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驕子」懟父母:「放不下的過去」還是「剪不斷的臍帶」?

「北大驕子」懟父母:「放不下的過去」還是「剪不斷的臍帶」?

「北大驕子」懟父母:「放不下的過去」還是「剪不斷的臍帶」?

文/季龍妹

有關媒體報道的「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化名王猛)萬字長文控訴父母,12年不回家過春節,拉黑父母6年」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熱議。同情理解者有之,認為王猛父母過度寵溺,害了孩子;反對抨擊者有之,認為王猛是不懂感恩的白眼狼,不要也罷;而作為當事人的王猛的父母,面對兒子的憤怒和指責,表現得十分迷惘,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他們在默默承受兒子憤怒的同時,補學心理學,並盡量想通過相關評論找到癥結所在。

「看見」才是療愈的開始,但「看見」有表象的「看見」,也有真相的「看見」。在王猛自訴的心路歷程中,不妨過濾掉重重迷霧還原事件的心理真相。

「北大驕子」光環下的心理病患者

按照當下社會現實的標準,在父母和外人眼裡,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特徵: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但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從王猛身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對社會和人際關係不適應和對父母長輩的絕決態度來看,王猛的高學歷和名校生的光環,並不能掩蓋他在適應社會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缺陷,而且,他的心理問題,已嚴重影響了他的人際關係、就業能力和生活。北大畢業後,王猛進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學實驗的研究機構上班,說起來跟專業再符合不過,但王猛並沒有信心能做好這份工作,「動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現問題,自卑的心理導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績效評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離開。」此後的幾個工作也都不順利。因此,王猛實際上是一個迫切需要幫助和治療的心理病患者,他的萬言長信與其說是對父母的「數落」「控訴」,不如說是對父母和社會的發出的求救信號。

過度關愛還是放手不管?

雖然王猛在他的萬言長信中數落父母對他過度關愛,並把這種過度關愛稱之為是一種控制。導致自己性格的「內向、敏感、不善交際」。他寫道「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王猛說,從小到大,他的衣服大多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很少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王猛說,高中畢業前,他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交的朋友都是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上高中時,他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遭到父母拒絕。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但細讀長信不難發現,真正導致王猛與父母決裂的,恰恰是父母要求他獨立面對的三件事:

——上高中調座位不滿意,向父母反映,父親一頓反諷,「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高二時,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參加旅行團,導遊當著全團的面拿王猛開了個過分的玩笑。「讓狀元和兩個小姑娘一個房間?」王猛瞬間僵住,而父母也一言不發。回房間後,王猛問父母導遊為什麼這麼說,卻遭到父親一通教育、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

——2005年,曾笑話王猛不會剝雞蛋的親戚來到家裡,「她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笑道『原來你只有玩模型時,動手能力才不那麼差』。」W沒有忍住,猛地站起來怒視相對。「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

自那以後,王猛便沒在家過春節。

分析可見,王猛離開父母的真正原因,不是父母的專制和包辦溺愛,而是父母的放手不管,父母不再包辦提供保護,而要讓兒子學會獨立面對!而恰恰是這种放手的態度,讓習慣於父母羽翼的王猛極不適應,感到憤怒和孤獨,進而採取了與父母決裂的行為。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能夠把孩子培養成高考狀元,送進北大,這恐怕是許多父母夢寐以求的成功。如果不是王猛後來心理出了問題,人們可能會讚歎羨慕王猛父母的家教。人們習慣從結果倒推原因,孩子一出問題,想當然會歸因家庭。但我認為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任何問題的形成有三個原因,1,遺傳基因。2,原生家庭的養育模式。3,負性生活事件。一個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跟他的成長環境有關,但這不代表出了問題都是父母的錯,自然界尚有遺傳和變異的法則。

王猛的萬言長信,向人們數落了其家庭教育的給他的種種「傷害」。然而,細細讀來,我實在找不出王猛父母的育兒有什麼重大的失誤,在當下社會中,像王猛父母這樣關愛負責且相對明智的家長,也確實不多。比如,教育孩子從不打罵而是「談話」,孩子進入高中階段碰到問題開始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面對,總體方向上是對的。至於雨天總帶雨傘雨鞋接孩子,兒子出國留學讓朋友加以關照,這些正是為人父母的職責所在,是父母之愛的體現,很難說這是什麼「控制」。 如果說有王猛家教有什麼失誤的話,那就是放手的「時機」和「火候」沒有掌握好,導致孩子一時不能適應而生怨懟。正如馴養動物要回歸大自然,必須經過科學的野化訓練一樣,一隻馴養的老虎,如果不經過野化訓練,直接放歸大自然,一定會被自然淘汰。假如王猛父母在孩子求助時,適當或部分施以援手,有步驟地培養孩子適應社會和交際能力,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但這對一般父母太難了。

「放不下的過去」還是「剪不斷的臍帶」?

有一種成人依戀理論,說的是兒童期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對父母的依戀特徵,成年以後在與父母或伴侶的親密關係中,仍然會顯露出來。一個人如果沒有發展為獨立的人格,具備成年後的獨立意識和分析判斷能力,這種依戀一旦落空,就會憤怒和焦慮。很多有焦慮型依戀的人,在情感訴求的表達上往往都是詞不達意的。心裡想的是一出,表達出來讓別人接收到的是另一出。反而破壞了彼此的感情和信任,加劇了衝突。

在我看來,34歲的王猛萬言長信「放不下的過去」,其實是一根「尚未剪斷的臍帶」,他刻意割斷與父母的聯繫,恰恰反映出他內心深處對父母的依戀。他的長篇控訴,實質一種轉嫁成人社會心理壓力的防禦機制。只是這種「轉嫁」或歸因,無助於獨立人格的鍛煉和形成,無助於成為一個勇敢有擔當的男子漢。 對王猛這樣不願成長不能獨立的成人依戀,用內觀的方法進行觀照,多問問父母為自己做了些什麼,自己又為父母做了什麼,自己給父母增添了哪些麻煩,或許會帶來感悟和改變。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世上所有的愛都是以相聚為目的,而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季龍妹介紹

上海心靈花園首席心理諮詢師

首席兒童青少年和婚姻情感心理諮詢師

知名電視媒體心理支持諮詢師

新民晚報、現代家庭、環球時報等心理支持諮詢師

特長:兒童青少年、婚姻情感、職業規劃、驚恐失眠強迫恐懼抑鬱等疑難神經症的心理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心靈花園心理諮詢 的精彩文章:

《芳華》為什麼讓人越看越迷惘?

TAG:上海心靈花園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