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恨了他們30年。」北大留學生何以萬字痛訴父母?

「我恨了他們30年。」北大留學生何以萬字痛訴父母?

《無問西東》中沈氏母子的對話還猶在耳畔:「我只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希望你結婚生子,不是給我增添子孫,是想你知道為人父母的樂趣。

在戰爭年代,一個母親勸誡兒子不要參軍,不是通過歇斯底里的責令,而是娓娓道來的勸誡,讓他先思考人生的意義,自己再做出選擇。

而在豐衣足食的和平年代,我們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卻常常忽略了與他的對話,忽略了他的情感需求。我們甚至把孩子「培養」成了「仇人」。

北大留學生王猛(化名)對父母的萬字控訴,想必大家這些天在各大媒體上都略有所聞。

如果沒有讀過他的原文,你很難從媒體文章支離破碎的細節中切實體會他的處境,可能會武斷地認為他過於決絕,不應該把所有成年後的問題都歸因在父母身上。

而事實上,他父母的做法確實存在問題。這雖然是極端個例,但也折射出80、90後與父輩之間的關係存在不容小視的危機,即一方面過度控制與溺愛,一方面對兒童權利的無知和漠視。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問題。

「他們不是照顧我,他們只是想控制我」

兩代人的不快樂,基本都源於干涉。

作為大院子弟的王猛,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所有的生活圈子幾乎都在院子里,幾乎所有的一切都被父母「大包大攬」。

父母的過多干預會讓自己「難堪」,王猛列舉了幾個事例:比如,他上小學時,有一次文藝演出班裡要求他穿齊膝短褲,但他父母執意讓他穿長褲,結果讓他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出醜。比如,中學時父母每次都在下雨天拿著傘在教室後門看他,讓他被同學們嘲笑……

直至上中學的選擇問題,他也沒有自主權。甚至上大學、出國後,父母的「控制」仍舊如影隨形。

GIF

教育家科扎克在《如何愛孩子》一書中描寫過父母對孩子「愛的迷誤」。「當她以『為了孩子好』之名,實際上卻是把她的野心、喜好和壞習慣強加到孩子身上,她讓當母親這件事變得墮落。

這不是某個人的過失,而是整個現代的教育方式都在「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壓制、用強硬的手段毀滅孩子內心的自由和意志,」很乖,很聽話,很好,很方便;卻沒有想到,這樣沒有個人意志、沒有自我的孩子,是不會有健全的人生的。

「我需要的是一個反應,但他們什麼都沒做」

雖然王猛的父母執著於控制,但他們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不願在第三方面前作孩子情感的支撐。

在王猛的萬字文中多次控訴當他父母目擊他被親戚或他人取笑時,父母從未保護過他,只是冷眼旁觀。

小學時,王猛因為不會剝雞蛋而遭到同學的嘲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里,又多次遭到了親戚的嘲笑,父母對此無動於衷,而且肆意任之。

膽小和自卑導致了王猛在學校受到霸凌,「課上抵抗周邊學生的騷擾和閑話;課間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語羞辱」。可當他向父母尋求幫助時,反饋卻是:

「他(父親)吼道:『同桌有什麼影響?』『最卑賤的狗才想要什麼公平!』『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李校長怎麼會打壓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時跟我可是老朋友」。

GIF

王猛父母在孩子受到傷害,尋求幫助時,都沒有給予應有的反饋,甚至還有一絲孩子利益可以不計和割捨的意味。

在王猛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關注他的吃穿用和學習成績,卻忽視了他的人格養成、精神成長,沒有幫助他構建一個充實的內心世界,沒有給他一個精神健康成長的方向。

在該放手的地方沒有放手,在該管的時候沒有給予應有的支持,這或許是王猛父母最大的問題所在。

「我們搞不懂,兒子為何老揪著過去不放?」

受「大院文化」影響,王猛父親那一輩習慣於處處躲讓矛盾,甚至在孩子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忍氣吞聲,但很明顯王猛並不認同這種價值觀,而且父親的處事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他獨立進入社會以後的人際交往。

當王猛被諮詢師確認有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癥狀,拿出心理報告給父母看時,他們還是不以為然,認為是王猛的責任。

在王猛父母看來,他們沒有做錯什麼,都是小問題,孩子不該以這樣強烈決絕的方式進行對抗,父母發心都是好的。但從王猛的角度來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價值文化體系在思考,這是兩代人的代際衝突,兩代人都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

「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

王猛的父母在讀完兒子的萬字信後,也承認自己確實忽略了兒子的感受,說道:「這些年,我們搬了四次家,惟獨沒有丟棄的是,兒子從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手工,都在家裡放著。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聯繫起來。」

當不同的觀點將我們與孩子的距離拉開時,愛,是彼此之間唯一的聯結。

對孩子的愛,應該是認可和尊重。對他的進步及時給予回應和認可,即使你還認為有很多不足;尊重他的感受和想法,即使你不一定完全認同。

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站在孩子身旁和他一起變得更好,而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讓他覺得自己永遠是錯的。

在王猛父母沒有真正理解兒子的處境之前,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許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當下流行的「旅行青蛙」APP或許也能給到我們一些啟示。

就像遊戲中一樣,你需要做的並不多,就是為青蛙收割三葉草,讓它能遠行。至於會到哪裡,多久回來,帶什麼禮物,交什麼朋友,都不是我們能夠干預的。

孩子早晚要面對「不完美」的社會,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全力的支持,在需要鼓勵或者取得成績的時候,為他們在一旁默默地鼓掌,僅此而已。

參考文獻:

成都商報《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

胡欣紅《留美北大生寫1.5萬字長信與父母決裂!誰造就了「殘廢的皇族」?》

楊東平《發現兒童尊重兒童》

楊東平《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做父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思想網 的精彩文章:

TAG:教育思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