憩」、「利濟行人」等題刻,彰顯古人善志相傳,捨己為公的博大胸懷。

演奏古樂的老人 陳耀邦攝

白霧村聖諭宣講 陳耀邦攝

春節耍龍 朱朝文

人文娜姑,古迹豐富。除上述提到的古會館寺廟、古民居、古驛道外,尚有樂里水洞、拖車村古墓群、白霧石橋、石達開練兵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有「聖諭宣講」、「堂祭」、「打青蘸」、耍水龍等。種種人文跡象無不顯示著娜姑悠久的開發歷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曾有學者說:中國的歷史一半寫在書上,一半毀在地上。確實,由於歷史和現代村莊建設等因素,凝聚著先祖勤勞和智慧結晶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是毀於自然消亡,而是毀於我們無知和野蠻的破壞。傳統建築和傳統村落正一天天消亡,中華民族千年血脈傳承下來的歷史印記正愈來愈顯得模糊。

如今,在美麗的娜姑古鎮,在攝影者和藝術家特有的審美眼光下,我們還能有幸看到來自明末、清代、民國、文革期間流傳下的種種古迹,還能看到穿青布長衫,戴圓帽(地主帽)演奏古樂的老人,還能看到從清代流傳至今的「聖諭宣講」「堂祭」等。然而,隨著新生建築的興起,傳統建築的自然和人為損滅以及傳統技藝的後繼乏人,或許有這麼一天,我們想追溯歷史,想追尋前人留下的種種印記,就真只能到文字和圖片中去緬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澤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會澤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