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性」的大唐科考——從《及第後作》看唐朝進士科舉

「任性」的大唐科考——從《及第後作》看唐朝進士科舉

袁皓在唐懿宗咸通年間高中進士,當時他興奮莫名,卻又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及第後作》,來反映他那種複雜的心情。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江海回思耕釣人。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

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險津。

說實話,唐朝的科舉有點「任性」,尤其是進士科,主考詩賦,形式雖然比較自由,但難度極大,應考上千人,真正能夠錄取的也不過二三十人。「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生動的反映出了當時進士科的難考程度。

「九萬摶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風塵」,袁皓考了十年還是少的,所以,詩中他是滿足的。

當然,如果只是難度大也就罷了,但是考試過程中的一些潛規則,卻讓一些考生覺得很扯淡。賄買考官、人為操縱、權貴施壓、夾帶經文、請人代考、干謁進階……重重黑幕,對一些權貴子弟而言,自然是如魚得水,很多情況下科舉考試對他們來講,不過就是走個過場。

但對於寒門子弟來講,這關係終生、「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一考,卻成了「走後門、托關係、找熟人、比權勢」的「野路子」比較,這對他們無疑是致命的。

更荒唐的是唐玄宗時期,李林甫當權,堂堂的科舉考試,竟出現了「零錄取」的奇葩現象,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正是在這屆科舉考試中,杜甫躺槍,被落榜了,枉你天大的才名,驚天的文采,過不了主考官這一關,自然什麼用處也沒有。而這奇特的一考,面對玄宗的責問,李林甫只用「野無遺賢、人盡其才」八個字,便輕飄飄的交待了過去。

「全國的賢才都在朝廷中了,下面是一個也沒有了,陛下聖明,簡直是千古明君啊。」多好的借口!多荒唐的理由!

這種形勢下,就連白居易、王維、杜牧也不能免俗,「走後門,找門道」將自己的詩歌遞交上去,行「干謁」之風,期待能夠受到賞識,從而在科舉中能夠加點印象分,進而能夠高中進士。畢竟唐朝的進士科閱卷並不是「密封卷」,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之外,還要看考生的名氣、品行、家世等等。

所以,這種形勢下,基本上是誰的門路勢力越大,誰的成效也就越顯著。當然,你如果真能走通路子,將詩歌送呈到皇上面前,並得到他的賞識,那你就真的一步登天了。孟浩然曾經就有過這麼一次機會,直面唐玄宗,但孟大詩人,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拿出《歲暮歸南山》朗誦給了唐玄宗。

其中有「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一句,意思是:「我沒有才能,英明的皇帝也不會欣賞我,而且身體多病和親友的關係也疏遠了。這讓唐玄宗很是生氣,這是什麼意思:賴我嘍!於是唐玄宗一氣之下,言道:「卿不求仕,朕何嘗棄卿,奈何誣我?」於是,孟大詩人終究落了個「馬放南山」,終生不仕,這下場也是沒誰了。

所以,袁皓才在詩中感慨:「昇平時節逢公道,不覺龍門是險津。」他是趕上了貴人,沒受什麼磨難,平平安安,順順噹噹的考取了進士,雖然也有「十年辛苦涉風塵」,但卻「一朝揚名天下知」!

終歸來講,唐朝科舉這種「任性」的考試,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也不知道讓多少庸才藉以上位,從而把持了朝政,為所欲為。

袁皓一首《及第後作》,無意間向我揭開了唐朝科舉的一角面紗,使我們能夠窺見一斑。

作者簡介:

高雲峰,70末生人。原學機電,後改學歷史,現任教師。就職於濟寧市兗州區實驗小學。曾以兗州馬刀為網名,在多家雜誌、網站發表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此國曾與大國同盟,求助同盟遭拒後受中國恩惠,如今與中國稱兄道弟
唐朝滅30國都城淪陷4次不滅,卻毀於此人之手,挾天子以令諸侯!

TAG:唐朝 |